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丑外扬-我父母的故事----By 花雨101
文章来源: 汉代蜜瓜2010-04-07 07:36:33


我是从《全职太太》开始跟读蜜瓜的小说的,发现这个写手虽然年龄不大,自身经历也并不太复杂,但对婚姻(特别是中式婚姻)的实质却有一种很深刻的洞察。有些生活一帆风顺的读者认为蜜瓜偏激,我也理解。毕竟能一辈子甜蜜地生活不是人人都能奢求的福气。读了《非典》第一部,发现张允鑫和梦醒的婚姻象极了我父母的故事,只是我母亲没有一个爱她的男人等在原地。虽然有写点什么的冲动,真要动笔才发现这个题材很沉重,沉重到牵动了我心底最希望忘却的记忆。

母亲是共和国的同龄人,虽然从来没有享受过外婆家曾有的荣耀和奢华,却一出生就背负着出身的阴影。解放初政治上和生活上的双重压力让有“海归”背景的外公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脾气也因而异常地暴躁,他的孩子们就成了他释放压力的沙袋。生性好动又倔强的母亲小时候饱受皮肉之苦,头骨上至今还留有一块凹陷,那是外公用一根木棒敲出的印记。为逃避她冷酷的家庭,母亲不到二十岁就参加了工作,后来又自愿分流到异地。走前最后一次回家收拾东西时,据说外公外婆准备了一些吃的让她带在路上,母亲看都没看那个包裹一眼,至今也不知道里边装的是什么。有意思的是,离家后的母亲却成了五兄妹中最心疼父母的一个,也算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范例了。

那时正是兵荒马乱的文革,一个举目无亲的单身女孩在异地的生活也并不容易,何况她还背着出身于资本家家庭的黑锅。不知爱情为何物的母亲出于本能地开始寻求庇护,于是经人介绍认识了大她九岁的父亲。父亲头脑聪明,还颇有艺术天赋。那时他们所在城市的很多宣传油画和条幅都出于父亲之手,我大学毕业后看到了父亲的几十本日记和几部小说手稿,虽然带着时代的印记,但文笔还是很优美的。如果不是生不逢时,父亲也应该是颇有建树的吧。父亲和母亲虽然在年龄和性格方面差异不小,但两个人的家庭绝对是门当户对的,连双方的家庭结构都几乎一致。和那个时代的大部分人一样,没经过什么海誓山盟、惊心动魄的爱情,两个都没什么资格挑剔的人很自然地组成了一个家庭。新婚伊始,不是没有过温馨的时刻的。父亲算是有点情调的男人,用现在的话说是有点小资吧,对母亲也还呵护,两个人颇有过一阵让人羡慕的时光。不幸的是,这点温馨很快被他们的长女,也就是本人的出生打破了。第一次争吵发生在我出生后不久:孩子的哭闹让做母亲的失去了耐心,父亲不但没有安慰,反而抬手给了母亲一记耳光。短暂的惊讶之后,母亲能做的是抱起孩子去找“组织”,要求离婚。所谓的“组织”就是母亲的直接领导和几个女性党员。离婚当然是不可能的,在“组织”的劝导下,父亲道歉,保证不再打人,于是父母重归于好。

人说“万事开头难”,有了开头,下面就顺理成章了。家暴也是如此,有了第一个耳光之后,再打起来也就顺手了,于是家庭战争成了家常便饭。母亲从最初的单纯寻求“组织”帮助,发展到后来的和父亲对打,当然总是吃亏的角色,最后大多以被闻讯赶来的邻居拉到家里收场。母亲多次要求离婚,甚至有几次从娘家叫来了她的父亲兄弟为她做主。那时侯的人们几乎是毫无例外地以把捍卫婚姻的完整性当作己任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夫妻哪有不吵架的”,“为孩子着想”等等被反复地灌输到母亲耳中。父亲也多次在母亲的家人和领导面前痛哭流涕地保证不再犯,有一次甚至跪在了外公的脚下。“杀人不过头点地,不要得理不饶人”,最后连脾气暴躁的外公都心软了,母亲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被劝和。

父亲这个人我至今不懂。除了老婆和孩子,他几乎从来没对任何人发过脾气。小时候每次到父亲单位听到的都是人们对他的夸赞之词:多么有才,多么和善,多么乐于助人等等。另外,他对我外婆家不是一般的慷慨。外公在文革的几年中没拿过工资,一家人几乎是全靠我父母的资助生活的。父亲从来没有过任何怨言,相反有时候甚至比我母亲想的还要周到、还要积极。直到今天我八十多岁的外公也常念叨说我父亲是他们一家的恩人,这也是为什么母亲的娘家人都翻不下脸的原因吧。不吵架的时候,他对我母亲也还算体贴。还有就是他很顾家,自己画的油画、做的家具让好多人都称道不已。

事情的转机或者说进一步恶化是在八十年代。三十刚出头的母亲有些爱美之心,虽然也不过就是烫烫头发或者穿一条涤纶裤子之类的。人到中年的父亲有了危机感。和常人想象的不同,他没有试图缓和关系,用感情修复婚姻,却希望用进一步的武力让母亲彻底臣服在他脚下。顺便说一句,我学龄前的日子是在外公家过的,学龄后回到父母身边感受的就是一触即发的紧张。小小的我都学会了察言观色,不该说的话不说,以免引发战火。所以我从来不赞成所谓的“不离婚是为了孩子”的借口。母亲那时的工作碰巧是要接触人的工作,性格外向的母亲颇有人缘。于是在父亲眼里,她的爱打扮就是为了吸引人的注意,有“红杏出墙”的趋势。以预防为主,他开始对母亲严加看管,甚至跟踪盯梢。虽然没发现什么,但母亲每次新烫的头发、新买的衣服都成了战争的导火索。在又一次夜半的严刑拷打之后,母亲终于离家出走,投奔了一个好朋友的母亲一家。老人家当时看到母亲的累累伤痕都忍不住掉下泪来,头一次站到母亲一边,支持离婚。母亲是个好强之人,虽然几次闹离婚,但从未把家暴的细节透露给朋友,那是头一次给人看伤。即使这样,我父亲也是坚决不离婚,用他的话说是“我们还有感情”,“爱之深才会妒之切”。在母亲离家时期,父亲一方面写了几十页的长信回顾他们的婚姻,试图用所有曾有过的温馨时光感动母亲,这封信也确实让母亲读到几乎流泪;另一方面,却对一个来家看望他的老朋友说了实话:女人就要用拳头来收拾,回来后她要是不听话我还打她,打到她心服口服为止。父亲不知道的是,他的女儿已经懂事了,小小的心灵要比同龄人敏感很多。是的,是我把这句话转告给了母亲,成了压断他们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父亲为此至今从心里怨恨我。只是他大概从未反省过,是什么原因能让他十来岁的女儿坚决支持父母离婚呢?

这段婚姻的结局是离婚后,母亲被发现得了一种内分泌疾病,全身骨痛,一度被认为得了骨癌,差点都要托孤了。虽然手术拿掉了一个良性肿瘤后不再骨痛,但至今仍有后遗症。母亲怕了男人,坚决不肯考虑再婚。父亲倒是再婚了一次,无奈旧戏重演,以离婚收场,目前也是一个人生活。有人问过他们复婚的可能性,母亲的回答是:“我宁愿死掉!”在这场不幸的婚姻中没有赢家。

如果你有耐心看到这里,我奉劝各位千万珍惜自己的枕边人,因为破损的心是无法修复的。如果你还在不幸的婚姻中煎熬着,看不到出路在哪里,我的忠告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