安纳托利亚双都记——赫梯古都哈图沙与土耳其新都安卡拉
文章来源: aranjuez2013-09-30 17:27:55

那一日从土东返回卡帕多西亚,一路狂奔六百多公里,到开赛利的时候天色已晚,摸黑进城住下。开赛利虽然是卡帕地区最大的城市,我们此行却只是在此休息一晚,没有列入游览计划。第二天一早,离开开赛利之前,我一个人出来,在老城中心随便转了转。开赛利(Kayseri),早在赫梯帝国时代就是一个商贸中心,后为卡帕多西亚王国都城。并入了罗马帝国之后,为纪念凯撒·奥古斯都,更名为卡帕多西亚之凯撒城(Caesarea),后来的土耳其语里就变成了开赛利。开赛利并非旅游城市,老城中有一些塞尔柱时期的建筑,尚可一观。

1. 大清真寺(Ulu Mosque)建于十二世纪,属于早期塞尔柱风格的建筑。塞尔柱时期的清真寺,内部通常有很多石柱支撑,显得狭小局促,穹顶也比奥斯曼时期的清真寺小很多。



2. 早晨的清真寺里空荡荡的,只有一位阿訇在默默地读经。



3. Sahibiye Medresesi,十三世纪的神学院。



4. 城中心广场上的阿塔土克雕像,背后是我们住的希尔顿旅馆。



5. 开赛利城中心广场前的Bürüngüz mosque。背景的雪山是卡帕地区的第一高峰,海拔4000米的死火山Mount Erciyes。



跟接下来的重头戏哈图沙相比,开赛利不过是道前菜。哈图沙遗址位于土耳其中部小镇Bo?azköy,在开赛利以北约三个小时车程,距离西边的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两百多公里。哈图沙(Hattusa)是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地区最古老的赫梯帝国的都城,距今已有四千年的历史。

赫梯人(Hittites)是一支操原始印欧语的古老民族,原来居住在乌克兰和俄国南部的草原,公元前两千年南下,进入小亚细亚中部的安纳托利亚高原,征服了当地原住民哈提人(Hattians)。在赫梯人的语言里,他们自称Nešili,对安纳托利亚高原这片被他们征服的土地,则沿用了哈提人的叫法,仍然叫作哈提之地(Land of Hatti),建立的都城叫哈图沙。赫梯的称谓,来自旧约圣经中提到的赫(Heth,诺亚的儿子含的后裔),最初是对哈提人的称呼,后来专指赫梯。赫梯人在小亚细亚统治了一千年,分为三个时期:从公元前1700至1400年的旧王国时期(The Old Kingdom);公元前1400至1175年的赫梯帝国时期(The New Kingdom or The Hittite Empire);公元前1175至前708年的新赫梯王国时期(TheNeo-Hittite Kingdoms)。

赫梯人的文明程度很高,作为最先进入铁器时代的民族,在青铜时代末期,赫梯人靠着铁制武器和战车,在小亚细亚独霸一方。在公元前十四十三世纪的鼎盛时期,赫梯帝国与非洲的埃及和两河流域的亚述/巴比伦鼎足而立。公元前1274年,赫梯和拉美西斯二世的埃及军队在叙利亚北部卡迭石(Kadesh)展开了一场长达十五年的战争。双方互有胜负,谁也无法彻底战胜对方。公元前1258年,拉美西斯二世和赫梯国王哈图西里三世(Hattusili III)签署了卡迭石停战协议,成为历史上记录下来第一部和平条约。上个世纪初,考古学家从哈图沙挖出了几块泥板,上面是用赫梯楔形文字记录的卡迭石协议,如今收藏在伊斯坦布尔的考古博物馆。在联合国总部的大楼里,摆放着泥板的复制品,以纪念人类历史上首部和平条约。

考古学家从哈图沙发掘出很多刻有古老文字的泥板,有些是阿卡德文(当年中东地区通行的外交语言,源于苏美尔楔形文字),还有很多考古学家不认识的楔形文字,后来被一位捷克的语言学家成功破译。这些文字就是赫梯语,属于印欧语系的一支。这些文字记录了赫梯的历史和法律。从某种意义上讲,赫梯人的法律很有点超越时代。不像当时的原始法律强调对犯人的惩处,赫梯人的法律更注重对受害人的补偿。比如对于一个杀人犯,赫梯法会让受害人的家属来决定,是处死,还是经济赔偿。在赫梯人的法律里,只有少数几项罪行是死罪,包括叛乱,通敌,还有些更离奇古怪的,比如像数版的同学老拔,要是生在赫梯,恐怕脑袋就得搬家。

公元前十二世纪,盛极一时的赫梯帝国突然从安纳托利亚高原消失,建立了五百多年的古都哈图沙也被夷为平地,其消亡的时间,和青铜时代末期的大崩溃刚好吻合。同时代很多地区的文明或消失或出现倒退,例如古希腊,在迈锡尼文明消失之后进入长达四百多年的“黑暗时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强大的赫梯帝国突然消失,历史学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亡于亚述,有些认为是因为海上民族的入侵,至今未有定论。赫梯帝国从安纳托利亚高原消失之后几十年内,在土耳其南部和叙利亚北部,陆续出现了一些赫梯人后裔建立的小王国,史称新赫梯王国。这些小国一直延续到公元前708年,最终并入两河流域崛起的新亚述帝国。

哈图沙遗址于十九世纪被人们发现,二十世纪初开始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主要由德国的考古学家主持。遗址包括古代的都城,分内城和外城,另外在离城几公里之外的Yaz?l?kaya,还有一处建在山岩上的祭祀场所。1986年,哈图沙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哈图沙遗址的面积很大,方圆几公里,允许车辆进入,对于自驾非常方便,不适合徒步。

6. 哈图沙遗址就在小镇Bo?azköy的边上。



7. 方圆好几公里的丘陵荒野之上,散落着这些历经三四千年的遗址,一阵和风吹过,让人顿感天地之悠悠,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不禁平添一丝怅惘。



哈图沙遗址分为下城和上城两部分。建在山谷之中的下城(Lower City)因地势较低而得名,早在哈提人时期就已经存在,距今已有四千多年。

8. 这些石头地基是下城的一号神庙(The Great Temple)遗址。一号神庙是哈图沙规模最大的神庙,建于公元前十四世纪,地基长65米,宽42米,供奉的是赫梯人掌管天气的主神和太阳女神。



9. 地面以上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些石块垒成的地基。



10. 一号神庙遗址上有一块差不多一米见方的绿色石头,据说是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卡迭石条约签订之后送给赫梯的礼物。



11. 一号神庙外残留的狮子盆,一个长方形的水槽,由一整块5.5米长的石头雕成,因两端的狮子头像而得名。



12. 在哈图沙遗址的很多石基底座上都有这样的一排排圆孔,古代赫梯人究竟使用什么样的工具,钻出这样精确完美的圆孔,考古学家至今没有找到答案。



13. 山坡上的房子(House on the Slope),建于公元前十六世纪,原建筑有两层高,在底层出土了不少泥板文书,考古学家推测可能是当时的政府机构。


 
哈图沙上城(The Upper City)建在下城的东南方地势较高的丘陵上,周围筑有城墙。目前在上城发现的遗址有王宫,主要政府机构,三座主要的城门,以及二十几座神庙。

14. 哈图沙的象征狮子门(Lion Gate),是哈图沙上城的西南门,大门的石拱上左右各有一座狮子的雕像,因而得名。



15. 上城的南门斯芬克斯门(Sphinx Gate),左右各有一座狮身人面鹰翼的斯芬克斯雕像。



16. 现在看到的斯芬克斯门的两座雕像是复制品,原件当年被运到柏林进行修复,过了几年,其中的一件回到伊斯坦布尔,另一件在博加蒙博物馆,直到2011年,才还给土耳其。这一对雕像目前都在伊斯坦布尔的考古博物馆,但是我们在伊斯坦布尔并没有看到。



17. 上城的东南门国王门(King's Gate)。



18. 皇宫(The Royal Citadel of Büyükkale)位于整个哈图沙的制高点上。



19. 这间作为祭祀用的石室的墙壁上刻着卢维象形文字(Luvian Hieroglyph),卢维文是赫梯人使用的另一种语言,这种象形文字目前还没有被完全破译。据古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猜测,这间石室代表了通往阴间的通道,墙上的文字记录的是赫梯帝国末代皇帝苏辟鲁里乌玛二世(Suppiluliuma II)与阴间神灵的沟通。



亚兹勒卡雅(Yaz?l?kaya)是古赫梯人祭祀神灵的露天神庙,位于哈图沙城外西北角约两公里的一座乱石岗上。目前遗留下来的有两处开凿过的石壁,分别称为Chamber A和Chamber B,石壁上刻有赫梯人崇拜的神祗。亚兹勒卡雅在土耳其语里意思是雕刻的岩石。根据考古学家的发现,至少在公元前十六世纪,赫梯人就开始在这里举行庆祝新年的祭祀活动,现存的石刻,大部分是赫梯帝国最后两代皇帝图特哈里四世(Tudhaliya IV,公元前1237年至1209年在位)和苏辟鲁里乌玛二世(Suppiluliuma II,公元前1207年至1178年)时期留下的。

20. 亚兹勒卡雅Chamber A。



21. Chamber A石雕局部:神祗化的图特哈里四世。



22. Chamber B是苏辟鲁里乌玛二世为纪念他的父亲图特哈里四世修建的。



23. Chamber B石壁上的浮雕:阴间的十二位神灵。



24. Chamber B的另一座浮雕:带着高帽子的神Sharruma(赫梯神话主神Teshub之子),神的左臂搂着身旁矮一头的图特哈里四世。当初来自法国的考古学家在对这座石刻进行翻模的时候,错误地使用了一种化学材料,对岩石表面产生了腐蚀作用,加剧了这幅石雕的风化剥落,到现在很多细节已经无法看清。



25. 网上找到的这张图片拍摄于十年前,很多细节还都清晰可见。



离开古都哈图沙遗址,一路向西,两个多小时以后来到土耳其现在的首都安卡拉。安卡拉是排在伊斯坦布尔之后的土耳其第二大都市,人口五百多万,是土耳其的政治中心。安卡拉以前也叫安哥拉,和一非洲国家中文名字相同但外文不是一个字。有名的安哥拉长毛兔还有安哥拉羊毛,都是出自安卡拉。安卡拉的历史,最早从哈提人算起,也有四千多年。历经赫梯,弗里基亚,希腊,罗马,拜占庭,塞尔柱,奥斯曼王朝,1923年正式成为土耳其共和国的首都。

安卡拉是个现代化的城市,庞大的市区高楼林立,很多甚至建在山头上,样子怪怪的,多少有点不太协调。安卡拉的交通非常拥挤,我们一进城就领教了这里的堵车,有的路口能堵上十来分钟,大家互不相让,只能硬往里挤,见缝插针。一开始我还规规矩矩,后来发现寸步难行,也就很快入乡随俗,最后还能在水泄不通的路口成功左转,不得不自夸自赞一下。不过我们是真心不太喜欢这种乱哄哄的大都市,在安卡拉也仅仅是停留一夜,主要是为了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再顺道看看土耳其国父阿塔土克陵,就算完成任务了。

阿塔土克陵(An?tkabir)是为纪念土耳其开国之父,首任总统阿塔土克而修建的陵园,由两位土耳其建筑师设计,1944年动工,1953年落成。阿塔土克,在中国被称作凯末尔,原名穆斯塔法·凯末尔(Mustafa Kemal),阿塔土克(Atatürk)是土耳其国会赐予的姓,意思是土耳其之父,以表彰他创立土耳其共和国的功绩。

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土克1881年生于奥斯曼帝国的萨洛尼卡(现在在希腊境内),军校毕业后在奥斯曼军队任军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凯末尔是奥斯曼陆军上校,任第十九师师长。1915年,他指挥了著名的加里波里战役,率领奥斯曼军队,击败了英法澳新联军的入侵,声名大振,被奥斯曼苏丹晋升为将军帕夏。

但是因为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站错了队,一次大战结束后成了战败国。1919年巴黎和会上签订的色弗尔条约,协约国肢解了奥斯曼帝国,其大部分领土被英国,法国,希腊,亚美尼亚等协约国瓜分,奥斯曼帝国被迫接受条约,所剩国土的只有小亚细亚内陆的一部分。这时,以凯末尔为首的一批军官,拒绝接受色弗尔条约,他们在安卡拉成立了大国民议会,召集军队,打响了土耳其的独立战争。在苏联的援助下,凯末尔的土耳其军队击败了入侵的英法,希腊和亚美尼亚军队,收复了大部分小亚细亚和部分在欧洲的领土。凯末尔军事上的胜利,迫使协约国废除了色弗尔条约,重新签订了洛桑条约,承认土耳其对这些领土的主权,从而奠定了现代土耳其国家的疆域。1922年,大国民议会废黜末代苏丹,六百年的奥斯曼帝国寿终正寝。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正式建立,开国之父凯末尔成了共和国首任总统,并且一直连任,直到1938去世。

当政期间,凯末尔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宗教,文化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废除政教合一,放弃使用阿拉伯文,创立了土耳其文,使用国际通行的拉丁字母,废除一夫多妻制,规定妇女不许戴面纱,给予妇女教育,工作和选举权,在短时间内,将土耳其从一个封建的政教合一的国家,变成一个现代化,西方化和世俗化的国家。

回顾凯末尔在土耳其历史上的地位,前期他好比袁世凯,是前朝重臣,后期堪比孙中山,开创共和,没有像袁世凯那样开历史的倒车。他废黜了帝制,建立共和,一系列全盘西化的改革措施,的确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使土耳其成功地走向现代化,脱亚入欧,完全当得起“土耳其之父”的称号。不过有些方面,做的过于简单化,一刀切。他本人也是多年实行军事独裁,个人崇拜也搞得比较厉害,在今天的土耳其,他的雕像画像,随处可见,每个城市都有以他命名的街道,我们在土耳其这些天,能够强烈的感受到这一点。

26. 阿塔土克陵的纪念堂,宽57米,深42米,高17米的长方体建筑,简洁庄重。



27. 纪念堂内摆放着阿塔土克象征性的大理石棺椁,重达四十吨。阿塔土克本人则埋在下面的地下室。



28. 纪念堂的对面,是阿塔土克的亲密战友,副手兼继承人,土耳其共和国第二任总统伊诺努(?smet ?nönü)之墓。



29. 纪念堂前的卫兵换岗仪式。



30. 帅哥卫兵一。



31. 帅哥卫兵二。



32. 纪念堂前的浮雕。



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Museum of Anatolian Civilizations)位于安卡拉的老城区,安卡拉城堡附近。博物馆创建于1921年,正值土耳其共和国建立之初,以阿塔土克为首的土耳其政府,为了摆脱与昔日奥斯曼帝国和伊斯兰教的联系,努力将公众注意力引向更早期的赫梯,希腊,罗马,拜占庭,塞尔柱突厥文明,以证明现代土耳其对这些古代文明的承传,既提高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有能向西方文明靠拢。土耳其政府和阿塔土克本人,大力扶植考古事业,拨款兴修博物馆,地处首都的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得天独厚,收集了非常丰富的土耳其各个时期考古文物,规模仅次于伊斯坦布尔的考古博物馆,尤以古代赫梯文明的收藏而著称于世。遗憾的是,我们到访的时候博物馆正在维修,仅有两个展馆对外开放,赫梯文明的藏品基本上看到了,但是有几件著名的展品例如恰塔呼育克(Çatalhöyük)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地母女神像和阿拉卡呼育克(Alacahöyük)出土的青铜太阳轮盘都没能看到。

33. 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建筑的前身是奥斯曼时期的客栈和巴扎。



34. 阿拉卡呼育克是一座青铜时代早期的遗址,那里出土了包括太阳轮盘在内的很多青铜法器,铸造工艺精美。赫梯帝国时期曾在那里筑城,这两座狮身人面石雕来自那里的斯芬克斯门。



35. 哈图沙附近出土的早期赫梯王国(约公元前十六世纪)的牛形陶土容器,用于祭祀。两头牛是哈提神话里掌管天气的主神驾车的神兽,名叫Hurri(日)和Serri(夜)。



36. 哈图沙遗址出土的泥板,是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王后Naptera写给赫梯国王哈图西里三世的王后Puduhepa的一封书信,使用的是当时通行的外交语言阿卡德楔形文字。



37. 象牙雕刻的狮子。



38. 哈图沙出土的唯一一块赫梯时期的铜板文书,记录的是赫梯皇帝图特哈里四世对藩属Tarhuntassa国王Kurunta的诰封。



39. 新赫梯王国时期(公元前1200至公元前700年)的石雕。



40. 新赫梯王国后期浮雕:左右站立的是代表母亲的女神Kubaba,手持象征多子的石榴。



41. 新赫梯王国时期浮雕:战车上的弓箭手。



行前安排安卡拉的吃住,发现TipAdvisor上排名第一的餐馆Trilye竟然是一家海鲜餐馆,而且指明要提前订位。像安卡拉这样远离海边的内陆城市,一个海鲜餐馆居然能名列前茅,使得我们好奇心大盛,决定要一探究竟,早早地在网上订了座位。按照地址,在GPS的帮助下,我们颇费了一番周折才找到那里。餐馆没有开在闹市区,而是在一个相对偏僻的居民区里,真有点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意思。

42. 门脸很不起眼,像是一座民宅。



43. 餐厅就设在院子里,上面是一顶巨大的遮阳伞。我们去的时候,比饭点儿早了一些,里面的客人还不多。过了一会儿,客人陆续到来。等我们离开时,已经差不多全满。来的客人差不多都是当地人,穿着都很讲究,或许是政界或商界的人士。从门口处贴的照片上,看到不少政要,包括美国国务卿克里,还有一位来自中国的某位部长。



44. 入座之后,侍者拿来的不是菜单,而是一托盘冷碟,代替菜单,给客人介绍一遍,让客人点前菜,倒也省事,只不过菜名价钱全然不知。有些前菜,还可以做成热的。



45. 然后就开始上一道道的前菜,有冷有热。这一道是扁豆,焖得烂而入味。



46. 油泡红椒,十分爽口。



47. 炸鱼配牛油果,炸鱼的爽脆和牛油果的香糯巧相呼应。



48. 煎大虾,虾肉鲜甜而弹牙。



49. 这一道是厨师的特菜,蛤蜊带子,煎得非常细嫩,入口即化,很见功力。



不知是不是侍应生听岔了,记错了,还是故意搞错,好几道前菜都上了双份,以至于到了点主菜的时候,我们差不多已经饱了,不过觉得好不容易来了,还是要见识一下主菜。我们跟着侍应生来到盛着海鲜的冰柜前,各自选了一种鱼。不知是因为前菜味道太好,还是我们已经饱了,或者是菜没有点对,反正主菜上来,一尝之下,却是不如前菜那么惊艳。不过瑕不掩瑜,总体来说,这顿晚餐吃得还是非常尽兴,虽然价钱不菲,仍然不失为一次难得的体验。

最后,再赞一下在安卡拉的旅馆,JW Marriott Ankara。作为Marriott系列的旗舰店,这家JW是当之无愧的硬五星级酒店,无论硬件设施还是服务,都无可挑剔,而每晚只要两万Marriott积分,确实超值。

50. 酒店房间,宽敞舒适。



51. 浴室也很大。



52. 气派的大堂。



53. 一楼的餐厅。



54. 早餐十分丰盛。



55. 种类繁多。



56. 土其人对甜食情有所钟,连蜂蜜都是整只蜂窝一起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