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的黄书真那么黄吗?
文章来源: 石假装2012-12-20 23:15:47

      小时候家里没有书,只有一本塑料皮的小红书,那书每人一本,一家好几本。书上的内容很多都必须背诵,像“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许虐待俘虏、不许调戏妇女…”还谱成了曲字,谁都会唱。班里一闹,老师就让俺们唱一遍。小男生打了小女生,小女生尖着嗓子喊一声“不许调戏妇女”,女老师拽了小男生一把,小男生大喊“调戏妇男啦~”。一群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就是这么活学活用的。

       那时的大人都特别警惕孩子看黄书,社会上也禁黄书。吃饱了肚子还要找精神食粮是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也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不分年龄,不认几个字的孩子们也找。

       大人警惕的书都有个特征:黄、旧。我看过的都像是被烟熏过的黄啦吧唧的,没有封皮封底、没有目录、连书脊梁背上的书名都看不清的黄、旧书。反正是看热闹消磨时间,也不在乎书名。跟稍大一点儿的孩子聊看过的书时,跟人家对人物,才知道看过的书是《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苦菜花》、《暴风骤雨》什么的,《林海雪原》看之前就知道名字了,因为它是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底版。都是描写革命者革命历程的,当时却都是禁书,据说撕掉书皮是为了不让人一眼就看出它是禁书,是为了保护下来。

       这些书俺都是小学时囫囵吞枣地看下来的。很多字都不认识,但不影响看故事情节心理描写嚰嚰叽叽一律跳过去;地主的儿媳跟长工私通啦、卫生员白茹跟首长飞眼儿啦,一点儿都不感兴趣,也没留下什么印象。有点儿印象的是林道静很美,她暗恋革命青年干部,……林道静为革命青年昏厥过去的时候,她那小知丈夫趁机狂吻她,“林道静觉得脸部像似被洋葱头猛砸了一番”(大概是这种描写)。后来一直纳闷作者为什么用“洋葱头”不用“白菜疙瘩”?莫非那人吃了生葱没有刷牙?

     5年级时我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书—《军队的女儿》,用它作抵押换来了《欧阳海之歌》、《英雄小八路》什么的,这些书都没有男女瓜葛,不算黄书,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地看的。
 
   那时的大人有点儿谈“情”变色。其实,孩子的阅读和理解力没有大人想像的那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