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虹吸现象”
文章来源: Wisewind2010-05-13 08:45:40

戏说“虹吸现象”

Wisewind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虹吸现象”

你拿一根细的软塑料管,再准备两盆水,分别放在较高和较低的位置。你一手将塑料管一头插进较高的水盆内,一手拿着另一头,用嘴将水吸满塑料管后立即用手指捏紧这一头,再将这一头插入较低的水盆内。你就会看到:虽然塑料管弯曲的那一部分高于高盆内的水面,但是高盆内的水仍然源源不断地“往高处流”进管中,再流入较低的水盆内。这就是“虹吸现象”。

注意:即使管中的水不是连续的,而是因气泡而造成一处甚至多处断开,水也照样会源源不断地由高盆流入低盆内。

道理很简单:在管子内任一处,来自高盆方向的净压强(一个大气压减去短水柱重量)都大于来自低盆方向的净压强(一个大气压减去长水柱重量),因此,(本质上来源于大气压的)净压强差就驱动水源源不断地由高盆流入低盆内。

这是中国初中物理课的内容。本不值得说的,所以本文题目是“戏说”!

为什么要“戏说”呢?

因为,这两天全世界的媒体都在报道关于“虹吸现象”的一种最新诠释:澳大利亚OZ511日消息,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高级讲师史蒂芬.休斯博士提出:

“牛津英语词典于1911年作出的对虹吸管的定义‘弯曲成U型并且一边长一边短的管子,借助于大气压力可以使液体在短管内上升并越过弯曲部分(而进入长管内流出)’是错误的,这一错误已延续了99年,我感到很震惊!”

史蒂芬.休斯博士提出:“是重力使液体在虹吸管中流动:管里的水就像一条链子,水分子通过氢键而互相拉在一起。长管内的水流下,从而把短管内的水拉了上来。”

媒体说:史蒂芬.休斯博士已经将他的观点通知了牛津英语词典编篡Team,对方说1911年作出对虹吸管的定义的人不是科学家,他们将考虑史蒂芬.休斯博士的观点并作出修改云云…….

读了这些报道,我的第一感觉就是:

My God!对如此简单的物理现象的解释,竟然也可以错到如此离谱吗?

这就是被某些人吹捧上天的“先进的西方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物理学博士吗?

史蒂芬.休斯博士的观点实在是匪夷所思

实际上,即使虹吸管中的水不是连续的,而是因气泡而造成一处甚至多处断开,这就等同于史蒂芬.休斯博士提出的“水链子”在一处甚至多处是断开的,但水也照样会源源不断地由短管上升流入长管内。那么,长管内的“水链子”,是怎样把后面断开的“水链子”拉上来的呢?也就是说,长管内的水流是怎样把气泡及气泡后面的水“拉上来”的呢?

史蒂芬.休斯博士无法解释,可见他的“链子”理论真是漏洞百出,完全不能令人信服。

无法想象,像史蒂芬.休斯博士这样的人,如何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那可真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了!会贻误多少他人子弟啊!

我坚信:中国大陆的高校培养出来的普通理工科毕业生对“虹吸现象”的理解都会比史蒂芬.休斯博士正确而深刻得多!

我更加鉴定了我原先的看法:虽然中国大陆的高校在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方面不如西方好的大学,但在基础知识方面,中国的理工科毕业生要比西方学生扎实得多!

我们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进,但同时我们也要坚定地保持和发扬我们的长处!

如此,我们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注:将一布条搭在盛着水的盆边上,一头在水中,一天搭拉在盆外。水将会浸潤布条并顺着布条“爬上来”,再滴到盆外去,即使将它们置于真空容器内也是如此。这是“毛细现象”,不是“虹吸现象”。又:您可以运用上面的“虹吸”方法将冰箱里侧狭长集水槽里的水清除干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