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光庭宝塔诗《纪道德》和《怀古今》
文章来源: 飘尘永魂2010-07-25 14:42:33
杜光庭写过两首著名的宝塔诗《纪道德》和《怀古今》,堪称代表作。
  《纪道德》
  道,德。
  清虚,玄默。
  生帝先,为圣则。
  听之不闻,抟之不得。
  至德本无为,人中多自惑。
  在洗心而息虑,亦知白而守黑。
  百姓日用而不知,上士勤行而必克。
  既鼓铸於乾坤品物,信充仞乎东西南北。
  三皇高拱兮任以自然,五帝垂衣兮修之不忒。
  以心体之者为四海之主,以身弯之者为万夫之特。
  有皓齿青娥者为伐命之斧,蕴奇谋广智者为盗国之贼。
  曾未若轩後顺风兮清静自化,曾未若皋陶迈种兮温恭允塞。
  故可以越圆清方浊兮不始不终,何止乎居九流五常兮理家理国。
  岂不闻乎天地於道德也无以清宁,岂不闻乎道德於天地也有逾绳墨。
  语不云乎仲尼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所以垂万古历百王不敢离之於顷刻。
  《怀古今》
  古,今。
  感事,伤心。
  惊得丧,叹浮沈。
  风驱寒暑,川注光阴。
  始炫朱颜丽,俄悲白发侵。
  嗟四豪之不返,痛七贵以难寻。
  夸父兴怀于落照,田文起怨于鸣琴。
  雁足凄凉兮传恨绪,凤台寂寞兮有遗音。
  朔漠幽囚兮天长地久,潇湘隔别兮水阔烟深。
  谁能绝圣韬贤餐芝饵术,谁能含光遁世炼石烧金。
  君不见屈大夫纫兰而发谏,君不见贾太傅忌鵩而愁吟。
  君不见四皓避秦峨峨恋商岭,君不见二疏辞汉飘飘归故林。
  胡为乎冒进贪名践危途与倾辙,胡为乎怙权恃宠顾华饰与雕簪。
  吾所以思抗迹忘机用虚无为师范,吾所以思去奢灭欲保道德为规箴。

宝塔诗,杂体诗的一种,是一种摹状而吟、风格独特的诗体。顾名思义,它形如宝塔。从一字句或两字句的塔尖开始,向下延伸,逐层增加字数至七字句的塔底终止,如此排列下来,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即如塔形、山形。起始的字,既为诗题,又为诗韵。宝塔诗,原称“一字至七字诗”,也叫“一七体诗”。从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韵,或叠两句为一韵,很有规律。后来有的增加到十字,甚至十五字的。   

简介

  宝塔诗从一言起句,依次增加字数,从一字到七字句逐句成韵,叠成两句为一韵。直至从一至七字,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节奏明快,有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之感。像这样字数逐句增多,如果把全诗横写,外形就像古代的宝塔一样,底宽上尖,中间逐层收缩像等腰三角形。

起源

  宝塔诗最早的雏形始见于隋朝,隋·释慧英有《一三五七九言诗》为证。其中从一言至七言的,又称为“一七体”诗,如是宝塔词则称《一七令》(词牌)。这种“一七体”诗(有的从一至九或一至十字),既立题又押韵,指物为题,以题为韵,一韵到底。诗人或状物赋形,或托物言志。每一句都各自成对。第一字(也是第一句)既是题目,又是音韵,同时也规定了全诗描写的对象和范围。第二字往往是第一字的重复。其他六对,都是隔句押韵。这中“一七体”诗的特点是扣题紧凑,对仗工整,形成诗歌独有结构美。读后使人玩味不已,其趣无穷。

特点

  宝塔诗的诗歌形式美,对后世新诗的发展影响极大。如现代文学史记载,像胡适、郭沫若、徐志摩、冰心等著名诗人都曾经在创作新诗时采用过像宝塔、阶梯等诗行排列的形式,显得新颖别致。闻一多先生曾提出关于诗歌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其中,“音乐美”强调诗的律动,“绘画美”强调诗的意境,“建筑美”强调诗的形式。这是值得推广和遵循的。就拿宝塔诗来说,它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不同场合的确发挥了无比的艺术魅力,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诗歌样式。
  宝塔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独有的艺术形式,也是我国文学画廊中的一朵耀眼的奇葩,虽有文字游戏之嫌,但是只要赋予它深刻的思想内涵,将诗歌的“形”与“神”紧密地交融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分类

  宝塔诗按形状分可分为单宝塔诗、双宝塔诗和变形宝塔诗。从读法上分,人们把从上依次读到下的称宝塔诗,把交织读、倒读、回文读或迂回读的各自另起了名字,如火焰体诗、飞雁体诗歌(晴空展翅飞雁文诗)、叠翠诗等。

单宝塔诗

  宝塔诗原称“一七体诗”。因为它从一字至七字诗,从一字句到七字句,或选两句为一韵。首句为一字,实际是个题目,一韵到底。宝塔诗因句式参差,讲究格律,后人谱以为词,并以“一七令”之名定为词牌。后来这种体又增至十字句或十五字句,每句或每两句字数依次递增一个字。如:
  一至七言(尖塔诗)
  呆
  吃长斋
  胡须满腮
  经书揭不开
  纸笔自己安排
  明年不请我自来
  ――吴敬梓<<儒林外史>>

双宝塔诗

  见得多的是双宝塔诗,两塔对峙,是由单塔中的一七体,演化而来,左塔不用一韵到底,由右塔充之。开头也是最多七字,后来发展到九字。据说五代道士杜光廷写的《怀古今》,从一字句递增到十五字句,各字句均为双字句,共240字,被认为是宝塔诗中最长的一首。唐朝这种诗刚出现时,首句为单字外,其后每两句递增一字。以后每两句为一组,恰似一副副对仗工整的对联,且寓意深刻,仍然首句为一字,实际是个题目,一韵到底。比如唐代令狐楚的《山》就是除首句为单字外,其后每两句递增一字。以后每两句为一组,恰似一副副对仗工整的对联,且寓意深刻,如:
  山
  耸峻/回环
  沧海上/白云间
  商者深寻/谢公远攀
  山岩泉滴滴/幽谷鸟关关
  对岛西连陇塞/猿声南彻荆蛮
  世人只向簪裾老/芳草空馀麋鹿闲
  据《唐诗纪事》所载,此诗系作者于大和三年(829年)在长安兴化池亭饮宴席间,为白居易分司东都送行而作。主客有李绅、元稹、张籍等共九人,各以一字至七字为题,题韵合一写诗。白居易自己以“诗”字为题。其诗除一排“塔尖”仍为单个字外,第二排陡然增为四个字,此后每排递增两字,至第七排为十四字。也有人将“塔顶”的一字句重复而成双字句,且在各排中间形成一个无形的对称轴,以其为界左右作间歇停顿。后来也有在第一句写两个相同的字,双塔就更明显了、如唐代张南史的《花》,读作:
  花花
  深浅 芬葩
  凝为雪 错为霞
  莺和蝶到 苑占宫遮.
  已迷金谷路 频驻玉人车
  芳草欲陵芳树 东家半落西家
  愿待春风相伴去 一攀一折向天涯。
  诗 诗
  绮美 瑰奇
  明月夜 落花时
  能助欢笑 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 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 世间唯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 便到司空送白辞
  ――白居易 《诗》
  双塔诗并非只有一七估五十五字或五十六字,也有一至九言乃至更多。象宋代文同<<咏竹>>诗,由一至九言组成。
  竹,竹
  森塞,洁绿
  湘江滨,渭水曲
  帷幔翠锦,戈矛苍玉
  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
  化龙杖入仙陂,呼凤律鸣神谷
  月娥巾披静苒苒,凤女笙竽清簌簌
  林间饮酒碎影摇樽,石上围棋轻荫复局
  屈大夫逐去徒悦椒兰,陶先生归来但寻松菊

变形宝塔诗

  因为比较形象,台湾的图象诗受此影响较大、如塔影倒映,主要是单塔。它如塔之临水,比较形象。
  嘴
  唼唼
  春满生
  荡漾木兰船
  中有双少年
  少年醉鸭不起
  ----张籍<<春水曲>>
  阴阳
  天地大
  黑白分明
  傍早做人家
  你叽呱我也叽呱
  坛穷不读书富不教学
  读书造化不读书告化
  清明不拆絮到老不成器
  告化子遁走猢狲就没戏耍
  要知未来路径须问过来人家
  罔活三千年不知天知地知
  有书不苦读不如睁眼瞎
  黑眼乌珠难见白铜钱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善恶到头终有
  前船是后船涯
  事上无难事
  有德终发
  回味甜
  由他
  这是清代的王有光摘吴越俗谚俚语排成目录,用塔之对顶的形式。
    
  
  僧慧令诗
  游,愁。
  赤县远,丹思抽。
  鹭岭寒风起,龙河激水流。
  既喜朝闻日复日,不觉季颓秋更秋。
  已毕耆山本愿诚难在,终望持经振锡往扬州。
  此诗由一、三、五、七、九言各两句组成,为宝塔诗的扩展。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