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人生价值的迷茫
文章来源: FreeTrader2013-10-27 12:31:55
海外华人人生价值的迷茫
 
海外华人在所在地的面貌改观,基本上完全归功于数量极少的1980年代留学生和数量多些的1990年代的留学生!这些人绝大多数是真正的精英!
 
华人圈的宣传是,中国大陆过去十年的经济发展或以前卖命弄出来的导弹原子弹,才使得海外华人的“社会地位”大为提高:这是不折不扣的华人自欺欺人式愚蠢宣传。否则无法解释:
 
1,中国大陆近年出国旅游的游客和近年的留学垃圾们被世界各地厌恶至极!
2,在西方社会的印度裔、韩裔、越南裔、东南亚裔(比如菲律宾裔和马来西亚裔)、泰裔都比华裔更受人认可!日裔就更不提了,被高高地捧着尊重!
3,德国宾馆公然写着牌子(这是现在正在进行时!):有中国客人,请忍耐!有华人会说,还不都看在钱的份上。的确没错!如果华人没钱,就是:华人与狗不能入内!
 
1998年中国大陆高等教育大规模无原则扩招,使得2002-2003年后入学的留学生素质大为降低。2002-2003年以后的很大一部分大陆留学生,尤其是绝大多数的生意人子女出钱留学,包括基本上全部的中学留学生,就是实足的留学垃圾!给海外华人们的形象带来严重负面影响,这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尤其是新西兰和英国更为严重!
 
1980年代-1990年代留学生绝大多数是真正的精英里,在经济上并非很成功,原因在于:
1,1980年代的人语言大多不过关,没有可能在英语环境里有大的成功,同时,他们的人生要求也很低,早早地就把希望寄托给了下一代,没有自我地为下一代活着;
2,1990年代的人语言要好很多,但大多进入了IT业(连文科背景的F2们都能拿到Computer Science的学位混饭吃到现在)。作为白领工作,这个行业虽好找工作,工资、福利和Job Security稳定性也都不错,但该行业是年龄增长的天敌。这些人目前都在35岁-50岁,都处于语言刚马马虎虎、工作刚稳定、收入刚稳定,孩子正需要时间照顾或正需要为孩子规划存钱、家庭生活不和谐,而自己却在职业上看不到前景或开始丧失兴趣、觉得此等工作没有价值、没有自我实现可能、没有成就感,却根本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奈状态。达不到这个状态的,则更差,也即处于还没有解决生存问题的低级或起始阶段,还没有可能意识到更高层次问题的求生状态。绝大多数的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没有外国学位的第一代移民都处于这个低级状态:别不服气,他们在素质上本身就比能拿奖学金在美国留学的同龄人差太多。
 
这实际上不是什么海外华人为自己找借口的Glass Ceiling的问题,而是中华文化把商业、事业、读书、教育和人生价值从小的灌输就完全定位错误的问题!
 
中华文化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实际上读书是为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学而优则仕” -- 读书的目的一点都不崇高,甚至异常庸俗!而且,华人的读书就是为了识字,引进西方教育制度后,读书又加了一个目的--拿学位。至于是否学有兴趣、学以致用,能否学以生存,能否学以为社会做出贡献,则完全不在考虑之列。而在西方社会,读书与“颜如玉”、“黄金屋”和“仕”完全无关。
 
所以,海外华人里,当了教授的强调“教书育人”,以期望别人更认可自己的社会地位,都是中华垃圾文化的潜意识表现。首先,这本身就没有平等观念,其次,当教授不过就是一份普通工作罢了,与在超市当Cashier没有任何区别。海外华人里,刚托西方社会高水平运行之福而妥善解决了温饱的人,有了点小钱,就开始感叹没有人对自己吹捧、喝彩,同时,故意贬低知识,说什么“读书无用,在美国读书多也赚不了钱”。
 
实际上,海外华人里迄今没有真正富有的。真正有点小钱的海外华人,除了近年把肮脏资产移到海外的官二代和富二代,就是华人中餐馆老板、亚洲食品杂货店老板等自己做小生意的人。这些人辛辛苦苦一辈子没有节假日,平时真个在西方社会吃用都花不了多少钱的情况下依然省吃俭用,从而多年累积下来,积累了一些数字账面财富。这些人,在品德上、受教育上和视野、眼光上,都是低于平均水平的人!海外华人做生意,也不过是在挣华人的钱,方式和手段都至少低于平均水准(若不是大大低于平均水准的话)!
 
在华人圈,这至少暂时验证了“在西方社会,读书不赚钱”的论调。因为,以读书混饭吃的海外华人专业白领还没来得及有足够时间积累财富。
 
海外华人人生价值的迷茫,不但是自身的迷茫定位,而且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对下一代的教育。海外华人在下一代的教育上热衷推娃,推好学区、推钢琴、推学中文、推体育,尤其是推藤校。但走遍北美,看不到一个华人家庭推爱、推平等待人、推对社会有积极影响、推Volunteer、推参与社区活动、推Teamwork的习惯和养成、推独立思考、推发现并坚持自己的兴趣、推高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等。
 
一个浅显的例子是,藤校毕业的华裔第二代移民,绝大多数就是混个不错的白领饭碗,与藤校教育的巨大金钱投入和从小就开始的巨大时间付出根本就不成投入-产出比例。但华人父母绝大多数都为孩子上了藤校而自豪,其潜意识不过是庸俗低劣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学而优则仕”;依然没有意识到,西方社会完全不是这么运行的!藤校的优势在于交结一个较多资源掌控能力的平台:平民百姓的孩子上藤校,绝大多数就是做分母的!
 
这造成华人的第二代移民,无论是否是在所在国出生,在对先进文明的理解上,都比所在国的Peer都差出数量级。有些有独立思想的第二代,在这个问题上与父母的华人垃圾思想有严重冲突时,也自然受到父母的无情压制。不过,有迹象表明,第三代华裔移民基本上看不到中华文化的恶劣影响了,但样本数量还不够多,还不能真正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