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老莫还乡
文章来源: 东方邪2009-04-06 02:06:57
有的时候,故乡象初恋,很适合回忆。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少时背这首词的时候,觉得意境很美,因为里面还有,“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的句子。 很多时候,想给他改一改。
 
年少时,背了许许多多的诗词,大了才知道,其实读早了是不太好的,多愁的,宿命的,善感的东西太多,年少的心,承受不起这些的。
 
“带着点流浪的喜悦,就这样一去不回,没有人告诉年少的我那想家的苦涩滋味。”刚毕业那会儿,初在北京落脚,一个外地人,一无所有的大学生,听到这句歌词的时候,竟然有些想流泪的冲动。
 
一个考上大学的农家子弟,似乎注定了就这样一去不回,很多时候,是越走越远。从偏远的乡村,到中心小镇,县城,省城,京城,到后来,竟然远飘海外,似乎每一步都有那么点“流浪的喜悦。”
 
每一步,都是自己在折腾,或被迫,或自愿。出来自然好吧,一个读很多书的农民,可能会很痛苦。现在读了很多书,骨子里大概依然很农民。
 
在农村的生活,大概只有10多年的样子,上初中以后离家住校,关于家里的事,农村的生活,就慢慢的淡远了。 即使寒暑假,也多是躲在家里看书。
 
真正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的生活,其实仅仅在初中以前。但记忆中,这些部分确是最多的。
 
那个时候的我,大概属于真正的混沌未开,没有读太多的书,社会也是一点没有接触,在父母温暖的羽翼下,无忧无虑的生活,在菜园里帮忙,在田地里帮忙,和着四季的节奏,在大自然里成长。
 
那个时候,时光是单纯的,古朴的。一如千百年前的古代。夏日里云朵,低低的从天上飘过,我会追着地上的云影奔跑。每年的七夕,总以为躲在瓜架下,就能听到牛郎和织女说话。
 
那个时候,每天都是可以和父母团聚的,在子欲养而亲不在的中年,这种幸福,大概只能在梦里才有,醒来却每每发现,双颊已湿。
 
那个时候的月光纯净明澈,夏夜星空,星河灿烂,蛙声如歌。躺在村头的空地上乘凉,遥望横挂天际的银河,遥望牛郎织女,总能引起无边的遐想。父亲会象传统的说书人那样,讲西游记,讲三国,讲水浒,讲薛礼征东,讲三侠五义。
 
有月亮或是没有月亮的夜晚,每家的孩子都要在村子里玩耍。夜深的时候,母亲的呼唤,大概是最寻常的。现在想来,该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暖,最亲切的声音了。
 
一年四季,乡下孩子都有不尽的乐趣。每个季节的乐趣和记忆,其实都可以写一篇精美的散文的。可惜笔力尚不够。
现在人似乎老了,其实也还是还不去乡的。
 
曾经对年幼的儿子玩笑说,将来我死了,骨灰一半留在他生活的国家,一半是一定要放在他爷爷奶奶长眠的地方的。
我知道他不懂,但希望他将来会懂。
 
谈到死,小小的他竟然放声大哭,看来有些事,他还是懂的,但没有懂全,所以才哭。懂的是人情,不懂的是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