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胶州秧歌的审美转变(论文)
文章来源: 荷美2015-04-09 08:53:53


简介胶州秧歌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
胶州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并且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距现在已经有300年的历史了。
据传说记载,在清朝咸丰年的时候,在胶州 的一个小屯村,有赵、马两户人家,因为生活贫困,逃荒于关东地区,在逃荒路上,由赵,马两户人家祖孙三代沿途乞讨卖唱,渐渐形成了一边歌唱一边舞蹈的形 式。返回故乡后,把这种一边唱一边舞蹈的形式广为流传。经过多年的相传、改进、成型,形成地方秧歌小戏等多种形式,更加浓郁了当地人民生活的风俗特色。
从1950年间开始,一些专业的舞者向当地表演着采风吸取舞蹈素材,进行编制汇成舞蹈节目演出,后来又编进了舞蹈学校的课堂中去,称之为胶州秧歌,它具有 着独特的舞蹈与表演特点,但是在继承发展齐鲁古风上却略逊于同为三大秧歌的鼓子秧歌和海阳秧歌。
(二)胶州秧歌的体态动律特征
“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当地老艺人就是这样形容它的动律和风格,用我们现在所学的名词解释就是“脚拧,扭腰,小臂绕八字,手推,翻腕的灵活 配合”。舞者在动作的过程中要以动力脚的脚掌或者脚跟碾动为动作支点,自然形成腰和上身的扭动,促使“三弯、九劲、十八态”外部运动特征的形成。在脚和膝盖 经过的拧碾过程中,腰也随之扭动,每一拍都形成“三道弯”的体态。配合八字绕扇,灵巧运用“拧、辗、抻、韧”的动作规律特征,节奏呼吸延伸,时而柔韧舒 展,时而火热夸张,透出质朴的美丽,表现出女子的生动活泼,热情、俏丽,这便是它的意蕴所在。
(三)胶州秧歌的音乐特征
独特的音乐节奏是胶州秧歌的一大特点,它的音乐中大量和连续运用了附点节奏型,这个节奏型的特点在于强拍后面加附点,从而打破了原有强拍力度的规律,使力 度展开有着某种延伸感,这一延伸感和同步进行的舞蹈动作的力感非常和谐和融洽。这些音乐特征正是突出胶州秧歌自己独特的特征的关键。
二、传统的胶州秧歌
(一)传统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
传统胶州秧歌并不是单纯的舞蹈形式来演绎,大场和小戏是传统胶州秧歌的表现形式。大场就和平常的秧歌相同。小戏就是演小戏,有着专门的剧本和演员。虽然大 场换个小戏的服饰大致相同,但是这两者不具有内在的联系。后来是由专业舞者去当地采风,把这些表演形式具有舞蹈的元素提出并重组,形成单纯的舞蹈并且加入 感情,使之具有着当地特色。
(二)传统胶州秧歌的审美特征
胶州秧歌是以“以曲为美”,表现女子的直爽和柔媚性格,这是对女子性格的美化。胶州秧歌中的“三道弯”、“饶扇”、“脚拧”,手上扇子的推、拧、伸等,舞蹈中动律 耿直粗狂,表现风格直畅,明快,自然。这些都展现着传统胶州秧歌的审美特征。舞蹈来源于生活,生活就像是在表演。通过这些舞蹈动作特征的充分表现映射出当时 当地人民的生活气息和当时人们生活的时代特征。
(三)以传统审美观“看”《扇扭》秧歌舞蹈作品  苏雪冰的《扇妞》: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K4QJG-NYnQ
作品《扇扭》是以胶州秧歌的小戏作品《小嫚持团扇》作为原型,采取现实生活中当地传统女孩的娇小玲珑、灵巧娇弱、喜逗表露的形象特征来刻画“扇妞”的形 象,舞蹈作品中“扇妞”一开始喜气洋洋,活泼蹦跳的神韵精妙异常。所以这部舞蹈作品算是比较符合胶州秧歌传统审美的作品。根据胶州秧歌的发展塑造,一个活 泼俏丽的姑娘,动作火热,扇子用的活灵活现,脚扭的轻快灵活。作品中一个乖张灵巧的姑娘把胶州秧歌的娇媚逗人意蕴表现的活灵活现。舞蹈中她一会儿双手拿扇 子向后腰伸展,一会儿耍着扇挤,或是运扇闪耀,突出她泼辣的性格。然而又不时以扇遮面,表现出她的含蓄羞涩。手上扇子不断的灵动,脚下也不停着模仿这“小嫚”戏中的裹足行走,脚下崴动灵活。身体的“三道弯”扭动灵活,扇妞全身每个部位都与扇子容为一体,充分体现了胶州秧歌传统的审美特征。
但是在这部作品也 有着很大一步的创新,在作品动作过程中动作幅度加大表现出来的情感与之重心移动做出了严谨的处理是我国民间舞中没有的,这是借鉴了西方的现代舞。
三、胶州秧歌审美意识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审美的需要也越来越不满足。只有创造出更多新的东西来满足人们审美需要,在这过程中人们审美也逐渐变化着。在新时代里。创新为新 的时代主题。我们现在所说的胶州秧歌并不是传统真正意义上传统的胶州秧歌,而是通过采风后的重组带入课堂结合教材融入传统与现代审美观的舞蹈。
(一)现在的胶州秧歌
在胶州秧歌的发展转变上作为单纯的舞蹈动作来看,传统审美的胶州秧歌具有的“三道弯”“拧、辗、抻、韧”等特征制约着动作的创新。现代化的审美方向可以在 保留基础上改变动作的节奏顺序和动作的单一,并结合现代舞的动作来创新舞蹈动作。
从表现内容来看,传统民间舞蹈比较注重集体的感情思想,而现在社会个人欲 望膨胀,注重个体的意识形态。传统的胶州秧歌表现的是女子的娇媚,情景只是在齐鲁地方特征,而现代化的审美没有制约,可以通过胶州秧歌的动作特征表现更宽 广的东西,比如一个物体,一种心情,或者一个环境等比较抽象的东西,给观众更大的想象空间。胶州秧歌在风格上既火爆、泼辣,如夏日溢开的尖椒,又稳静、幽默, 如被微吹拂的片片麦浪。动作既刚又俏,既稳又浪,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结合,全无扭扭捏捏缠绵无力之姿态。胶州秧歌美在它的挺身跃起,它的手舞红 绸,它的顿足踏地,那条条红绸潇洒飘逸地舞动着,犹如一架放电的机器,四肢发射着无限动能,仿佛要将一腔热血全部“舞”尽。
(二)现代审美方式在作品中的体现  《一片绿叶》: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YW-J8ZMK_4
《一片绿叶》这部作品刚出来的时候虽然饱受争议,因为这部作品打破了传统胶州秧歌的审美,加入了现代舞的动作元素与之融合。而且这部作品以胶州秧歌的形式 表现的是一个女子由一片落下的叶子引发对逝去青春的回忆和追溯,从而产生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追求。经过这大胆的创新,取代了传统的柔媚,表现出现代女性自我 的心理。创造出既有传统民间舞蹈审美特色又现代化审美气息的舞蹈。作品以“绿叶”象征着生命,映渗出生命的意义。
从单纯的舞蹈动做方面来看,“扇子”作为 绿叶,以胶州秧歌中的“胸前抱扇”“八字饶扇”等动作,紧紧抓住扭、拧的基本特点,来刻画人物特征。同时加入现代舞的动作呼吸和力度变化和原有的胶州秧歌 基本动作素材相结合,使得动作更加流畅自由。传统的胶州秧歌有着体态步伐的制约,制约了舞蹈在空间上的变化,在《一片绿叶》这部作品中,编导运用了现代舞 的编舞技法,使得绿叶的飘起与落下,自然的有着一、二、三度空间的变化,使得整个舞蹈超越了原有的结构性质,然而这些空间的变化使得舞蹈更加生动体现对生 命的追求和渴望。具有着现代化的审美意识。符合新时代舞蹈的发展方向。
(三)胶州秧歌传承意义
每个地方都需要有自己的文化内涵,艺术是表现地方文化内涵的直接手段。胶州秧歌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和重组,都充分反映了胶州地区人民生活气息和世世代代的时 代意识特征。胶州秧歌传承到现在被纳入课堂教学中,以传统动作特点为基础加入现代舞的元素,借鉴很多种创作方法进行创新。我认为胶州秧歌以后的发展走向, 不仅可以结合现代舞的元素,也可以和我们本土文化的其他舞蹈擦出火花。在单纯的舞蹈艺术上创造出更为别致大胆的作品。同时也是在保留我们的传统的基础上创 新,使胶州秧歌以后的发展更加绚丽多姿。 现在的我们,就是要承担这宣传和继承发展我国的经典传统文化的角色,不能让它逐渐的消退到最后变的不为人知。生活在具有现代化的时代特色中的我们,要多走 出去看看,不但要继承还要创新,创造出具有新中国特色文化,不仅仅用舞蹈的形式。
四、结语
通过对胶州秧歌审美意识发展的轨迹,可以分探究出其审美意识转变的特点和缘由,然而从胶州秧歌的审美意识转变又可以映射出我们国家的其他地域文化的审美转 变。
传统性审美反映的是人文地域承载着历史,现代性的审美是最接近艺术本质的现代追求。审美之所以转变,是由于历史的进步促使时代性质的改变,人们审美意 识也随之发生的转变。在如今我国本土文化舞蹈艺术正在饱和,而现代舞却慢慢的走向主流,因为现代舞在舞蹈表达情感创新、动作自由的空间是没有约束的。在我 认为,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历史使命,抛弃传统历史遗留下的宝贵,要进一步的深度挖掘,同时要在保留的基础上与其他舞种加以结合,结合现在人们的时代精神, 从而创造出新的文化意识,并富有新的时代意义。
■ 参考文献:
[1] 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 刘青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赏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 马建昕,张勐萌,杨洁.舞蹈赏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8. (长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