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零零碎碎
文章来源: 石库门2012-02-06 18:22:04



有好几年没有回家过年了,对这次的回国度假很有些期待。可是现实中常常是预期的比实际的美妙百倍。现在过年的年味淡得若有若无,不可与我们小时候同日而语。不知是生活条件好了,大家不再在乎吃好菜,穿新衣了;还是人们对传统的东西无所谓,不上心了。



今年春节的天气却是极好的。应了那句老话,“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每天都是大晴天,但是极冷。上海的冷,不是上海人很难接受,即使有阳光,也是阴阴的,湿湿的。那种阴冷就像锥子,直逼进背脊,然后进入骨髓,血液,让你无处躲匿。



婆婆家开暖气是件大事,由八十多岁的婆婆亲自掌控。小姑受不了冻,只好去纺织品市场买了套棉袄裤穿上。那天一进门,我就指着她哈哈大笑,花花的,软软的,就像一只无锡大阿福。美国的儿子媳妇到家了,婆婆慷慨地开了暖气,但是马上“噼噼啪啪”把所有的门---卧室门,厨房门,洗手间门,阳光间门都关上,仿佛暖气是仙气,钻进了不该钻的地方是要受罚的。其他地方关了就关了,但是洗手间的门是万万关不得的,方便的时候,走进像冰窟一样的洗手间,宽衣解带,把身上本来就没有多少的热气又散发了些出去。可恨的是,越冷吧,事情还越多,去洗手间的次数硬生生多出了好多次。抖抖索索完事,再跑回说冷不冷说热不热的客厅,几次三番下来,头痛,喉咙痛,浑身无力。无奈之下,丢下老公,儿子---他们比我强壮,跑回娘家去。



外甥女给我看存在她手机里,她表哥,我另一个外甥新交的女朋友照片。说不上怎么漂亮,倒也清秀宜人。牛牛在旁边瞅了一眼,说“不是我的菜”。心中琢磨,怎样的女孩才是牛牛的菜?对于找媳妇,知书达理是最重要的,再加上善良可心,有教养礼貌,温柔体贴。至于相貌,看着清爽适宜即可。私下里,外甥女告诉我,牛牛曾和她说,和他走得近的几个女孩,“怎么都像我妈”。不觉莞尔。妈妈是男孩子接触的第一个女性,伴着他长大成人,他在找女伴时,或许会下意识地在她们身上寻找妈妈的影子?这次得到可靠消息,牛牛有几个非正式的女友,说非正式,就是他还没想过和其中的一个走入婚姻殿堂。好吧,我就再等等吧。



不知从哪年开始,流行年夜饭在饭店吃。几年下来,家人得出一个经验,什么时候都可以在外吃,只有年夜饭不行。饭店的年夜饭质量是最差的,人太多了,来不及,于是就像当年的里弄食堂,没有点菜,只有配菜。大锅菜烧好了,分盛在盆里端上桌子就完事。点心是半生不熟的,酒酿园子是冷的。今年年夜饭是在家里吃的,小妹夫掌勺。团团圆圆两桌,一桌老字辈,一桌小字辈。小字辈那桌比我们热闹得多,大声说笑,碰杯。看着他们的笑脸,不仅微微感慨,当初和村长谈恋爱时,就是这些小字辈的年龄。岁月飞逝,猛抬头,我们的下一代已到了我们当年的年龄,而我们正在慢慢退出舞台,退出潮流,他们正在替代我们。


年夜饭的饭桌上有一道笋干烧肉,这是上海人过年的传统菜。笋干烧肉里的笋干远比肉好吃,每次都是笋干挑完了,剩下一堆肉在碗里。不过今年我破例夹了块肉,在美国不大吃得到这样一层精一层肥,层层叠叠四五层的猪肉。夹着肉,笑问村长,还记得读大学时在食堂里吃的红烧肉吗?那时我们戏称为“肥皂”,只见肥肉,没有精肉,白白的肥肉放了酱油后,就像那时洗衣用的固本肥皂,呈酱黄色。我们女生是不敢问津的,而男生却眉开眼笑,村长还咬一口“肥皂”,闭上眼陶醉地说,“生活好极了!”。现在比“肥皂”精致美味的菜肴比比皆是,但是却再也没有吃上一口就觉得“生活好极了”的感觉。




过年前几天,和同学聚会,到了早了一点,顺便弯到陕西南路逛逛。从延安路向南过了长乐路折回。去时走马路这边,回时走马路那边,这样就两边都逛到了。蛮喜欢走陕西路的,那里小店一家连一家,即使什么也不买,就是这么逛逛看看也挺惬意的。最后在书报亭买了两本杂志,在碟片摊买了两张碟片。往回走时,在长乐路口,看到一家成人保健商店。心中好奇,这样的店,一般开在小马路上,这家倒是不一般。已经走过了,再折回,决定进去看看,对自己说,怕什么,都已经是老太婆了。进了门,没有柜台,只有橱窗,像陈列馆似的。两个穿白大褂的中年女子站着聊天,见我进去,也不搭话,继续聊天。我随意看了一圈,忍不住问道,“这里是医院吗?”其中一个很和蔼地说,“不是,但是是医院的附属商店”。“你们是医生吗?”我又问。“不是,但是我们能解答有关问题,你有问题吗?”“没有,只是随便看看”。中国真是进步了,不再躲躲闪闪,心虚暧味。正面,坦率地面对性,这是文明进步,是用阳光和科学抵制龌龊和愚昧。



春节期间,尤其是大年夜到年初三,上海马路上清静极了。即使像淮海路这样昔日熙熙攘攘,拥挤嘈杂,车流人流互不相让的地方也竟然悄无人声。听惯了四周的南腔北调,突然发现身边变成清一色的上海话,让人一时难以适应,但不觉暗暗欣喜---外乡人都回去过年了,把上海还给了上海人。虽说上海现在离不开外地人,上海处处充实着外地人,但是这些为上海作出贡献的外地人在作贡献的同时也把上海变得不像上海了。上海人的精髓正在慢慢地无声息地流逝,上海的个性也在众多的外地人手中慢慢地无声息地大众化。那天坐在出租车上,司机说,今朝开车适意额,没有脚踏车,助动车乱窜马路了。



1. 能想象吗,这是上海。马路上几乎没有行人,干干净净,安安静静。



2.




3. 那天去拜访长辈,多坐了一站路,下了车,慢慢往回走,无意间竟走到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4. 路经徐家汇,往日人山人海的地方,也清静了许多。真希望能保持这样。




5. 连公交车也是空空荡荡。




6. 年初四的淮海路。行人比前几天多了些,但还是还不显嘈杂。




7. 原本在陕西南路上的红房子西餐馆搬到了淮海中路,听说现在红房子的价格吓人,餐也做得吓人。




8. 这绝对是淮海路上的一道风景。




9. 这次回上海,我基本上是做宅女。临回来前一天才去了淮海路,那也是应了外甥女的邀请,陪她挑选几天前拍的婚纱照。照相馆就在国泰电影院边上。选完照片一起去了东平路上的藏龙坊茶馆喝茶小憩。




10. 甜点做得相当精致,味道也很不错。




11. 我要的是玫瑰露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