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压箱底的文革文物 (图)
文章来源: 文革传人2014-01-03 22:18:30

 

过节,获朋友相赠的墨宝,一下勾起老板兴致,把老汉居然不知道的压箱底嫁妆给翻出来了。三十多年的文革陈货,反看回去,呵呵……..

先交待一下时间地点人物。画作基本是19731976年间的,地点在“祖国边疆”、是老板随父母文革中626前往并生活了大约十年的地方,人物就是老板、当时的初中生(也许有一小段高中)。

检视嫁妆,上来就再次“发现”旧闻,文革时太祖为了锻炼“革命群众”的“无产阶级意志”,把生活用品弄得那叫一个短缺。画纸东拼西凑,大小、形状、质地是典型杂七杂八的“联合国”。另外,许多纸是两面画,并且废物利用,一些印刷的“革命宣传画”纸质不错,反面是白纸一张,正好拿来作画。

画大致分三类。

第一类,一般政治宣传画:










这类,除了孩子的军号、红缨枪、玩具枪、伪装帽等时代特色道具外,一大共性就是所有人都在笑,潜台词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好,就是好啊就是好,就是好!”。所有人都幸福的笑口常开,哪能不好?呵呵。

正巧才读了“敌对势力”龙应台女士揭露“反动派”党国的一篇文章(敌对与反动的逻辑您自己整理去,老汉脑子不够用的,*_*),写于1985年之前的“台湾是谁的家?” ,里面涉及到大家都在“笑”的话题,节录于下:

八年前我带了几份介绍台湾的画报给欧洲的朋友看。这些画报都有中英文对照而且摄影图片非常精致。朋友翻看之后不经意的说:“这些很像东德或保加利亚的官方刊物。”我很惊讶:台湾的东西怎么会让他联想起两个共党国家来?

原来也只是一句凭直觉的评语,朋友也得思索好一会才分析出原因来:“因为你看得出这个刊物在刻意的表现美好的一面,刻意的把其实任何社会都有的缺陷与难题都隐藏起来。你看,第一页到末页全是美丽的森林,纯朴的山胞,富庶的农村等等,像人间天堂。相反的,一个开放国家的刊物,通常,在赞颂美丽的森林同时,或许会提到酸雨污染的威胁;介绍纯朴的山胞时,也许会说到物质文明的侵略;赞美富庶的农村时,就不免提到农村人口的流失…….。你拿东德与西德的画报一比较,就看出很明显的态度上的区别。”

他不说,其实我也该知道。文革闹得家破人亡的时候,中共往外发散的彩色画刊每一页都是儿童苹果似的笑脸、干净整齐的公园、欢乐幸福的农村景观,表现出一片人间乐土;美丽的图片所企图遮掩的,当然是个哀鸿遍野的人间地狱。

好啦,拉回到老板的作品,也有些其它的历史信息。像最后那幅老爷爷帮女孩穿鞋画,老爷爷左胸上的领袖像就一个大红疙瘩。这个,说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抓“歪曲领袖形象”的“反革命”已经不似文革初始时那般疯狂,领袖像没涂成黑疙瘩就能安全过关。

第二类,特定政治宣传画:







第一张不是老板的作品,是如前所说的油印宣传画,老板用其反面作画纸用。不过可以瞧一瞧一对农民夫妇在生了俩女孩后实行计划生育的高兴劲儿。第二张是半成品,细微处是男孩身后那个草帽上的四个大字“扎根农村”。最搞笑的是第三张,小朋友们在写“批孔”的大标语,批“孔老二”就罢了,居然是“孔老二贼”。这个回头得问问咱城的几位大学问,老先生早年不知偷过啥价值连城不连城的宝贝。诸位没见过“阶级斗争脸”的,那孩子们的面目表情就是。不怕孩子们与孔老人家无仇,当时的歌词是“叛徒林彪、孔老二,都是坏东西,嘴上讲仁义,肚里藏诡计。鼓吹“克己复礼”,一心想复辟……好吗,这还了得?

第三类,非政治画:







这类画也有历史信息,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太祖的“革命”,如同他自己一样,已经是强弩之末,没啥能让人血脉贲张的 “正能量”了。生活向“生活”回归,花、画、“美食”有了应该有的地位。第三张里的那种“二锅头”酒,当时大约在一块钱出头一瓶。那前后老汉正在工厂里做学徒工,半个“领导阶级”,月薪17元,不到两天的工钱可以买一瓶二锅头。酒瓶边上那种大号铝制“饭盒”也是文革时特有的日用品。

最后,上个花边的:



见到这张,眼睛一亮,这不就是当年我追的老板吗?于是向老板讨好说,你的自画像画的真棒。没料想老板瞪了我一眼说,差哪去了,这是当时苏联小说里人物肖像的山寨临摹。

几乎犯大错误。外交部的事儿险些放到民政部去办,好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