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院毕业生在美国茁壮成长
文章来源: JoshuaChow2010-08-20 09:24:41

十多亿中国人中,从一百多所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应该不少,在这批医学院校毕业生中有几万到十几万名医学留学生来到美国进修,读研,或做博士后,在他们当中有约五千人取得了在美国各州的行医资格。医生律师和国会议员是美国的主流社会,他们的成功彻底改变了过去在美国的中国人只能以开餐馆和洗衣店谋生的旧格局。有一位在美国的大陆医学院校毕业生Roy改行做了IT行业,在业余时间做了一个了不起的网站叫:CMG Physician Database。根据这个网站的统计资料,中国大陆医学院中考取最多美国医师资格的前五名学校为:北京医科大学(北大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复旦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医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交大医学院)和湘雅医科大学。前三名都为高校合并前的全国重点医学院,这些Data也说明了中国医学院独立办校的路子是对的。 在美国行医的中国医生大都生活在大都会,排在最前面的五个州为: 加州,纽约州,德州,新泽西州,和马萨诸塞州。他们从事的医学专业以以下五个最为热门: 内科,病理科,麻醉科,家庭科和精神科。

在中国大陆有大量留学生进入美国前,在美国的中国医生大都为当地的美籍华人,49年前大陆医学院的毕业生,及台湾和香港医学院的毕业生。记得我到美国不久,在一次西达赛纳医学中心的心脏科的临床科研会上发言,总结了我在美国的第一个临床科研成果,当时会上只有我和另外一个L医生为中国人。那时我并不认识L医生,会议结束后,L医生过来和我打招呼,才知道L医生是台湾国防大学医学院毕业的,现在在比佛利山庄开有自己的心脏科私人诊所。 后来,在西达赛纳医学中心时间长了,我才了解到有好几位台湾来的美国医生,L医生是比佛利山庄地区的不错的心脏科医生,而且他的儿子和儿媳也都是医生。 这件事对我的触动不小,但那时是求生存时期,满脑子的签证和身份问题,考医的事只能往后推。。。

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医学留学生都很穷,出国后最大的压力是求生存,好在美国的医学研究事业极其发达,美国各大医学院和研究所每年有大量的医学实验室招聘研究工作人员。于是乎,在国内是临床医学骨干的中国医学留学生,个个都成了美国医学实验室的中流砥柱。从那时起,在许许多多的美国医学论文中,都会轻易的发现中国医学留学生的名字。现在想想,这段医生搞科研的经历给中国医生在今后的漫漫美国行医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医学实验室的老板大都是医学博士(MD)而非理学博士(PhD)。能开医学实验室的医生都是很有学术造诣的名师,中国医生在实验室不光学到了科学思维和科研经验,还多多少少见识了庞大的美国医疗系统上层建筑的运转机制。名师们的风度,学识,和为人处世也潜移默化地感染着中国医生,这些宝贵的经历又成了中国医生往高处走的动力。

考医是水到渠成的事,太急了干不成,太懒了也干不成。在考试这件事上,语言是个拦路虎。中国医生在大学里都是用中文教学的,现在要用英文考试,这难度,闭上眼睛想想都有点后怕。象通读马列著作那样,把30多本美国英文专业书从头自学一遍。有人吃不了这个苦,那也只能放弃。头悬梁,锥刺股,通过几年的全工半读,才觉得有点信心。一鼓作气,过五关斩六将,和美国医学院的学生一起参加考试,从解聘组胚,到生理生化,又到药理病理,再到内科外科。压力是巨大的,从心理,体力,家庭,经济各个方面压向你,你必须顶住压力,勇往直前。有人顶不住压力,只能打退堂鼓了。只有那些顶住压力,通过考试的中国医生才有资格进入下一步的挑战,申请住院医师,那又是一大难关。成绩单,美国导师的推荐信,和面试,哪一样也不能出问题。有许多人过了考试,但过不了面试,也做不成美国医生。每年的3月中有一个Match Day,那是金榜提名的日子,那些幸运的中国医生会发现他们被某某Program录取了。那是改变命运值得庆贺的美丽时光,可谓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也。。。

但是,进了住院医Program也不是万事大吉了,住院医的淘汰率极高,有25%到50%的住院医生会被淘汰。聪明的住院医生都会在这段时间里夹着尾巴做人,工作上勤勤恳恳,业务上一丝不苟,对周围人恭恭敬敬,你好我好大家好,熬个3年五载,学得一流的医学本领。做到毕业,拿到烫着金印的证书才算数。这过程中也有被淘汰想不通的中国医生,至少有两位开枪杀死了同事和导师的,一位来自北京,另一位来自上海。。。

只有那些住院医生毕业,考出专科医师资格,又做上主治医生的中国医生,才算是在美国立住脚的,才有资格在美国这张世界上最大的馅饼上美美地咬上一口。还有那种没福的,拿到了专科医师证书,但拼得太猛,积劳成疾,主治医生做了没多久就病故了。。。

从考医到做主治医需要10到15年,那是一条漫长的征程,在这样一条崎岖的道路上,中国医学院毕业生不怕险阻,勇攀高峰,在美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