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狮城之二:文化疏离
文章来源: 泊舟寻岸2011-05-16 03:42:19

很长时间,心情就像赤道的天气一样郁闷,这种郁闷又象是一层湿重的雾,将你团团围住。有一天,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一望无际的水边,享受着大风的吹拂与雨水的激打,嘴里还念着:“呵,天风海雨。”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我给自己做了个梦的解析,我觉得在我的心底里渴望着一个阔大无垠的境界,渴望着有一种精神的水源滋润我亦已干枯的身心,也渴望一种力量能让我从压抑、麻木中苏醒。

都说香港是文化沙漠,初到新加坡,觉得这个头衔应该给新加坡才对。香港毕竟有流行音乐、流行小说、武侠小说,有些流行音乐、小说堪称精品,反映着这个时代人的心理与精神状态。而在新加坡你看不到有多少高品味的文学艺术作品,听不到多少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言论。语言的乏味,表现的是思想的贫瘠,思维的单一,导致的是趣味的丧失。新加坡有世界一流的剧院,有世界一流的展馆,也经常会邀请海外的艺术团体来进行表演,但这种艺术之光,总觉得一直游离于新加坡社会之外,瞬息即逝。新加坡一直努力打造艺术、文化之都的形象,对文化艺术勉力支持,尤其注重支持本地艺术的发展。在中国已面临绝种的地方戏,不少在新加坡却得到了保存,比如潮州戏、粤剧什么的。每到七月中元节,各个社区都会搭台唱大戏,一为娱神,二为给那些乡音未改的老人一些文化享受。新加坡艺术理事会对这些传统文化艺术的保存者都有资金支持。虽则如此,新加坡的中青年一代其实已无法欣赏这些“艺术”,我也不觉得那是“艺术”,只不过是一些草台班子罢了,实在不能代表新加坡的文化。

新加坡为普及艺术也常常让一些艺术团体在社区俱乐部、商场、组屋楼下特设的表演场地、植物园等公共场所演出,虽有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但只能作为人们休闲、野餐、购物时的背景音乐,实在很难激起你内心的、能与之共鸣的某种东西。

新加坡有五个电视频道,其中两个是华文的,两个英文,而我看得最多的节目就是新闻,其他不足观也。电视剧也有一些反映本地人生活、本地社会问题的,如《小孩不笨》、《荷兰村》之类,有些搞笑、噱头可以让你咧一咧嘴,但毕竟缺少对人生的深刻洞察,难留余味。演员十年来就那几个老面孔,有一段时间没看电视剧,偶尔再看时,发现这两个人的关系怎么不对了,原来是夫妻,现在怎么成兄妹了,才发现又是另一部电视剧了。到了国外,才知道中国的全民普及教育是多么的彻底,电视台以其丰富的信息量丰富了全民的知识,而且,每种文化层次、不同的文化需求都可以找到相应的频道。不说“世纪大讲堂”、“百家讲坛”这些有较浓学术味的节目,“今日说法”、“ 消费主张”、“中华医药”也是潜移默化地为大众普及着知识,难怪中国人这么聪明。比起新加坡,“愚民”在中国电视普及的地方,比例还是很小的。新加坡的节目,除了新闻,就是娱乐,偶尔有一些国会辩论的直播,每个星期有一次新闻深度透析节目。也许是因为小国寡民,缺少节目制作人才,也许是因为过于严格的版权法,限制了知识的传播。哪怕是新闻节目,也是缺少新鲜度,一个微不足道的事件,也会今天报道了,明天再报道。也难怪,这么小的国家,这么有序的秩序,哪有多少大事发生呵?更不会有中国出现的什么“我的爸爸是李刚”、“躲猫猫死”之类那么有趣、出人意料的新闻。新加坡文化之单调乏味可见一般。

新加坡是个双语国家,英文占着主导地位,但新加坡的官方指导思想又是想以英语作为一个工具,而以本民族文化作为自己文化的内核。现代语言学已用充分的理论说明了这是很难做到的:文化规约着语言,语言构成文化本身。不是我说话,而是话说我。语言不是一个能与文化脱离的简单的工具,它会形成我们个人的意识与文化性格。使用不同的语言还会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新加坡文化的贫弱也宣告了新加坡以西方语言为用,以中华文化为体的想法的破产。英语在教学、工作上的普及使得新一代的新加坡人越来越西化,很难再去接受传统的民族文化,更谈不上在民族文化上进行创新。缺少新鲜文化血液的华文变成了僵死并垂死的语言,被称为“巴刹(菜场)语言”。而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也呈现出多种不同的态势。新加坡的教育依托欧美,新加坡的精英阶层大多是从欧美留学回国的。但新加坡政府更为注重科学、经济的发展,而对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传播则相对贫弱,西方的文化价值观与新加坡强调的忠君、爱国思想不能融合,也不是新加坡政府所乐见的。但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西方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意识形态还是跟着语言进来了,但很浅,不能形成潜水深流。

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呈现和新加坡文化有关的方面,呈现得最多的就是现在作为新加坡旅游景点的牛车水、甘榜格南、小印度等政府刻意保留的传统民族文化的活标本,再就是新加坡的各种美食了。与来自美国、欧洲等国的同事聊天,都一致为新加坡学生的思维缺少文化深度而遗憾。当然这只是一般而言,也有一些杰出的双语精英,在中西文化上都有很深的开掘,并且有很好的融通。

新加坡政府深知文化是能凝聚人心的,一心想打造新加坡品牌的文化,春节花大量的精力举办妆艺大游行,圣诞节,中秋节的灯彩,都是非常亮丽的风景。可总觉得,这种文化只是一件眩目的花衣裳,缺少沉着的内蕴,很难融进你的血液中。外部的光亮与热闹很难驱走内心的灰色与孤独。这是为什么新加坡的文化如此“多彩”,不少移民还觉得单调乏味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