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更善良有人情味,穷人还是富人?
文章来源: 舒怡然2014-03-20 09:51:37

谁更善良有人情味,穷人还是富人?

怡然

 

最近忽然着迷起木心,读了他的一些文章,其中有一篇印象很深,题目是“谁更近乎自然”。文章不长,就附在下面。

 

富人比穷人有钱,穷人比富人近乎自然,例如虎豹,一生就只一张皮,鱼呀,花呀,都是穷的,孔雀亦是穷的,蜜蜂、蚂蚁算得最知囤积的了,也有限,因为它们不事商业。


大致与孟德斯鸠的“人在悲哀之中,才像个人”的这一说法相似,人在贫穷之中,方始有点点像个人,而这“悲哀”、这“贫穷”都要先作界定:“悲哀”,不是痛苦欲绝,“贫穷”,并非衣食住行发生致命的磨难。


痛苦欲绝的悲哀是不自然的,艰于维生的贫穷是不自然的——整个自然界是漠漠茫茫的悲哀和贫穷,人,若求其为“自然之子”,就得保持适度的悲哀,适度的贫穷,而这等于在说,要先从痛苦艰难中摆脱出来,然后才好谈那种使人差强像个人的漠漠的什么,茫茫的什么

 

我理解木心这里的近乎自然,应该说的是接近生命的本真。木心引用孟德斯鸠的名言,“人在悲哀之中,才像个人”,进而说“穷人比富人近乎自然”。我思来想去,却并不以为然。

说人近乎自然,无异于说人活得更本性,更原汁原味一些。从这个角度看,穷人活得的确会比富人简单明了。当人处于贫穷状态时,生活的目标相对简单了,生命的欲望便也一目了然。不象富人,要承载那么多物质负担,有时财富多了也是麻烦,甚至是祸害。

但是,经历过贫穷磨难的人,就会从中领略到人世间那些“漠漠的”“茫茫的”什么吗?这中间倒是不一定有什么必然联系的。一个人,如果能够以悲悯的情怀去观照人世,那么首先他自己就该有一颗仁慈的心。而人的本性是否良善,与他是穷人还是富人,是没有直接必然的关联的。甚至跟他是否曾经是穷人与富人,也是没太多关系的。

儿时就被这个问题困扰,穷人和富人,到底谁更善良有人情味呢?我们那时接受的教育,让我们坚定不移地相信,这个世界上穷人是最善良的,也是最勤劳的。他们任劳任怨,却受尽了苦难。又是谁使得他们饱受贫穷的折磨?当然是富人。于是就有了阶级的区分,压迫的反抗,无情的斗争,等等等等。

经过了几番轮回,穷人变成富人,富人沦为穷人,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生命也在这轮番上演的大戏中,愈发扑朔迷离变幻莫测起来。可也给了我们机会,愈发看清了人性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善良与邪恶,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也难免不有邪念闪过的刹那;而即使是作恶多端的恶人,也可能会有良心发现的时候。如果非要以贫富论善恶,那我们极其容易地就可以找到相反的论据,即穷人堆里不善的茬子也不少,所谓“穷凶极恶”;富人群里也不乏怀有仁爱之心的谦谦君子。所以,以往传统教育灌输和渲染的那种穷人善良富人恶的论调,实在是值得怀疑,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误导。

或许,这本来就是个伪命题。人性是善是恶,本来就与贫穷富贵无甚关系。人的本性是上帝赋予的,后天的造化只在于,一个人能否抑恶扬善,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