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痛并快乐着
文章来源: 托宝猫2011-05-25 07:53:49

昨天把女儿托给公婆照看,跟老鼐故作青春情侣状,去电影院看了伍迪·艾伦的新片《夜半巴黎》。

伍迪·艾伦的巴黎,虽然是理想化的巴黎,跟《天使爱美丽》一样,只展现了巴黎的魅力,忽略了巴黎的缺点,但是这电影作为一个艺术表现,还是很不错的作品,有底蕴、有文化,还不乏幽默。这个美国人,以这个片子向巴黎致意。作为曾经的巴黎居住民,我们看着电影,觉得非常非常亲切,而且很佩服伍迪·艾伦的分寸和智慧。

这个片子本来值得写个观后感的。但是,观后感这种东西,如果是客观描述,总是有剧透的嫌疑;如果是主观感受,又太虚无缥缈。所以我决定偷一偷懒,把好几年前写过的一篇旧文章贴在这里,也相当于向巴黎致意了。

=============

昨天晚上跟Y妹妹电话聊天,说起在巴黎找房子的话题,我不由得想到老鼐和我真是幸运啊,抢在住房极端难找之前在巴黎住了几年。如果我们现在以当年的同样身份和经济状况去巴黎租房子,估计相当够呛。现在留学生在巴黎租房子,简直难比登天。不仅仅是贵,就算有钱都没地方找。所有人都往巴黎挤,而且都愿意住在intra muros的老城区,而巴黎老城区面积就那么一点,又都是老建筑,不可能拆了盖塔楼,哪有足够的房子啊。在Libération上看到一篇文章就讲这个问题,说一个房主刚贴了出租信息,门口就排了四十多个学生等着看房。这已经不是贵的问题了,而是根本没有足够的房源。政府就算再增加奖学金的种类和数额,房子的问题始终是摆在众多年轻学生面前的一个巨大暗礁。僧多粥少,房东就变得无比挑剔,看你的条件稍微不够些,立马就不租了。报上看到,有一个学生拿着奖学金证明、父母的工资单、祖父母的工资单作担保,居然都被拒绝。
其实现在连工作了的人在巴黎找房子都相当难,更何况学生。

但是,就算在巴黎连立足之地都难找,来法国学习的年轻人们,又怎么能不向往巴黎?住在巴黎就意味着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天可以去卢浮宫和奥赛美术馆等国立博物馆免费徜徉,在断臂的维纳斯、蒙娜丽莎的微笑和凡高的向日葵前爱待多久就待多久;住在巴黎就意味着随时可以在电影院里看到最新的大片和怀旧的经典;住在巴黎就意味着常常可以在Gibert书店里用不到三分之一的价钱买一本旧书,在河边的旧书摊上如果有耐心,更是能淘到不少宝贝。
我离开巴黎之后,才悟出一个道理:在巴黎生活的好处,并不在于每天都有文化活动,而在于想什么时候有文化活动就能什么时候有文化活动,想有什么层次的文化活动就能有什么层次的文化活动,富人能有富人的浪漫,穷人也能有穷人的潇洒。身在其中时并不觉得这有多么稀罕,离开以后才知道,巴黎真是独一无二的。
 
我总觉得巴黎不是属于短期游客的——虽然巴黎是欧洲最热门的旅游城市之一——,只有住在巴黎的人们才能抓住这个城市的脉搏。你在地铁里奔波,一条线一条线换,从城市的这头到那头。有时候,你宁愿不坐地铁,而是在纷飞的小雨中,踩着满地金黄的落叶,用巴黎的节奏很快地走在去往拉丁区的路上,一路上看着花店的玫瑰、食品店的西红柿、还有街拐角处拉小提琴的流浪艺人。有时候你会去喝一杯咖啡,周末也会与三五朋友去餐馆吃饭、看电影。更多的时候,你或者去工作,或者背着电脑,去图书馆,在那里待一天。回来时经过Champion(注:现在的Champion已经不复存在,被家乐福收并了)或者Monoprix,买点菜,精疲力尽地上楼,感觉你简朴的家比宫殿还要温暖。
这就是巴黎。我永远忘不了在那里的辛苦奔波,但是我也永远忘不了曾经体验的快乐。

我觉得:在巴黎生活要选人生中的两个阶段。第一是年轻做学生的时候。这个时候,皮糙肉厚,再怎么样也折腾得起,牵挂负担又少,穷点苦点都无所谓,可以充分体验“在巴黎作留学生”这种痛并快乐着的感觉;第二,就要等上了点年纪,不用工作了的时候。这个第二阶段的前提条件是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否则怎么去下馆子逛名牌听音乐会?如果六七十岁了还整天穿着牛仔夹克挤地铁租房子住,那还不如索性回外省去过逍遥日子算了。至于处在这两个年龄层次之间的工薪中青年们,如果没有工作地点限制的话,我个人觉得,还是在外省过得比较舒服些:没污染、房价低、城市小、物价便宜、生活节奏慢、人际关系好、安全威胁少。而在巴黎,如果只做普通的工薪阶层,实在是太奔波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