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论是中观,心理学是唯识】
文章来源: beingandtime2009-12-30 23:03:40
【存在论是中观8226;心理学是唯识】
这个题目是很久前想写的,隔了一段时间,印象有些淡了,仍然想试试求粗不求精地写出来。真读得懂的人不一定能及时看到此文,但这算是偶对于存在论的学习的一个小结。新年以后,偶不能再纵容自己长时间上网了。这个题目有点大,本体论、心理学、中观论、唯识论每一个都是很高深的东西,偶当然不会样样都精通。偶是由过去的讨论中,看出这四者之间的一些可以类比的地方,说一说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先从佛学的禅宗说起
虽然不是佛教徒,但偶一直认为佛学尤其是禅中包含有高深的智慧,偶对佛学的兴趣不在于其宇宙论和因果轮回的部分,偶是把禅当成一个高级而复杂的心理学、认识论、存在论的体系来学习和探讨的。如果有学佛的同学读到此贴,敬请放松一点,偶是从纯思想学术的角度来讨论,即使有理解不到位之处,亦非故意歪曲。

禅宗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称为中国佛教)形成的最有特色的宗派,是让佛教从天上走向人间的世俗化的代表宗派,同时还是对佛教的传播、发展、延续贡献最大的宗派。曾给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家”而遭阉割的中国思想界注入过持久的活力,禅这枝奇葩传入中土后的许多个世纪里,给广大追求功利以外的智慧和心灵自由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怡养性灵的土壤和精神上的出路。其对中国的艺术以及非主流的文化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

中观学派和唯识学派是大乘佛学里主要的两个学派,有点类似理论基础这样的地位,可以说是佛学里的精华所在。据说如果把唯识和中观真正搞懂了,那么佛学就通了。

(二) 关于中观论
《中观论》起源于龙树菩萨(~三世纪),龙树亦是大乘佛教的开山主师,在他之后,大乘佛学思想才有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中”就是佛教所说的“缘起”理论,而“缘起”是佛教最基本的学说。中观的思想最接近禅宗。

根据一些佛学家的理论解释:《中观论》试图解决的是用一般的形式逻辑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向上提出高一级的方法,这个高级方法有人称之为辩证逻辑。因为人类的理性有局限性,而偶们平常所习惯于用的一套逻辑,要谈最高的境界 - 无相,就要失去效用。比如偶们的思想活动必须依赖概念方能进行,而概念就是思想的符号,并非事物的本体。

《中观论》所用的方法是不给出定义,对于自我或者佛性这样的概念,不正面说是什么,而是一直地破到底。就是由你来造“自我是什么”的任何句子,它都能指出你的说法的矛盾来,得出“自我不是什么”的结论。等到你把能想出来的定义都用完了,里面什么都没有了,这个状态就被称为是“空无”。但又不等同于完全死寂的“真空”,而是含有生命的可以转化为“有”的所谓“空无”。是无相(没有办法定义或描述)的实相;是真如,亦即偶们所说的生命本体;是涅磐妙心,亦即佛性,或者也叫自性。涅磐基本就是心无挂碍的意思,也就是达到了心灵或精神的完全自由的状态。

(三) 关于唯识论
《唯识论》起源于世亲菩萨(~四、五世纪之间),后来在中国由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光大,形成中国佛教唯识学的权威著作《成唯识论》。由于思辨气息太重,后来很快就衰落了。通常认为唯识思想体系较近于小乘。“唯识”就是说只有“识”,离开了“识”就没有什么存在了。宇宙人生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就是“识”。

与《中观论》相反,《唯识论》试图从正面来说本体。它是一个空前复杂而严谨的体系,偶认为属于唯象的理论范围,里面含有大量的变量和描述变量之间互相转化和作用的参数。想想这么复杂精致的理论系统是产生于科技和心理学完全空白的一、两千年以前,是不是应该叹为观止啊?按照偶的看法,创造和光大了《唯识论》的人,都属较典型的理科式的思维倾向。亦即认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严谨的概念和定义,有了概念和定义之后,还要进一步详细描述各个独立的概念或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点点类似偶们今天对一个比较复杂(即参数众多)的实际系统作modeling的工作。

事实上就结果来说,《唯识论》相对于《中观论》是占下风的,因为想正面说本体,难免越说问题越多。而中观只是在破,并不试图要立什么,自然就容易立于不败之地。这也许是哲学的一个特点,最后破不了的一定是从反面说事情的。比如辨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也是用是否可证伪的判断,不能证伪的是非科学,但不一定是错的;能证伪的方是科学,但如果被证为伪,便是伪科学,亦即错了;剩下的即是科学了。

从通常的或称为低等的逻辑来看,中观和唯识似乎是相互矛盾的。但其实,这两个理论是对偶们要认识的对象(亦即生命的本体)所采用的不同的研究方法而已,是经由不同的路径去approach逼近,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同样一个问题。

《唯识论》胜于《中观论》的地方是更利于理解。对于偶们大多数人来说,理解一个问题时,比较习惯于要有一个可以依托的结构和脉络,就好象打开一层层的盒子。并不是所有人,一上来就能接受和懂得中观的。这个有点类似禅宗的“渐悟”和“顿悟”法门,适合于潜质不同的人。而最后的destination目的地是一致的,都是明性开悟。

(四) 存在论的自我
之所以这样长篇大论地介绍佛学的东西,还是为了理解偶们前一阵讨论的“自我”的内容或概念。海德格尔在《存在于时间》中所引入的方法,也是不从正面去定义和说明,而是用破的方法。也就是把非本真的那个世俗意义上的我“倒空”,倒出来的每一个标志偶们身份的名词都不能代表真正的那个“自我”,而只是那个不可被定义的(亦即无相)“本真的自我”的某一个特定的显现方式(或者表现状态)而已。

这个方法其实就是佛学中《中观论》的方法,这也就是为什么海德格尔的哲学与禅相通的原因。首先研究的目标是一样的 – 生命的本体,其次研究的方法也一致 – 不试图从正面说问题。但是,佛学毕竟是与宗教信仰相关联的,而存在论是纯粹的哲学,最后导出的结论应该是有区别的。比如,佛学中的那个“本真”是“无我”,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似乎不能有时间的概念。而存在论的“本真的自我”是有死亡的存在的,所以存在和时间可以等同起来。

(五) 心理学的自我
偶在跟读常帅的“自我”系列的过程中,一直不适应这个“自我是空无”并且不可定义的approach或讨论方法。依照偶的理科生的思维习惯,一直都在试图为“自我”建立起一个结构和定义的方法,偶想走的路径是心理学的,也是想要做一个很具体的modeling来描述一个可定义的“自我”的概念。

这其实就是《唯识论》中用的方法,虽然具体选用的变量和维数不同,但研究问题的方法确实是相通的。这就是偶为什么给此篇文章取名为“存在论是中观,心理学是唯识”的意思所在。

写这篇是为了还文债,因预先说过要写却迟迟不写,偶对于要keep自己的words还是蛮认真滴。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内容比较枯燥,有点抱歉地说。

《参考文献》贾题韬居士,论开悟:http://bookgb.bfnn2.org/books/0276.htm#a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