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反环保的各种手段
文章来源: SwiperTheFox2019-09-29 09:48:05

最近本人一直在研究实现降碳的正面实践, 但是看到反环保的各种借口,忍不住站出来总结一下反环保人士的各种手段, 以正视听。

一。攻击科学整体。

被商业利益收买或者出于政治理念的少数科学家攻击科学是反对控烟开始的。 烟草商通过烟草商策略阻碍禁烟, 一直跟科学斗到21世纪,害死了无数人。 参与者之一就是那个 Climate Change Reconsidered的最后那个作者Fred Singer.  Fred Singer 曾是冷战时期很著名的物理学家, 出于反对共产主义, 防备苏联的冷战思维,反对一切与政府调控有关的事情, 从吸烟,到酸雨,到 再到暖化,一直站在科学对立面。  每次都是错的,但每次都起到了延缓治理害人害环境的作用。  类似的还有Jastrow,  Nierenburg,等。  这些物理学家是出于政治目的。 而另一类是出于经济利益的有被石化公司收买的Willie Soon, 还有不是真正科学家的Patrick Michaels.    他们的视频或文章里犯的错就不该是科学家犯的错。 

这些科学家每次都[故意]站错,到后来把Rachel Carson当靶子开始,攻击整个科学界,才有现在大众对科学家的整体不信任。 科学家有不道德的, 比如上述几位物理学家。  但整体都不是为了钱的。 如果就想赚钱,就不干科学了--都是聪明的人。

二 。混淆科学与政治的关系。

科学与政治各有各的功能,并不是非要完全割裂的。 比如, 生物学界发现吸烟致癌,就需要政府行动禁烟,征税, 在烟盒上贴标签。 科学发现了事实,要通过政治解决问题。 类似的事情还有治理酸雨,臭氧, 停用DDT等。 如果科学界发现了暖化的现象,预测了不作为的危害,而不采取行动,那科学就没有完成它的任务, 可以说是科学的失职。

有人老把环保跟姓社还是姓资联系起来,比如,当初反控烟的Mongering之一, 就是现在政府来控制你吸烟, 就是走向共产主义的第一步。 

我们应该处理好科学与政治的关系,重视解决问题少谈主义, 不要谈社色变。 以科学指导政治,避免政治指挥科学。

三.故意用错误的方法来否认目标的可行性。

当美国当初要登月的时候, 科学家与工程师不是用各种蹩脚的方法来证明其不可行性, 而是用创造性的思维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比如, 用想出用月球轨道交汇(lunar orbit rendezvous) 的办法来解决燃料不足的问题。

如果要达到降碳的目标, 我们不是要人们停止呼吸, 不坐车,不坐飞机。  当然如果能少节约少排一点是值得鼓励的。 但是要实现大规模降碳的目标就要从工业,系统上入手, 其实有很多已经实现的科技可以用来大量的降碳。有些正在具体应用在实践中,比如绿色建筑。 有些还需要进一步降低成本。例如,花旗银行已经在德州试点,正在逐步实现全再生能源的目标。

美国登月, 那是"nice to have"的事情, 尚且爆发出超级的创造力,  解决人类生存环境的问题,是"must have", 不是不可实现。 

有人如大号蚂蚁说降碳是反工业,反进步。  实际上这是刻舟求剑保守的思想。要知道,  通讯科技与可再生能源代表着进步, 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 守着化石的旧工业保守落后才是真正的反进步。 

四。人为制造完美拖延

Perfection Paralysis 本来是人不自觉的出于对完美的追求而不自觉地拖延。  而这一思维模式却被反环保人士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说, 人要是不想释放二氧化碳就得停止呼吸; 电池车也不是零碳, 也会有污染,等等。

巴黎协定给我们设定了11年后和30年后应该达到的目标,并不是我们现在就得是现在。  在此之前, 我们可以通过现有科技,大量降碳。  比如,美国给芯片做硅金属的工厂, 用的电足够供应一百万人的城市高峰时期的用电。 它排出的废气是800摄氏度。  现在就有科技可以二次利用这个废气供电。  这比个人在生活中能省的电要高得多。

降碳从今天开始, 循序渐进地实现2050零碳在技术上不是不可能的,需要的是齐心合力。  就算2050实现不了零碳,大规模降碳也比守株待兔强。

五。树立各种稻草人。

反环保人士树立了各种稻草人.  稻草人是一种逻辑谬误:就是把对方没说过的话,塞到对方嘴里,把对方没有的立场垫在对方脚下。 这可能是因为没有真正阅读过资料的臆想,也有可能是故意混淆视听的谣言。

比如carbon tax就是给 IPCC交税。 Carbon tax是各国甚至个州内部自己的事,不会把税交给联合国。 全世界有已经有四十多个政府自己实现了Carbon tax。Carbon tax可以实现revenue nuetral, 就是换钱于民, 并且其实阿拉斯加的石油dividend, 从本质就可以看成是一种carbon t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