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人也得活着--和儿子的谈话继续
文章来源: 南山碧竹2016-01-10 15:15:44
嘿嘿,“笨人也得活着”,这是我妈说我的。想当年本人考actuarial exam, Life Contingency, 考第一次时没考过,回家抹眼泪,我妈那年正好在我这,问我怎么啦,安慰我说,唉,别哭啦,咱笨人也得活着。我听她说这话,扑哧就乐了,你怎么就觉得你女儿这么笨哪! 从此,我有了安慰自己的一个有力武器--咱笨人也得活着!
 
儿子像我,不聪明,但笨人有笨人的活法,真的。也差不到哪里去。当年读数学系,全班就我一个初中毕业生。又加上本人其实是个文科脑子(这两年别人都这么说我),落后的形势可想而知。加上本人身体不好,得睡好多觉才行,拼不了体力,咋办?就得拼学习方法呗。所以,读书就特别注意方法,结果,一个学期之后,就赶上了大家,后来一直是学习委员。不提了,接着说和儿子的谈话。
 
  1. 凡事都有“眼睛”,要找到它。记得有人讲过关于语言包,一般来讲,一个语言包,大约20万词汇,但时常用的,也就6000-7000词汇,而最最常用的,不过3000词汇左右。如果在一门语言上下功夫,那些最基本的句型,反复的练习,就会特别有效。有一个Learn Real English 的package。就是反复问答一些常用的基本句型,对我曾有过非常大的帮助。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是在一个叫做《中医太美》的节目里,徐文兵大夫讲到的,印象特别深。他说当年在美国,他有忧郁症,是一个老中医给他治好的,他说,那老公中医找到了那个“眼睛”按下去的时候,他一下眼泪就下来了,疼的。后来他发现,每一个病痛,都有一个“眼睛”,找准了,按下去,就会解决问题。推广而言,我常常问自己,这件事的“眼睛”在哪?对于任何一件事,如果,你找到了它的眼睛,问题就会解决的比较顺利和彻底。但去找到那件事的的“眼睛”,确实要很久的,有意识的自我磨练。
 
  1. 关于排序—20%-80%规则。当你的顾客给你提要求的时候,你要知道他要求的重要顺序,什么事他非要不可的,什么事可要可不要的,对于那些活儿,你自己也有个排序,在最与顾客最重要的事情中,那个是你最容易做到的?有时候80%的要求只用你20%的时间就做完了,先做那些!至于哪些20%的要求,但你要用80%的精力去做的事情,应该放到次要的地位。Google的构架师 吴军在《数学之美》中反复提到类似的谷歌的工作作风。永远要去事先花时间分析讨论搞清楚这个排序。
 
  1. 关于稀缺。人们都在说,Job Sercurity, 真正的保证是你自身的本领。什么是真本事?就是你掰开了揉碎了教给别人,别人也学不来的。说的有点极端了,但是这么个意思。如果你一告诉人家,人家就会了,这就不算是真本事。就像罗胖在跨年度演讲里说到的,不是有需求,就有价格。空气谁都有需求,但没有价格,应为那遍地都是嘛。人的很多品质和能力,在这个市场上是有需求的,并且是稀缺的,那就是你挣钱的本事。在你做完了一件事的时候,要想一想,通过这件事,你长本事了没有,你的那个本事,是不是具有以上的条件?要随时注意提升自己的那些本事。在做完了一件事之后,一定有反思的习惯。要把所得抓住,把下次可以改进的地方抓住。并在做事的时候,心知肚明的知道在锻炼自己的什么本事。
 
  1. 关于成长。任何时候,有意识的寻找和提高,比无意识的寻找和提高积累起来都要来的快和持久。我们不指望聪明,因为那是先天的,我们要重视方法论,因为那是唯一一样东西可以帮助我们弥补先天的不足,并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的事情。这些东西,需要一生的积累。而且,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应用,无所谓过时不过时。这就是在哲学层面上比技术层面上的优势,重要的就要学那些一辈子积累都会有用的东西。
 
  1. 关于读书。人交朋友是有限的,因为你认识的人有限,在地域上,在空间上,在时间上。惟有读书,他是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和最优秀的人交朋友的一种方法。读书,可以有一种交流,也许是单方面的,但容许你思考,消化,实践,运用,反复咀嚼。它其实是人生一大乐趣之一。你的思想,是有边界的,如果读的书理你的理解力太远,就先放下,时不时捡起来再读。我的一个侄女就曾和我讨论读书,说于一本书,一直到第三次,才真正读下来,才明白它在说什么,一下子豁然了,就是因为以前的领悟力和实践的基础还不够。儿子说,他好佩服然然姐姐,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书,看不懂放下,再看,不懂放下,直到看懂。我也没做到,也是佩服得紧。我自己的体会是,不在数量,而在质量。要写笔记,因为那是一种咀嚼和思考,因为对于我,只有那样,才可能把书中的一点点,吃进去,化为己有,从新长在身上,让它成为自己血液循环的一部分。我和儿子说,认真做读书笔记,将是我2016年对自己的要求。
 
  1. 关于scope. 每个人都是有scope的。就称之为格局吧,有的人天生就很大的格局,做大事的。有人天生就小,做小事的。都没关系,关键是,你要知道你的格局,去做对应的事。小格局做大事,苦啊,咱不干!咱有十分的力气,就做六七分的事就行了。他反对,保留意见。但我说,你的边界是可以拓展的,永远在有力气的时候,去边界上踩踩,不行再回来,这点他同意。
 
我觉得,寻求好的方法的最终目的之一,是你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懒着,歇着。这点,他特别同意:) 要把有限的精力花在刀刃上。这也是我因为生病,体力有限,多年倒逼自己的一种策略吧。人有时候不一定对自己的缺点太失望。就像我学唱歌,小心谨慎的问老师,我这嗓音条件,能学的出来么?老师说,你告诉我什么叫条件好?有人嗓子好,但节奏不好,有人音准不好,有人这些都好,但乐感不好,表达不好。有的人嗓音并不好,但他唱出来的就是感人!哦,我恍然。很多年了,至今记忆犹新。做事业,也一样,你有很多的特点,要知道自己哪里行,那里不行。知己知彼,永远是非常重要的。正所谓,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分析自己,聪明,聪明,可以不“聪”, 但不可不“明”。这“明”字,就是对自己优势的了解,对自身局限性的了解,对形势的判断。永远要花力气去磨刀,因为你有一把好刀在手,就可以快刀子割肉,刷,刷,刷,好痛快,呵呵。
 
罗胖说,人老了不是指生理年龄,而是你真的不再愿意用新的东西,新的方法,新的视角去看世界了(大意哈)很是赞同。我希望自己做的,就是不论什么样的速度,一直在学习着,前进着。丰富着自己的人生,这样才活得有意思,同时,也是和下一辈共同成长。至少,回来和妈妈说话,不boring:)  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