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山的活石》十四、尾声:他们去了
文章来源: coolme2009-01-26 07:50:05


 



  即使西方的传教士们离开尼泊尔,尼泊尔的教会将会继续兴旺和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西方传教人员的需要已经结束。教会的任务是将基督的光和爱传播到尼泊尔最遥远的角落,这项任务是如此艰巨,此刻只靠本地的基督徒的力量去完成,仍感不足,因而在今后若干年内仍需对本地教会给予援助。外国传教士和本地基督徒是这项任务中的密切伙伴。西方的传教人员不能只在尼泊尔教会的外面使劲援助,好像认为尼泊尔教会只能由本地人所有并运作。尼泊尔教会应该扩大它的范围。归根结蒂,我们谈到教会就应该是基督耶稣的教会。尼泊尔教会应该是基督耶稣教会的一个分支。在尼泊尔的基督徒,不管是本地人和外国人,应该是这个教会中的平等的成员。

  外国传教人员应设法鼓励本地教会领导人自力更生。本地领导必须更加持久。因为外国传教人员可能必须离去。本地教徒更能了解自己的同胞,更容易经常地接触他们,更能有效地为他们作见证。然而,国外来的基督徒需要记住,本地教会也是他们的教会,对本地教会的利益和发展负有同等的责任。

  进一步讲,尼泊尔教会应亲密地与西方教会团结一致,而西方基督徒应感到有共同责任去关心尼泊尔教会,犹如尼泊尔教会应感到有共同责任去关心西方教会。有朝一日西方教会将会得到尼泊尔教会的支援,犹如他们正在得到第三世界教会的支援。第三世界的教会和第三世界中的国外传教组织都显著地发展着;在几年之后他们的数量将超过西方。但在目前,第三世界国家的教会及国外传教组织仍主要需要西方的帮助。年轻的受迫害的尼泊尔教会更需要发达的富裕的西方教会的援助。

  从全世界的规模来看,西方教会与发展中国家的教会在发展方面的不平衡是巨大的。例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专职工作人员在西方教会工作,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需要(物质方面和属灵方面)却在西方教会之外的第三世界。而上述数字还未将西方教会中那些非专职工作人员计算在内。

  基督耶稣的教会是属于全世界的,它不知有国界的限制。今天,基督的子民中尚有人处于饥馑和迫害中。还有一些人,例如在印度和尼泊尔的基督徒,仍被千千万万从来未闻福音的人们所包围,如果没有我们西方教会的帮助,这处于少数的基督徒很难去为那些群众传播福音。在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群众生活在赤贫状况下,每日面临饥馑。然而我们西方人经常更加关心的却是:教会的“政治”(politics)、教会的房屋以及如何享受上帝迄今赐给我们的幸福生活。

  全世界最需要的东西还是属灵的东西。属灵的需要远超过物质的需要,就如永生远超过属世的生命。这种精神上的需要越来越增长。这个世界的非基督徒人数相对来说,比使徒保罗在世的时候,或传教士威廉.加略(William Carey)在两百年前航海来印度的时候,多得多。教会在迅速地增长,但世界的人口增长得更快。今日,世界上约有二十亿人从未听到福音;更有甚者,今日的传教人员的绝大多数还未在他们中工作。如何使那些“还未听到福音”的人们听到福音,这是全世界教会的最迫切的使命。这些“还未听到福音”的人们分为文化背景非常不同的成千上万的“民族群”,只有几百个“民族群”曾经有效地接触到福音的熏陶。在其余的多数“民族群”中迄今尚无教会或见证人;到哪里去获得传播福音的工作者呢?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尼泊尔。在二百个“民族群”中,我们估计不到三十个曾听到了福音,姑且这样说。

  我们必须提醒自己:教会的主要目的是传播福音,或者,广义来说是布道。其他的工作如崇拜、讲道、教育、音乐、团契都应该使我们为主作更好的见证。如果一个教会的活动不是这样就没有为这主要目的服务。教会主要不是培育基督徒的“温室”,它乃是培训和派遣传教工作人员的训练基地,无论这些传教人员是专职的还是兼职的,是在国内还是派到国外。让教会重新具备这种传道的雄心壮志,特别是要将这样的雄心壮志传递给年轻的信徒们。如同弗兰西斯.查维尔 (Francis Xavier)在十六世纪从印度写信回西班牙说:“告诉学生放弃他们的小志气,而应该到东方来传布基督的福音。”

  这伟大的使命是对所有的基督徒说的,不仅只对少数人说。耶稣曾对他的门徒说:“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 ”(译者注:引自马太福音28:19)我们是新的门徒。在耶稣吩咐我们必须遵守的命令中,有一条就是“去传耶稣的道”。这是给每一基督徒的命令。当我们考虑去“何处”的时候,去耶路撒冷、去犹太、去撒玛利亚或者去地极?我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去最需要我们去的地方。假如你瞧见有十个人在使劲扛一根圆木,一头是九个人,一头只有一人,你会马上明白哪一头是你即须支援的,如果你愿意去支援的话。到国外去传教应该是只有一人扛着的那一头。

  归根结蒂,要完成这伟大使命最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基督徒的顺服(the obedience of Christians)。耶稣说:“你们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译者注:约翰福音14:15)假如我们要遵守耶稣的命令,我们就能将福音在这一代中传遍全世界;假如我们不遵守耶稣的命令,我们就不能。道理就是这样简单明白。不错,一切要依靠圣灵做工,如果没有他,我们在传道中将一事无成。但是如果我们不心甘情愿遵从耶稣的命令,我们将徒然等待圣灵的到来。再者,祈祷是绝对重要的,他使灵命长久,它能获得上主的大能。但是如果我们不遵从耶稣的命令,则祈祷也是徒然。祈祷者必须是实行者。耶稣教导如何祈祷的那批门徒(见马太福音第九章),正是耶稣要派遣出去传道的那批使徒(见马太福音第十章)。上主只能通过遵从他的命令的人去做工。人们等待着去布道的号召。这号召早就给了;早就白纸黑字地写着。这号召不是声音,而是一行经句:去,……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译者注:见使徒行传1:8)

  十九世纪去印度传道的最伟大的的传教士之一是亚历山大.达夫博士(Dr.Alexander Duff),他是一位苏格兰人。在印度长期传教后,晚年回到苏格兰,在他临终之前,他被邀请去苏格兰的朴累斯比特里恩教堂(Presbyterian

  Churh)召开的大会上发表演说。在讲话的半中间,他忽然晕倒,被扶离讲台,到隔壁的一间房间。一位医生立刻来检查他,并劝他休息,说如果本日还继续讲话将冒生命危险。

  不顾医生和大会议长的劝阻,这位白发苍苍的传教士竭力站起来,走向讲台。医生和议长在两边搀扶着他,这位亚历山大.达夫博士登上了讲台的台阶。当他站在讲台上时,全场起立致敬。于是他向大会说:“当维多利亚女王号召去印度的志愿人员,成百的年轻人踊跃随着国旗前进。但当我王耶稣号召时,却无一人响应。 ”他停止说话,全场静默。于是,他继续说:“这是事实。”他接着发问:“苏格兰的父母们,难道再没有儿子送到印度去吗?”他又停下。仍然一片静默。于是他接着说:“好吧,虽然我老了,我要再回印度去。我将卧倒在恒河岸旁鞠躬尽瘁。这样,我才能让印度人民知道:在苏格兰至少有一个人,他太爱他们而情愿为他们舍命。”

  于是全场激动,人们开始起立,一个接着一个,有几十个人高声喊道:“我去。我去。我去。”

  他们真的去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