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生涯的一点反思
文章来源: 南山碧竹2016-03-27 13:41:54
“你可以分享您的学数学的方法吗?我也是个文科生,可跑到海外后居然在银行里一天到晚和数字报告打交道。总觉得自己对数字不敏感,一大堆数据要能看出门道来,还真的是个难题。在想是不是自己要每天做点高中数学习题来增加自己对数字的敏感性。唉,叹气中。。。。。”
 
偶尔来到自己的博客,看到这个留言,真的是感慨万分。希望我的切身体会能对这位同胞有些启发。
 
我也是个对数字不敏感的人。更确切地说,是个不喜欢数学的人,尽管读了一个本科和两个硕士,都是数学系的,尽管都是优等生,没有用的。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敏感就是不敏感,你可以揪着自己的耳朵去做个好学生,硬着头皮去做一份收入尚可的工作,但是,从心里发出的那份喜欢和亲近,是没有的。
 
我领着自己的耳朵,硬着头皮学的数学,做的是IT,一辈子,直到退下来不干了,才发现自己就像一只从盒子里放到大海里的章鱼,可以肆意伸展委屈了多年的触角,那个舒畅啊,自在啊。早干嘛去啦?可悲吗?嗯,有点。那问问自己,问题出在哪里呢?… 那天和朋友聊天,她说问题的根源是你太聪明了,人家不喜欢就学不下去,自然换了方向,可你呢,不仅学得下去,还学得挺好。嗯,我觉得不是。自己认为这根源是对内在的自己不信任,或者说,个性吧。
 
这辈子最经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是,我“应该”怎么做?我是不是不够努力?然后,就是苦逼自己。上个周末和儿子通电话,他说道自己每周都是90个小时的工作,身体有些吃不消,脑子里也在想值得不值得。但他最后问自己的问题是,我是不是“应该”坚持下去,如果“应该”,那就要坚持下去。我心里震惊了,儿子,千万别!!! 我和他说,其实,很多事,要随心,而不是随脑。心里不觉得对劲的事情,就是脑子觉得应该,也得三思而行。工作的环境,如果太不健康,逼人太过,就要换。因为如果你不及时按你自己想的去活,总有一天,你就不得不按自己活的方式去想。
 
当年高考,报的是文科,但考的并不好,歪打正着的只有数学分高,被告知可以改行学数学,自己就糊里糊涂的跟着拐了,当时还并不清楚自己的擅长。后来做了一名数学老师,干得风生水起,那是自己已经很清楚自己就是块儿当老师的料。但出国以后,却因为IT好找工作,挣钱相对多些,就往这里使劲,开始做BA,也还不错,但知道写程序挣得更多一些,就又逼着自己往里钻。现在想想,如果还是在做老师,或者还是在做BA,也许不会这么早就退下来。要说为了挣钱多,也可能是我们这代移民的一种对生存空间感到危机的一种直接反应吧。
 
 
如果我能重活一遍,我一定会给自己内心的自我更多的空间。静下心来想一想,我的擅长是什么?我的热情在哪里?和社会的切入口在哪里?可以不可以找到发展方向?而不是逼着自己去做暂时可以挣到更多一点的钱,而自己并没有真正热情的事。
 
如果我能重活一遍,我会找一个事业做,这个事业会培养我的一个能力和资质,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越来越有价值,而不是再用每天的一点点精力去仅仅做一个脑力的蓝领。我想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拓展自己,发现自己,提升自己,在认识外界的过程中也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能力的边界。只有这样,才可以更确定生么是自己的擅长。聪明是属于年轻人的,但智慧却需要阅历的积累,所以,常常有着很智慧的老人。
 
如果我可以重活一遍,我一定要从事一样可以工作到90岁的事情,老了可以有弹性,可多干可少干的事情,但一定要有一些挑战性的,比如科研,比如教音乐,像查理.芒格,他一辈子做的三件事,投资,慈善,哲学,一直干到九十岁。
 
我不是天才。我有几点聪明,我只不过就留在这几点里面。如果你确有能力,你就会非常清楚能力圈的边界在哪里。如果你问起(你是否超出了能力圈),那就意味着你已经在圈子之外了。——查理·芒格
 
呵呵,我就是常常在圈外挣扎的人,告诫自己“应该”在圈外挣扎,并告知自己这叫成长。
 
还好,我的生命还有一些好时候,这就是我为什么停下工作。因为我内心里有个声音在告诉我,“再做下去,你就是在浪费生命!” 当时我惊讶,我不解,我的脑子不懂自己的心在说什么。 昨天和一个闺蜜逛街,她又提起这件事,她说,当时大家都觉得奇怪,你为什么干得好好的,说退就退?看来,是哈,有时候,真的是要听从内心的召唤。
 
我还是在挣钱的,以我喜欢的方式。但我有更多的时期去读书,不为别的,是是为了内心的丰富,思辨的快乐。有更多的时间去高高兴兴地跳舞锻炼。我喜欢这样一种奢侈,如果它可以被称为奢侈的话:那就是我已经不需要外界的眼光对我自己的认可了,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我内心需要。人是可以活的像孩子般单纯而快乐的,真的,我现在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副生命的田园油画,一笔笔地添加着丰富的层次,希望自己是生命中的长江入海口,舒缓而宽广。
 
哎,不用重活一遍啦,就好好过剩下的日子就很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