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情结凭何寄(下)
文章来源: 房崇2017-12-16 18:59:30

上篇说的是我制作了一块“兰亭”木匾,而没有说的是它并不是为自己做的。起因是一个朋友要开餐馆,他本是位作家,性喜风雅,给店起名叫“兰亭”。他知道我能文能武,就找我帮忙,既做店面装修的顾问和技术指导,又赋予我两项装饰的任务。第一是刻那块匾,其材料带树皮的木板就是他自选的,为了有个清净的环境,我带回自己家踏踏实实地做。第二件是他把店内大幅的墙面承包给了我,让我在上面写书法。我说为了突出主题,就不要写别的内容了,还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吧。谁敢在书圣面前随意挥洒?这就必须要临摹他的经典字体了。原本采用最能体现王羲之笔意神髓的冯承素摹本,从网上下载打印出来。

本来想减轻工作量,只摹写一部分。但是一实测这面墙,宽约7米,高27,再对照《兰亭序》原作的长宽比例,这么大的墙正适合容纳全文,只得给自己加码,勉为其难。要写字的篇幅是宽4米多,高近15。在这么大的墙上摹写,字体放大了几十倍,不可能像普通临帖那样凭空临摹,因为靠近墙面时,无法控制整体布局;也不能像匾上两个大字那样双钩复写,因为无需那么精确,不值得费那个劲。

我采用的还是传统方法,首先在打印原稿上打格,再在墙上打格放大,以便于定位。其次用铅笔勾勒出大致的笔画结构,再用画笔蘸黑色丙烯颜料描写成字,每个字约15厘米见方。由于是写在墙面油漆上,要便于长期保存,颜料也类似于油漆一样粘稠,这就不能采用普通的中式笔墨,像在宣纸上那样运笔挥毫。与其说是写字,还不如说是类似于壁画。这是我摹写的原稿和工具。

写了个开头,众人都说效果不错,增强了我的信心。

铅笔勾勒开路,毛笔描摹行进。我的体会是,既要理解王羲之的行书笔意,又要有画素描的定位功夫,最后用毛笔表达出来。

如果靠近了看个别的字,对照原稿感觉略有偏差,或是拘谨不够灵活,但是离远些看整体,还是体现了王羲之的韵味,一望可知是《兰亭序》的笔法。连王羲之的涂改处,也照描不误。

我写得很慢,断断续续用了约一周的工夫。到后来有点后悔自己逞能,非要写全文,暗想下不为例了。

字写完后,还要加描上红色的图章,是选择原件上部分最主要的收藏印章,描在原位,大多数都是乾隆皇帝的。它们与原文黑红相映,相得益彰,显示出更加地道完整的中国古典法书的典型形象。要知道我曾经以刻图章为业,这是拿手好戏呀!图章描得比较快,只用了半天即完成。

开头部分,图章依次为“神品”、“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寿”。

中间部分,图章之所以在这个位置,是原件上两纸之间的骑缝章,依次为“石渠定鉴”、“宝笈重编”、“重华宫鉴藏宝”。

结尾部分,图章依次为“乾隆鉴赏”、“石渠宝笈”,结尾处是“绍兴”(鸟虫篆,宋代)。

完成了的《兰亭序》壁书整体。

还需要交代一下那块先期完成了的“兰亭”木匾。把它送回店内,店主朋友极为满意,为表示其程度,必须要拥抱我一下。把木匾挂起来之时,恰逢北京城里拆匾之风正盛,我也算蹭了个热点吧,幸亏他们管不着我这段啊!

为挂匾而专门制作的木架,并且与店内的收款台结合起来。这木架也是我设计并参与制作的。

装饰搞得这么高雅,似乎不食人间烟火,其实只不过是一家餐馆,主打卖面。店的名字是“Landing Noodles”,意为移民登陆者,皆来吃面,谐音就成了“兰亭”。这透出店主的文化底蕴来,不愧是作家。他移民后洁身自立,准备以商养文,在多伦多市中心的唐人街与大学附近开起了这个店。其店外的招牌也是我帮助设计的。

我除了在店堂装修方面给他帮了些忙外,在装饰的文化氛围和档次方面也有贡献,可以说是得到了露一手、显示才艺的机会。既是助人,也是自娱,两全其美,不亦快哉!

我积蓄已久的兰亭情结,这一次寄托到了木匾和壁书之上。如果它们使一家面馆增加了文化特色,如果吃面的食客们在大快朵颐之余,也能关注并欣赏我的才艺展示的话,我的情结发挥便具有了实用价值。精神与物质结合起来,方是功德圆满。

【又及】

12月20日,新制作的室外招牌安装完成。这图案也是我参与设计的,红色的“麺”字出于我的手笔,模仿印章形式,却又必须让多数人易于辨识。招牌上有地址电话,愿来吃面或赏字者可以按图索骥。但是请新年以后再来,欢迎跟作家老板提到本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