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双盲实验(续)
文章来源: 有点儿闲2023-02-11 08:11:13

建国以来,政府重视中医,大搞中西医结合。然而几十年过去,中医不仅没有发展,反而岌岌可危,命悬一线,大有被踢出历史舞台,放进博物馆的架势。究其原因,是我们对中医的研究走在错误的道路上。

 

过去七十多年的中医研究,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以西医的思维方式进行的。然而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截然不同。中医的理论是阴阳五行,中药的使用与此理论环环相扣,密不可分。我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曾经阐述过这个问题(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48141/202212/27728.html)。中药和中药方剂只能在中医的诊断下使用,不能用于西医的诊断。如果按照西医的诊断使用中药治疗,轻则没有疗效,重则还会危及生命。但是悲哀的是,很多中医双盲实验恰恰就是用西医的诊断验证中药的治疗,这样做直接导致了实验结果的强差人意。临床药物试验成功与否,对药物适应症(Inclusion Criteria)和禁忌症(Exclusion Criteria)的选择和把握是关键因素,这一点中药西药都不例外。

 

我们继续以桂枝汤来做说明。双盲实验的研究对象是桂枝汤治疗感冒,注意桂枝汤是中药方剂,感冒是西医诊断。实际上,中医对感冒的诊断更详细。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感冒发病率比较高的是风寒型和风热型,此外还有寒湿型湿热型气虚型阴虚型。桂枝汤只适用于风寒型中的一小类即表寒虚证(此即适应症选择的重要性),不能治疗所有感冒。从中医角度大致划分一下各种类型的比例:风寒型占35%,风热型占35%,寒湿型占10%,湿热型占10%,其他占10%。在比例为35%的风寒型里,多见的是表寒实证的麻黄汤证,我们以20%估算,那么表寒虚证的桂枝汤证只占15%。由此可见,以西医感冒诊断为标准进行的桂枝汤双盲实验,桂枝汤的有效率仅占15%,去除实验中的误差等因素,其有效率可能更低。按照这个结果,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来,毫无疑问P值会大于0.05,没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但是,如果我们改变实验思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做双盲实验,其结果就会明显不同。

 

我们仍然以桂枝汤为例。如果我们以“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表寒虚证做为诊断依据,再用桂枝汤进行双盲实验,其疗效会显而易见,P值小于0.05毋庸置疑。因为桂枝汤是表寒虚证的对证方剂,就像螺丝对螺母一样严丝合缝。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表寒虚证的诊断我认为很容易,即便考虑到中医从业人员水平差异,纳入一定的误诊率,疗效也应该是显著的。同样是双盲实验,以中医诊断为准做出的有显著效果,以西医诊断为准做出的没有效果。实验结果天壤之别,其根源就在于药物适应症的选择错误。

 

前段时间,传闻钟南山院士要做莲花清瘟胶囊治疗新冠感染的双盲实验。我相信钟南山是一位出色的西医大夫,但是他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莲花清瘟胶囊是中药,新冠感染是西医诊断。莲花清瘟胶囊治疗的只是新冠感染中的一种类型-表里皆热型,并不能用于所有的新冠感染。以他的研究思路进行双盲实验,效果不会太好。几年前,天津天力士的复方丹参滴丸曾经力争进入美国市场,但在临床三期实验时折戟沉沙,我猜测也与实验设计有关。

 

总之,中医可以做双盲实验。双盲实验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取决于实验设计的细节。中医的双盲实验只能以中医诊断为标准,不能以西医的诊断替代。双盲实验的确是试金石,在正确的实验方法指导下,中医定会展现出它的熠熠生辉光芒四射。

 

科学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是追求真理的手段。科学是帮助人们飞翔的翅膀,而不是束缚人类的桎梏。在科学没有出现之前,太阳东升西落了亿万年,中医也使用了几千年,它们都实实在在存在着。科学出现后,因为科学能解释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于是太阳的运行规律被接受。但是科学尚不能解释中医为什么能治病,于是中医被贴上不科学的标签,游街示众,吊打鞭笞,如文革时造反派打倒反动学术权威一般。当科学变成拜科学教,就与烧死伽利略的宗教无异,成为阻挡人类追求真理的绊脚石。

 

被科学教打压的中医,不知何时才能在漫漫长夜里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