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中国歌手进言
文章来源: 大坐家2014-03-28 03:35:01


最近看了几个国内很火的唱歌比拼节目,实话实说,有点不舒服。

不是唱得不好,技巧生涩,感情欠缺,而是几乎所有的男女歌手都以拼铁肺高音为竞赛的重点,电视台导演和观众的欣赏点也不例外。所谓高音,又以怪音、非人类的“仿生音”(如海豚音、马嘶、狮吼、狼嚎、猿啼等)为主。男歌手为了显示阳刚,吼两嗓子也就罢了,女歌手竟也不让须眉,仰面张牙舞爪狂喊,辅以振臂、弯腰、顿足、虾蹦增加力度,如果定格来看,都是哼哈二将状,颇让人错愕。

注入强烈感情,激情四射,无疑是歌唱艺术的魅力之一。然而就像自然界并非每天都是天崩地裂,电闪雷鸣,唱歌也不需要每首都声嘶力竭地呐喊吧?歌唱,感情的激荡非要吼出来才能表达吗?艺术的想象力与表现力仅此而已吗?不错,它刺激了浮躁歌迷的娱乐情绪,适应了当代的审美水平,然而情至浓时是无语,恨到深处也就剩咬牙了,为什么唱歌非要变成咆哮?艺术表现手法究竟是以多样化取胜,还是以单一性赢人?恐怕答案毋庸置疑,为什么一较真章就变味了呢?全都以展示爆发力亮嗓子,歌手还有自己吗?撕心裂肺的扯破,冲击的是耳膜,绕梁的婉转才能直透心底。与声遏行云的震撼相比,我更容易陶醉于声逐黄鹂的灵动。

女歌手感人的力量绝不仅是飚高音。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不是西洋人多少辈养成的偏好花腔女高音,或与壮汉子有一拼的火爆沙哑,而是邓丽君、王菲等人的唱法。低吟浅唱、百啭千徊,如泣如诉、韵味十足、情深意浓的朱唇轻启,最能打动由二胡、琵琶、琴瑟、横笛、洞箫调教的中国听觉习惯。当然,习惯并不表示只容一种唱法,只是较易共鸣。

作为女歌手,除了天然的声音,唱法上也要与男歌手明显区分。你可以娇,可以媚,可以艳,可以柔,可以甜,可以腻,可以尖,可以雅,可以俗,可以萌,就是不宜悍;可以烈,就是不宜戾;可以尽情,就是不宜陷入疯狂;可以激昂,就是不宜豪放;可以丝竹,就是不宜锣鼓;可以穿云裂日,就是不宜雄霸河东。用秦腔唱“大江东去”应该是男声的专利,而以越剧歌“杨柳岸,晓风残月”才是女声的特长。男女易位,偶尔为之,耳目一新,作为定式,大倒胃口。近期最缠绵柔情的歌曲《卷珠帘》出自男声,不禁想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当今世界乐坛的趋势是美国领导潮流时尚,并且向着统一全球的方向发展,各国的特色正在逐渐消失。而中国歌手又深受韩日这类美国支流的影响,品味也在向主流猛靠,没有出现分道扬镳的突破性进展。大概这是必然经历的发展阶段吧。对西洋唱法也可以学习,但单纯模仿,哪怕惟妙惟肖,几可乱真,仍是赝品。但愿中国歌手不要满足于跟风,还是要不断尝试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以求达到华夏歌唱最高的境界——“天籁”。不仅有凤鸣、龙吟、虎啸,也有莺歌、燕语;不仅有雨打芭蕉的喧哗,也有竹露滴荷的清音;不仅有松涛海浪的壮阔,也有珠玉丝绸的温软。

我的看法也许古旧,也许无理,但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脚下的道路千万条,一窝蜂挤在一条上,再宽的路也显窄。独辟蹊径,前无古人的创造力才是艺术的生命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