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对儿童的影响(转载)
文章来源: 反家暴工作组2011-07-03 23:33:31

原著:Breaking the Silence: Art Therapy with Children from Violent Homes
作者: Cathy A. Malchiodi
翻译:《儿童心理创伤治疗》,刘建鸿主编,王锦译
御树林枫 资料收集


据统计,每年在100万儿童里面就有3-10名遭受了家庭暴力的儿童(Groves,1999)。他们都亲眼目睹了发生在家庭里的暴力事件,看到自己的母亲被亲密的另一半或者是丈夫殴打。儿童也可能是直接的受害者,遭到家庭成员的身体或者言语虐待。儿童虐待经常和家庭暴力一起发生,据统计,在经历了家庭暴力事件的儿童中,30%-60%的儿童即目睹又遭受到了虐待(Margolin Gordis,2000)。

因为儿童即目睹又遭受了家庭暴力,那么“遭遇家庭暴力”这句话的涵盖而就非常广,指是是儿童在家庭中遭遇暴力行为的很多方面。儿童遭遇家庭暴力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方面:
1、 听到暴力事件;
2、 作为目睹者卷入暴力事件;
3、 被用于暴力的一部分,被当做挡箭牌对抗施暴的父母一方或者个体;
4、 干预暴力事件,试图防止家庭暴力的发生;
5、 经受了家庭暴力的间接影响;
6、 被迫或者参与虐待与殴打;
7、 被利用,作为筹码来劝说成人受害者回家或者维持关系;
8、 在成人受害者被攻击时受到意外伤害;
9、 被胁迫对家庭暴力保持沉默和保守家庭秘密。

遭遇家庭暴力会给儿童带来包括情绪、心理、认知、社会和行为等很多方面的各种问题。研究表明,遭遇过家庭暴力的儿童可能发生以下某或所有问题:

1、情绪、社会和行为问题。

与没有遭遇过家庭暴力相比,遭遇了家庭暴力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恐惧、焦虑、愤怒、低自尊,过度担忧或抑郁,他们的行为还会更具攻击和逆反的特点,会退缩,缺少解决冲突的技巧,与同伴兄弟姐妹或其他人之间的社会人际关系差。遭遇了家庭暴力的儿童对他人特别当心(过度警觉),因为暴力事件的阴影让他们认为他人是危险的、易变的或者无法预测的。其他一些人可在童年期一直有着依恋问题,存在睡眠、饮食失调,身体方面的症状,或尿床等其他退化行为。与没有遭遇过家庭暴力的儿童相比,来自暴力家庭的儿童被诊断出患有分离焦虑、强迫症和行为失调的比例更高。简而言之,不断遭遇家庭暴力被证明儿童的发展和精神健康带来无数负面的影响。

2、认知问题。

遭遇过家庭暴力的儿童可能会在学校里表现得差,认知功能差,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限。他们同样也可能在注意力和理解力方面存在困难。

3、长期问题。
遭遇家庭暴力的儿童到了青少年阶段或成人期,有更多抑郁或者创伤相关的症状。他们或许也认为暴力是处理人际沟通的正常方式,认可性别定势并相信男性在人际关系中占主导地位。家庭暴力的代际影响研究表明,儿童期家庭暴力受害者的人,在成人后也常常粗暴对待自己的孩子。

家庭暴力所造成的后果受到几个因素的影响,包括经历暴力的方式(看到单一的直接攻击,或多种攻击)、儿童的适应技巧、年龄、性别、家庭暴力事件距今有多长时间,以及是否又其他创伤事件。最近几年,越来越多地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都认为儿童在经历家庭暴力之后会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Cohen,1998)。三个因素会增加来自暴力家庭儿童患上创伤性应急障碍的可能性:(1)严重创伤;(2)父母或照料者对于暴力或虐待事件的反应以及家庭的应对技巧;(3)家庭暴力发生的时间距现在较近(Hamblen,2006)。在这三个因素中,严重创伤被认为和遭遇家庭暴力的儿童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可能性最为相关;相反,身体方面越少遭受家庭暴力的儿童就会越少报告患有障碍。最后,研究者发现,相比于仅仅是看到虐待事件的儿童,那么在身体方面遭遇家庭成员暴力的儿童更有可能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长期接触家庭暴力的儿童和经历过战争等冲突儿童的表现非常相似。与车祸、自然灾害等偶发的创伤事件不同,家庭暴力(战争类似)涉及很多可能的情境并会引发各种后果。父母间冲突程度不等,频率既可以是间歇的,也可以是每天都发生的。类似于战争期间的儿童,来自暴力家庭的儿童目睹或遭受了身体伤害和不安定的环境以及易变的情境。在这样的家庭中,会有财物损害、家庭成员的替换,丧失或者分离。有时,儿童还会被关禁闭或被挟持为人质。结果,他们就发展出了和自己所经历的冲突经验相一致的观念、看法和认识方式,并且从父母或照料者的冲突中错误地以为,成人之间的意见相左或者争吵都是让人紧张的或者很可能是危险的。

最后,有些儿童尽管接触过家庭暴力,但是他们却有着良好的快速恢复能力,并且对自己的经历有较少不良反应。换句说,尽管压力环境给有些儿童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但是还有一些儿童在回到安全生存环境后能够快速从暴力阴影中走出来。儿童从家庭暴力中恢复过来的能力的影响因素包括接触暴力的程度、儿童的人格特质以及父母或者成人支持的程度与质量。


=============================================================

“对家暴说不”群组链接【遭遇家暴的姐妹们,以及反家暴自愿人士,例如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S),律师,妇联干部、人大代表或者你们认识这样的人,请自荐或者向她们推荐我们的群组和博客,期待你们加入此组,与我们一起并肩工作。】请点击此处申请入组。),请认准原创防伪图标(如下图红色底板黑色字体的“对家暴说不”题图),以及查对核实此群组管理员名单(汉代蜜瓜,寻ME,老姐,花雨101,Youshijie,随意了,piao11,小泥山......等)。谢谢!

          点击图标即可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