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人事纠纷和海陆战略之争
文章来源: 微量元素2010-09-07 16:35:12
【明末历史,和对明史的研究,卷入了太多的人事争论,却忽视或扭曲了对战
略的思考。直到现在,争论还在重复进行,得不出一致的结论。如果超越这些
人事纠纷,从战略角度思考,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这是本文的主题。】

萨尔浒之战的失败对明朝来说,象一个晴空霹雳。损失的军队超过四万多人。

本来万历一朝在张居正和戚继光等人的整顿之下已恢复元气。以后万历三大征
的胜利,更是证明了实力已经复兴。

现在,事情一下子逆转了,在明朝的东北方出现了一支强悍的敌对力量。清朝
的前身:努尔哈赤的后金崛起了。

随后,明朝大臣熊廷弼出镇辽东,打退后金的进攻,把局势稳定下来。但明朝
的人事倾轧也很快波及到辽东。

熊廷弼被陷害下狱革职。接替他的袁应泰很快被后金打败,沈阳、辽阳相继失
守。

接着,熊廷弼再度被起用,提出了“三方布置策”的战略设想:辽东正面陆路
以守为主;在天津、登、萊各地建立水师,乘虛进攻后金的辽东,动摇后金人
心,使其顾此失彼。

当时,后金虽然凶悍,人力物力技术毕竟都不足。靠游牧起家的,水师根本不
行。而毛文龙正好在辽东和朝鲜之间兴起,可以靠水师接应。明朝正规陆军打
不过后金,毛文龙是唯一的力量,可以进攻骚扰后金。即使不能打败后金,也
有可能拖垮他们。

只有熊廷弼提出了一个战略。其他人要么只看眼前事情,靠惯性做事;要么心
思根本不在做事上面。所以,也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看起来当时明朝是没有
战略分歧。其实是战略完全受到忽视。当以后的做法,违反破坏这个战略,并
引起熊廷弼反弹的时候,别人都没有意识到这是战略分歧,而仅仅当成人事冲
突来处理。

熊廷弼复出,虽然担任辽东经略,实际权力却完全被部下辽东巡抚王化贞架
空。王化贞做事热情积极,但没有战略意识,违反了熊廷弼辽东陆路正面以守
为主的想法。明朝上层也没有意识到熊廷弼和王化贞的战略分歧,只是喜欢王
化贞的热情主动,就支持他排挤熊廷弼,完全不顾战略。

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努尔哈赤再次大规模进攻。王化贞主动接战,结果
全线崩溃。熊廷弼將物资烧毁,带数十万军民退守山海关,放弃辽东。

当时,熊廷弼因长期受诬陷打击,又被王化贞排挤,对王的失败完全是看笑话
的态度。不过他放弃辽东、退守山海关和看笑话完全无关。他的战略就是辽东
陆路正面以守为主。经过袁应泰、王化贞两次大败,硬守辽东已经不现实。退
守山海关,收缩战线,是合理之举。以后的战局发展,实际上证明了熊廷弼是
正确的。

辽东的失败,再次引起明朝的震惊。而熊廷弼以正确者自居的态度,也引发了
旧仇新恨。他退守山海关,被当作是看笑话拆台脚和人事纠纷,而不是战略决
策。他因此被处死。根本没有人来探讨战略得失。

经过一段混乱,接下来主持辽东的是孙承宗、袁崇煥。孙、袁两人也是主动积
极的人,比王化贞更加干练。所以明朝上下都希望他们能做成王化贞所不能做
到的事情。而他们的决策是从陆路正面恢复辽东,在关外宁远筑城。另有一人
阎鸣泰主张在觉华岛筑城。觉华岛是辽宁的外岛,辽东明军的囤积物资之处。
阎鸣泰的想法其实和熊廷弼差不多,主张放弃辽东,加强水师,和毛文龙相呼
应。靠水路骚扰后金,而不是陆路正面直接推进。

明朝有水师技术优势,所以正面明朝正规陆军虽然频频败迹,毛文龙却能由小
到大发展,主动进攻骚扰。但觉华岛有个弱点,冬天冰封以后,水师的优势会
消失,而他们强守的能力并不强。所以阎鸣泰主张在觉华岛筑城,提高冬天的
防御能力。而且海上物资运费低廉。

辽东的正面陆路,却人稀地广,天寒地冻。修城代价高昂,而且难守。一个城
被打破,再修一次,又要花费巨大。但孙承宗、袁崇煥决定在陆路宁远筑城。
以后在辽东的陆上,一次次地修城,最终将耗尽明朝的财源,导致大规模的民
变,和明朝的最后覆灭。

天启六年正月(1626年),努尔哈赤再次发动进攻,宁远之战开始。后金攻陷
了锦州、松山、大小凌河、杏山、连山和塔山七城,袁崇煥守住了宁远。

努尔哈赤移师进攻觉华岛,海面冰封的觉华岛,因没有城墙,无险可守,三万
军民全部阵亡,粮草尽失。毛文龙进攻永宁,后金从觉华岛撤退。

明朝方损失惨重,只守住宁远而已。称为宁远大捷。但袁崇煥並沒有乘胜追
击,反而是派王喇嘛入金帐求和,明显是力量不行了。袁崇煥升任辽东巡抚。

同年四月,努尔哈赤进攻蒙古喀尔喀,获其牲畜。五月,毛文龙进攻鞍山,努
尔哈赤回师盛京。

天启七年一月,皇太极进攻朝鲜和毛文龙。袁崇煥救援不力。朝鲜被占领。

袁崇煥向后金求和,使后金无后果之忧,可以进攻蒙古、朝鲜。

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皇太极又率后金军进攻,宁锦之战开始。后金攻下了
二十座堡垒中的十七座,抢割了明军数千倾军粮,把二万多关宁军抓去做了包
衣。明军损失更加惨重。但袁崇煥守住了宁远,称为宁锦大捷。袁崇煥受人弹
劾,辞职。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十一日,明熹宗去世,由朱由检即位,就是崇祯明思
宗。崇祯任命袁崇煥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薊、辽,不包括东江毛文
龙。袁崇煥决定继续耗资巨大的辽东正面陆路筑城战。

崇祯元年(1628年),民变开始。

崇祯二年(1629年),袁崇煥与內阁辅臣钱龙锡谈平辽事宜,欲杀毛文龙。但
不告诉崇祯。

同年六月初一,袁崇煥去东江,杀毛文龙。崇祯震惊。

同年十月,皇太极绕道攻破长城喜峰口,第一次入侵明朝关内,一直打到北京
城下。袁崇煥救援不力,明军损失惨重。这就是“己巳之变”。崇祯下诏逮捕
袁崇煥。经过半年多审判后,处死。许多人认为,袁崇煥杀毛文龙,使后金无
后果之忧,可以放心进攻明朝关内。此后孙承宗受命督师,继续辽东筑城战。

崇祯四年八月(1631年),后金军攻大凌河,明军失利。孙承宗罢官。

崇祯十二年(1639年),调任洪承畴为薊辽总督,守松山至锦州一线。

崇祯十五年(1642年)四月,松锦之战失败,洪承畴被俘,辽东筑城战彻底失败。

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民变军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身亡。

明朝的灭亡,其直接原因就是熊廷弼、阎鸣泰的海上战略被忽视被抛弃,而在
关外陆上进行耗资巨大的筑城战,导致财政困难,而引发民变。

孙、袁两人,确实不懂水上的优势,也不懂海上完全不同的运作方式。

孙承宗为人比较正直。曾斥责袁崇煥滥杀。但也没有意识到战略上的问题。

袁崇煥列举毛文龙的那些罪状,其实只是说明袁崇煥完全不懂海上生存作战的
方式。袁崇煥连统帅大规模陆上军队的能力都没有。宁远和宁锦两仗,总体都
是惨败。“己巳之变”,后金兵打到北京,更是证明他完全没有全局能力。

袁崇煥的能力,只能守一座城。但他喜欢滥杀,又会吹嘘。开始崇祯信任他。
后来杀了毛文龙,后金兵第一次到关内横行。崇祯可能认为袁崇煥是个骗子,
和残害忠良的奸臣。

毛文龙死后,明朝已没有进攻骚扰后金的力量。只能看着后金一点点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