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老乡亲(一)借一个老美的眼睛
文章来源: 水宁2012-08-24 21:27:06

 

老公下班回家,照例坐在吧台前的高椅上,一边看我围着锅台乱转,一边有一搭无一搭地和我聊天。我知道他的顶头上司这两天应该从中国西部出差回来。话头就从这里开始。

John已经从中国回来了,感想可不少。”

“是夸咱家日新月异吧?”我漫不经心地问,心里多少有点小得意。毕竟娘家如今发了,咱也脸上有光。

“哪里,都是负面的。”

这回轮到我意外了:“真的吗?”

于是,老公把John的说法一一道来。

John最先提起的是某个机场给他的“明星待遇”。该机场规模挺大,硬件齐全。设着很多登机口,相应也配备了不少工作人员,但每天只有一架航班起落,乘客无几。乍见一金发碧眼的老外,机场方面好生惊喜,一通拍照留影,用以证明自己已经俱备接待“外宾”的能力。听John描述这景况,感觉像家里倾家荡产置下大锅一口,却只能每天守着锅里寥寥几粒米发愁。再想想鄂尔多斯鬼城,中西部无车可跑的高速公路,说不好到底这是咱如今富起来了的标志,还是已经富过了的纪念。

再提到John在新疆一个小城住的酒店。单人套间每天968元的收费标准,即使和美国相比也不算低。可无论那酒店的外观还是John所描述的服务却远远匹配不上如此高档的价格。只能说国内近几年的通货膨胀确实了得,衣食住行,样样超英赶美。平民百姓的生活压力可想而知。

 

Photobucket

最让John摇头的还是工厂和田间的管理问题。公司在当地新建的厂房所用材料和美国完全相同(美国所用材料也是从中国进口),整个造价也相差无几,但施工质量却差很多。厂房隔热墙墙体为铝合金板,中间夹着海绵。在正式投入使用之前,海绵夹层便已裸露在外。田间管理同样问题多多,废弃的化肥农药包装随处可见。好原料也做不出好产品。这是John所下的结论。

Photobucket

我越听越心惊,因为知道老公转述这些不是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 “抹黑中国”的言论,而是些实实在在的亲身体会,是作为自家人常常不愿看,看不见的种种问题。

 

一直以来认为我们的产品质量低劣源于“低来低去”的产品策略。低投入——低成本——低质量——低价格,不如人意但在情在理。难道在不知不觉中,不但消费者就连我们自己也认可了次品低价的形象,在先期投入迎头赶上以后,仍然没有能力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不想在这里探讨心理意识层面或管理水平方面的原因。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原材料涨价,固定资产投入增加,如何继续维持低价策略?继续压低劳动力价格?那些本已身在社会最底层的人还有多大的承受能力?

 

似乎John也关注到这个问题。在他的讲述和照片里,都特别注意到,即使像砌墙这样的体力活,都是女人在做,而大多数男人远在他乡打工挣钱。听到这里,我转过身去,掩饰那突如其来,难以解释的眼泪。一瞬之间,看到炎炎烈日下那瘦弱疲惫的身躯,黝黑粗糙的脸庞,骨节粗大的手指。都是女人,她们可能从来没有用过防晒霜,没有收到过玫瑰花,不知道什么是情人节,不曾享受过女士优先的待遇。有谁倾听过她们少女时代的梦想,是什么支撑着她们未来的希望? 在她们缺乏色彩的生活中,她们用羸弱的双肩担当起照顾家庭的责任,同时也要和远行的丈夫一同负担家庭的开销。

Photobucket

这是真正的廉价,在外打拼的男人无力为在家忙碌的女人换来衣食无忧,于是女人也不得不投身于廉价劳动力的大军。我真的很想知道,在这个日益富起来的国度中,他们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了吗?不断加剧的通货膨胀有没有吞吃掉他们经年累月辛苦劳作的所得?他们的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还是越来越艰辛?她们的背影在照片中默默无语……

Photobucket

也许走在国内的城市乡村,这种情形到处可见,而我却第一次用心灵感受到它的冲击。在John的评论里有同情,有叹息,但他必定没有这样的切肤之痛。借着一个美国人的眼睛,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和那片土地难以割舍的联系,和那里的人们血脉相连的亲情。

写下“我的父老乡亲”这个题目,似乎有些煽情。但它如实记录了那一刻我的感动和惦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