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遗韵——古城布尔萨和伊兹尼克
文章来源: aranjuez2013-07-12 10:04:42

布尔萨(Bursa)位于土耳其亚洲部分的西北角,马尔马拉海南岸,著名的滑雪胜地乌鲁达峰的山脚之下,当初是奥斯曼帝国草创时期的都城,龙兴之地,相当于满清入关之前的盛京。

奥斯曼帝国(Ottoman Empire),得名于开国苏丹奥斯曼·加齐(Osman Ghazi),又称奥斯曼一世。奥斯曼的祖先,是居住在中亚的乌古斯突厥卡耶部落的酋长,因为骁勇善战,得到加齐(圣战武士)的称号。后来,为了躲避西进的蒙古大军,他的父亲率领着部落一路转进到小亚细亚,投靠当地同为突厥人的塞尔柱罗姆苏丹,被派到西北方靠近拜占庭的边境地带驻防。奥斯曼出生于1258年,自幼勇力过人,1281年继承父位。这期间,奥斯曼的宗主国罗姆苏丹,在蒙古人进攻下节节败退,国力日渐衰弱,而奥斯曼则对外东征西讨,兼并了周围的许多小部落,乘机坐大。1299年,末代罗姆苏丹去世,奥斯曼取而代之,正式称苏丹,由此开创了奥斯曼帝国600年代基业。

取代了罗姆苏丹之后,奥斯曼开始了对拜占庭帝国的攻势,二十余年夺取了小亚细亚的大部分领土。1326年,奥斯曼帝国的大军将拜占庭在小亚细亚的最后一座重镇布尔萨团团围住,但这时奥斯曼本人已经病入膏肓,指挥大军攻城的是他的儿子奥尔罕。临终之际,奥斯曼指着布尔萨城中一座银顶覆盖的教堂对儿子说,死后就在那里为他修建一座陵墓。奥斯曼死后,奥尔罕即位为第二任苏丹,称奥尔罕一世(Orhan I)。奥尔罕化悲痛为力量,率领大军一鼓作气,攻下了布尔萨城,将年轻的帝国的都城迁到这里。遵照父亲的遗愿,奥尔罕在那座银顶的东正教堂的遗址上为奥斯曼修建了陵墓。1365年,奥斯曼军队攻占了巴尔干半岛上的埃迪尔内城,为了加强在欧洲的统治,将帝国的首都一分为二,欧洲部分的首都设在埃迪尔内,而布尔萨则被保留为亚洲部分的首都,直到1453年才二都合一,迁到伊斯坦布尔。

如今布尔萨是土耳其第四大城市,人口超过一百万。布尔萨是除伊斯坦布尔之外,奥斯曼历史建筑保存最完整的城市。奥斯曼帝国前六位苏丹,除去死在科索沃的穆拉德一世,死后都葬在布尔萨。除了苏丹陵墓,还有几座著名的清真寺。历史上,布尔萨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土耳其丝绸交易的中心。布尔萨的皮影戏在土耳其更是家喻户晓。在布尔萨停留的时间虽然不到一整天,这座古城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令人回味。虽然有几处景点,因为修整或闭馆,未能参观。这点遗憾,留待以后有机会再补上。其实布尔萨和伊斯坦布尔虽然有马尔马拉海相隔,交通却还算方便。从伊斯坦布尔乘高速轮渡,只要1个多小时,就可以到对岸的港口Yalova,再换公交车半个小时到布尔萨。安排一日游,完全可行。如果时间充裕,在布尔萨住上一天,就更好了。

下面请看布尔萨贴图。

1. 奥斯曼一世陵墓。奥尔罕一世攻占布尔萨以后,按照奥斯曼的遗愿,在原来拜占庭圣艾里修道院银顶教堂的废墟上修建了这座陵墓。原建筑毁于1855年的地震,现在看到的是1863年重建的。



2. 八角形的灵堂正中央摆放着奥斯曼一世的棺椁。周围几座较小的棺椁属于他的家属。



3. 棺椁的天鹅绒外罩上装饰着精美的银线刺绣。



4. 四周围着珍珠母镶嵌的围栏。



5. 同一座墓园里还有奥斯曼帝国第二任苏丹奥尔罕一世的陵墓。



6. 棺材上覆盖的金线刺绣。



7. 带缠头(sar?k)装饰的棺椁属于苏丹的儿子(?ehzade)。和奥尔罕葬在以前的不全是他的儿子,还有孙子,重孙子。



土耳其一圈跑下来,发现差不多每个城市都有一座乌鲁清真寺,而最富盛名的也许要算布尔萨的乌鲁清真寺。在突厥语里,乌鲁(Ulu)是大的意思,这座“大”清真寺为一长方形建筑,除了庞大的体积和顶上的20座铅灰色的穹顶,外观和其它奥斯曼帝国早期沿袭塞尔柱风格的建筑也没什么不同,是巴耶济特苏丹在位期间,于1396之1399年修建的。巴耶济特一世(Bayezid I)是奥斯曼帝国的第四位苏丹,绰号雷霆,不知是夸赞他的战斗力还是暴脾气。1396年,巴耶济特一世在保加利亚北部多瑙河畔的尼科波利斯(Nicopolis),同匈牙利国王率领的基督教联军开战,史称“尼科波利斯之战”。战前,巴耶济特一世向真主许愿,如能保佑奥斯曼军队获胜,将奉上20座清真寺酬谢天恩。果然,奥斯曼军队大获全胜,击败了被称为“第五次十字军东征”的基督教联军,是奥斯曼帝国的势力,从亚洲扩展到欧洲,并站稳了脚跟。

到了兑现诺言的时候,巴耶济特一世耍赖了。刚刚打完一场大战,国库空虚,根本拿不出钱来修建20座清真寺。不知谁给他出的馊主意,让巴耶济特狡辩说许诺的20座清真寺,不是分开的一座一座,而是连在一起的,于是就建造了这座有20个圆顶的清真寺,这就是布尔萨乌鲁清真寺由来。

有道是,湛湛青天不可欺,跟安拉开这种玩笑,能不遭报应?果不其然,六年之后,中亚的霸主帖木儿,亲率几十万大军入侵安纳托利亚,安卡拉一战成了奥斯曼帝国的靖康之耻,巴耶济特兵败被俘,竟落得徽钦二帝的下场,也算遭了天谴。

8. 布尔萨乌鲁清真寺,从外面看去似乎平淡无奇。



9. 清真寺内部装潢却是气度不凡。



10. 祈祷壁龛装饰的金碧辉煌。



11. 墙饰细节。



12. 然而,乌鲁清真寺之所以不同凡响,当推寺内壁上装饰的一百多幅伊斯兰书法。



13. 这些巨幅书法出自奥斯曼时期的多位书法大师之手,风格各异。这个大字对称规整,类似中国的楷书。



14. 这幅龙飞凤舞,笔画张扬,好似行草,作于伊斯兰历1225年,即公元1846年。



15. 这幅好像一艘船。



16. 这是某位苏丹的画押。



17. 在布尔萨的六座王陵之中,最为华丽的当属第五位苏丹莫罕默德一世(Mehmet I)的绿陵(The Green Tomb)。山坡上苍松翠柏掩映下的这座八角形建筑,因外面镶嵌的绿色瓷砖而得名,是布尔萨城的象征。



18. 绿陵是1421年,莫罕默德一世死后,由他的儿子继任的穆拉特二世为他修建的。内部八角形平台的中央,摆放着莫罕默德一世的棺椁。



19. 棺椁外面包着彩釉瓷砖,装饰着伊斯兰书法。



20. 以及各种花饰。



21. 四周的墙壁,也贴着花瓷砖。



22. 波斯风格的祈祷壁龛装饰的十分华丽,花样繁复,金碧辉煌。中间的马赛克图案描绘了花园里各种花卉,中间一盏明灯,象征着伊斯兰教义,两根蜡烛分别代表真主安拉和先知穆罕默德。



23. 与绿陵同在一个建筑群的绿色清真寺(The Green Mosque or Ye?il Cami)是莫罕默德一世生前建造的。因为绿陵是之后建造的,地势高于绿色清真寺,是唯一一座地势高于清真寺的陵墓。



24. 清真寺大门上方的石刻和古兰经铭文。



25. 清真寺内部。



26. 米哈拉布(Mihrab,祈祷壁龛)前祈祷的穆斯林。



27. 米哈拉布上方鎏金的十二层蜂巢状藻井。



28. 行脚僧客房(Tabhane)的穹顶。



29. 石膏墙饰。



30. 墙上的瓷砖花饰。



31. 第六任苏丹穆拉特二世(Murat II)是最后一位葬在布尔萨的奥斯曼君主。他在位期间修建的Muradiye Complex建筑群包括清真寺,神学院,浴室,以及穆拉特二世和另外几位王子的陵墓。可惜穆拉特陵墓和清真寺都在维修,无法参观。



32. 只有阿赫迈德王子陵墓开放,规模远逊几位苏丹的陵墓。



33. 布尔萨的巴扎(Bazaar),曾经的丝绸之路重镇,布尔萨在奥斯曼时代是丝绸和纺织品的交易中心,巴扎的规模虽然比不了伊斯坦布尔,但是商品的价格更能让人接受。



34. 在巴扎一家卖旧货的铺子里,看到这对皮影人物。左边穿红衣服的叫卡拉格兹(Karagöz,意思是黑眼睛的吉普赛人),右边的哈西瓦特(Hacivat)。土耳其的皮影和中国的类似,只不过用的是骆驼皮,不是驴皮。



据说,土耳其的皮影戏就起源于布尔萨。传说在苏丹巴耶济特一世修建乌鲁清真寺的时候,工地上有两位民工叫卡拉格兹和哈西瓦特。他们俩经常在一起插科打诨,讲故事说笑话,逗得其他民工纷纷停下手里的活儿,看他们耍宝。时间一长,影响了施工进度,引得苏丹雷霆大发,下令把他们两个“喀嚓”给砍了头。后来民间为了纪念卡拉格兹和哈西瓦特,就把他们的故事编成皮影戏,在茶馆旅店演出,深受下层老百姓的欢迎。在皮影戏里,卡拉格兹是个文化不高,心直口快的急性子,代表下层劳动人民,哈西瓦特则是个咬文嚼字酸秀才。皮影戏主要以两个人的对话展开情节,用各种故事笑料表现大老粗和文化人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不过最后获胜的总是下里巴人的智慧。

35. 布尔萨城外的卡拉格兹和哈西瓦特纪念碑。纪念碑的外形,仿照了传统的皮影戏舞台。



36. 纪念碑四周的浮雕都是皮影戏里的故事吧。哪位高人给讲解一下?



37. 龙口夺鱼。



38. 纪念碑的街对面,是卡拉格兹皮影博物馆。



39. 可惜那天博物馆闭馆,只能看看外面。



40. 布尔萨城里的Arap ?ükrü街,以前是犹太人区,现在则是饭馆一条街,因为布尔萨临海,这条街上的几家海鲜餐馆特别出名,到了晚上家家客满。经过一番比较,我们选中了Deniz Taba?? Restaurant,就是照片里右手的第一家餐馆。



41. 因为这家餐馆有自己的鱼市,来料新鲜。



42. 先来4道冷碟,分别是西红柿辣酱,油泡红椒,茄子沙拉,凉拌海菜,味道很好,十分爽口。



43. 鱼市上选了两种鱼:烤鲽鱼(Grilled Turbot),火候恰到好处,鱼肉肥嫩,入口即化。



44. 烤海鲈鱼,鱼肉鲜美。两种鱼才50土耳其里拉,合不到30美元,是我们在土耳其吃到的最好的一餐。



布尔萨往东80公里,约一个小时的车程,有一座小城伊兹尼克(Iznik)。提到伊兹尼克,大家马上会想到著名的伊兹尼克瓷砖,伊斯坦布尔的蓝色清真寺就是得名于伊兹尼克蓝瓷砖。其实,伊兹尼克不仅仅是奥斯曼时代的“景德镇”,小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早期基督教的发展史上,更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之所以鲜为人知,是因为伊兹尼克的名字是土耳其人起的,之前的希腊拉丁名字叫尼西亚(Nicaea)。当年奥斯曼帝国占领拜占庭帝国的城市之后,都要给城市改名。像君士坦丁堡改成伊斯坦布尔,普鲁撒改成布尔萨。有的城市,就在原来的名字上加一个突厥语的前缀伊兹(Iz-,意思是通往XX的路),像士麦拿(Smyrna)就成了伊兹密尔(Izmir),尼西亚就成了伊兹尼克。

基督教历史上,很多重要的决策方针,都是在主教全体会议上讨论通过的。这种会议,称作Ecumenical Council,俗称基督教代表大会。历史上召开过二十几届,其中最重要的,罗马天主教会和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都承认的,是最早的七届。第一届和第七届,就是在小城尼西亚召开的,史称第一次/第二次尼西亚大会。

大家知道,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确立,是通过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的米兰敕令。到了公元325年,君士坦丁觉得有必要召开一次大会,于是邀请当时7大教区的一千八百多名主教,前来尼西亚出席全体会议,这就是基督教史上的一大。因为当时交通不便,实际到会的只有两三百人。一大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基督是否和上帝一样,具有神的属性。当时一派的意见是,耶稣只是个先知,凡人;而另一派则认为,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所以和上帝一样,也是神。经过激烈的辩论,后一派的观点占了上风,最后达成决议。一大的精神就是,基督和上帝同质,都是神,即所谓的圣父和圣子。这就是基督教的基石“三位一体”的来源。五十多年后的君士坦丁堡二大,又加上了圣灵,完全确立了三位一体。所以说尼西亚召开的一大在基督教历史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到了公元787年,基督教七大又在尼西亚召开。这次大会的议题是偶像崇拜。早期的基督教崇拜偶像,从教堂到教徒家里,都挂着耶稣,圣母,天使和圣人的圣像。这一点和传统的犹太教,以及新兴起的伊斯兰教完全不同。当时,受到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的影响,一部分信徒也认为崇拜偶像,是对神的不敬,有些过激派甚至在拜占庭皇帝利奥三世,康斯坦丁五世的支持下,公开捣毁圣像。直到公元775年康斯坦丁五世去世,支持圣像的一派才又重新抬头,要求停止对圣像的破坏活动,新皇帝的立场也站在圣像派一边。为了解决纷争,罗马教皇下令召开七大,到会的代表有三百多名主教,以及教皇本人的代表。最后做出的决议,破坏圣像的活动属于“异端”,应予禁止。圣像作为基督,圣母,天使和圣人的象征,在教堂和其它场所悬挂,为信徒所尊仰,但不能作为神来膜拜。多亏了七大的决议,才使得多少精美的圣像壁画得以保存至今。可以说,没有当初宗教题材的绘画,可能就没有后来的文艺复兴,更谈不上欧洲绘画的蓬勃发展了。

除了基督教一大七大,尼西亚还曾经一度做过拜占庭帝国的首都。1204年,第四次东征的十字军,还没打异教徒,先拿自己的教友开练,一举攻占了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建立了一个拉丁帝国。拜占庭皇帝只好躲到了海那边的尼西亚,偏安了几十年,直到1261年才收复失地,还都君士坦丁堡。

1331年,奥尔罕一世从拜占庭人手中夺下尼西亚,更名为伊兹尼克。战后的伊兹尼克变成了一片废墟,由于奥斯曼帝国把重点放在了布尔萨,伊兹尼克失去了往日的繁荣,从拜占庭时期几万人口的城市,变成了只有几百户人家的小镇。十五世纪末,奥斯曼帝国从对波斯的战争中俘虏了一批陶瓷工匠,把他们安置在伊兹尼克,从此有了自己生产的瓷器。伊兹尼克的工匠利用波斯和中国传来的技术,以及当地的材料,开发出以蓝色为主的特色瓷器。十六世纪是伊兹尼克瓷器的黄金时代,伊斯坦布尔的皇宫和各地的清真寺都纷纷采用那里出产的瓷砖作为装饰。但是随着奥斯曼帝国的盛极而衰,伊兹尼克的陶瓷工业也随之衰落,不复当年。

45. 伊兹尼克尚存5公里长的古城墙,四座城门也都保留下来。这是东门,Lefke Gate。



46. 伊兹尼克也有一座绿色清真寺,建于十四世纪,因绿色的宣礼塔而得名。



47. 在绿色清真寺外,正赶上一场穆斯林的葬礼。



48. 库拜丁清真寺(?eyh Kutbuddin Mosque),第一位用突厥文撰写古兰经教义问答的十五世纪神学家?eyh Kubbettin就葬在这里。



49. 伊兹尼克博物馆,前身是奥尔罕一世的皇后Nilüfer Hatun为赈济穷人开办的一座粥厂。



50. 伊兹尼克也有一座圣索菲亚教堂,虽然规模远逊伊斯坦布尔的索菲亚。据说这里就是基督教一大和七大的会址。召开一大的那座教堂,早已不复存在,现在这座建筑,是公元6世纪时查士丁尼一世建造的。不过外表看着实在是有点寒碜,像座仓库。



51. 奥斯曼帝国时期变成了清真寺。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之后,这里改为博物馆,但是不知什么原因,从去年开始,又恢复为清真寺,不过仍然对外开放。我进去的时候,还看到穆斯林在里面祈祷。



52.  有些墙壁上和地面上,还能看到依稀残存的基督教圣像和图案,好像当地人也不在乎。



53. 伊兹尼克城里仍然有许多陶瓷作坊,号称用古法手工生产伊兹尼克瓷器,图案和颜色均为仿古,特别是这种特有的钴蓝和番茄红。



54. 搞不清楚陶瓷(Ceramic)和石英(Quartz)的区别,不过石英的要贵上好几倍。



55. 陶瓷艺人在给瓷器上釉。



56. 最后再贴一张伊兹尼克的民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