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打唐骏必然以草草收场而告终
文章来源: 王二傻2010-07-13 20:45:14

by
王二傻





学历造假不同于学术造假。学术造假在百姓看来仍是扯不清的“圈子里”的问题,譬如汪晖的论文。

学术造假,一般而言拼的也还只是个人的案头功夫,学历造假则需要制度的配合,需要社会心理的配合,甚至需要国界以外不良机构的配合。就中国而言。学历造假,既是唐骏们的问题更是涉及全社会各阶层的问题。

从现任副总理及部长、省委书记、省长凡以下整个官员系统有多少人是花钱买了文凭?顶着博士、硕士甚至本科、大专头衔从熙熙京城到偏远僻壤的各级官员又有多少是真正寒窗苦读有过正经在校经历?在文凭唯上的那些疯狂岁月里,各级党校暂不论,全国包括北大、清华、复旦、浙大、交大、南京大学的所有大学无一例外地向官员、商人以及任何需要文凭的人发出过正式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在这样一种历史图景下,无数官员从大专、本科、硕士、博士一路过来不识任何校友你就不必伢异;26个英文英字母尚且不熟竟然获得理科双博士你亦不必伢异。曾几何时,一桌人吃饭某人谈到自己弄了个什么文凭,其不屑之态与弄了个KTV的小姐并无二致。这就是某些中国人的文凭。

令人玩味的是这样的文凭无人质疑无人追问。我以为这是因为:学历造假是另一类的“原罪”;清算学历无异于对官员磷选标准用人制度提出质疑,而官员选拔制度既是国家意识形态下的理论产物也是现行政治体制乃至国家政体中的物化环节。清算学历无异于统治集团进行外科手术式地集体自宫;无异于对现存的整个官员体系发出自我颠覆的命令;是无异于让千百万人哽咽落泪的实实在在的利益剥夺;是关系到利益集团人心向背的核心问题。惟其如此,它是政权问题。因此说深挖唐骏就是深挖自己。

正如那句美国谚语所说“如果你放弃希望,那么你就停在了中场”,错了也要容许“试错”,偏了,吾等自然“纠偏”,推倒重来必然是患了“左派幼稚病”。果不然,据说中宣部要求媒体“低调”。如果人们天真地以为一个唐骏问题由此能唤醒当今中国的浮躁与虚伪,由此能在政治体制的改革上另僻蹊径,那才是真正的政治呓语,那种荒诞也许唯有与希望中国足球夺得世界杯可以一比。

三十年改革风云际会,重大社会事件频仍不断,这“失语”那“失语”,真正具有历史意味的所谓“集体性失语 ”是文革后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内心失语,是面对全社会道德结构一步步崩塌时的“集体性失语 ”,它折射的是政治核心价值失落从而引发政治集团整体性的认知错乱和心理迷惘。大量高级干部对共产主义产生怀疑早已不是什么秘密,眼花撩乱的各种造假做弊,正是全社会对理性世界不予寄望的另一种注释。而腐败不仅是人性中恶的必然,腐败在特定时期反映的是一种集体性的无所寄托下的紧张焦虑--------“路在何方?”绝不仅仅是民众的叩问知识分子的叩问,其实是包括全体共产党人的集体叩问。

方舟子打唐骏的社会学意义只在于对“知识分子”浮躁之气的敲打。

一个国家无论贫富如何,是否发达,知识分子都被称作“ 社会的良心 ”。在一个传统国家,法官、医生、教师、科学工作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往往与牧师、教士等同,他们似乎是正义的化身-------既是国家的守夜人也是你孤立无援时的最后希望。然而当法官收钱医生收钱教师收钱科学家造假成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的时代,你该信谁?你还能信谁?现行政体对知识分子的收编并未如其所愿-------众多唐骏们的种种劣迹为这个体制添堵添乱。反过来,当众多唐骏们一一曝光,当公共监督成为一股强有力的社会势力时,相信我们有着虚荣传统的“知识分子”一定会比今天更加自律。

除此之外,方舟子打唐骏只是在芙蓉、风姐,这哥那哥全社会大戏谑大娱乐背景下的一段别唱、一段串场戏,仅此而已。











2010
-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