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国文化造成了中年女人的焦虑症吗?
文章来源: 舒怡然2010-08-02 07:31:40

是中国文化造成了中年女人的焦虑症吗?

 

今天上凤凰网,博报的头版头条一个醒目的标题吸引了我的眼球“中国文化为何歧视中年女人”。忍不住点开一看,原来是我加为好友的沈睿的新作。说实话,我喜欢看她的文章,因为在美国的大学里教书,研究的又是女权主义,她的文章总是很有深度,而且说理循循善诱,没有丝毫强加于人的味道。

我细细阅读了这一篇,其实原文的标题是“年青的女人,不年青的女人”。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她的一个老朋友在美国退休后去中国教英文,经其妹妹介绍,认识了一个跟他年龄相当的中国女性,也五十多岁了。他们相处有一段时间了。今年夏天她回中国,三个人见面。这个老美对她说:“我很喜欢她(指他新交往的女友)。可是她总是开玩笑或严肃地认为我将来会找一个年青的女人,还常常对我说,你去找让你幸福的人玩吧。我完全不理解她在说什么。我以为我们彼此使彼此幸福,可是她似乎不这么认为。她总是要替我想,她认为我喜欢年轻的女人。我的确喜欢年轻的女人,不过那是年纪成熟的男人对年轻的女人的欣赏,并不意味着我要爱她们不可,更不意味着我要跟她们做爱。我已经五十多岁了,没有愿望去教导一个年青的女人长大。我要的是一个长大的,跟我年纪相仿的女人;我要一个也有生活阅历、懂得人生的、不年青的女人。可是为什么她不理解这点呢?”

于是她便向这位美国朋友解释说这是两种文化不同所造成的。中国人大多数相信女人五十岁以后就不可能有幸福和性福了。这更使老美朋友犯糊涂了,他说:“难道中国男人都只爱年轻女人吗?他们不可能爱一个女人的成熟、阅历、宽阔、善良吗?再说,我觉得女人什么年龄都很美,特别是成熟的女人,她们懂得生活,也渴望浪漫”。

听听这老美的话多让中年女人受用。再看看这位老美才去中国没几天,似乎就发现了中国男人的一个秘密,就是他们更爱年轻的女人。

到此文章便顺理成章地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中国文化歧视中年女人,她们的幸福权利似乎都不必考虑。在中国男权文化的鼓励下,中国男人更是得意洋洋,因为很多年轻女人为了利益也很愿意抢入中年男人的生活。这样的爱情是彼此利益的交换,一个要身体,一个要地位和金钱,本也无可厚非,但是这样的文化让女人个个焦虑。年青的女人焦虑自己会老了,不值钱了;年中的女人焦虑自己已经老了,不值钱了,年老的女人干脆就死心了。

沈睿的文章向我们道出了中国社会的一种畸形现象,就是“老牛逮嫩草”,若按照以前我们接受的传统教育,这就叫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前一阵子,万维也热烈讨论了一番中国的二奶现象。最后结论是什么,也不得而知。也许,这事儿本来就讨论不出个头绪来。

不过,眼下也有另一种倾向,凡事只要归咎于中国文化,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反正这中国文化象只大酱缸,已经生了很多蛆,再多发现一个两个也不足为奇。

说起来,男人喜欢年轻的女人,应该是人性共通的,并算不上中国文化的特色。中国男人如此,西方男人也不例外。在美国生活了这么久,亲耳听到的那些由媒体爆出的桃色新闻就已经是举不胜举了,什么克林顿与莱温斯基,泰格伍兹那一串数不过来的女人,哪一桩不是发生在成熟男人与年轻女人之间呢?所以说,男人喜欢年轻的女人绝非中国独家拥有。

但是,这事情到了中国好象就高调了几个分贝,变得日益严重起来。为什么呢?沈睿以她锐利的眼光看出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中国就是有那么许多年轻女人,为了轻而易举地过上享乐型生活,甘愿为人奴婢,这种心态不是任何一个民族的女人都拥有的。这是不是与中国合法存在了上千年的一夫多妻制有很大关系呢?看看张爱玲的小说里描写的那些个姨太太们,围着一个男人,整天勾心斗角,斗得有滋有味,让我除了咂舌就只有庆幸,庆幸老天有眼,没让我生在那个时代!

人都怕老,女人就更怕老,中年女人处在不上不下的位置,自然成了最为恐惧的一族,所以才会产生怕老焦虑症。当然,社会学家会分析得头头是道,告诉中年女人,你为什么会有焦虑症;而心理学家也会讲述得井井有条,为中年女人指出怎么样防止这种焦虑症。可是,女人一旦染上了这种焦虑症似乎就很难根除,就象《蜗居》里的宋思明之妻。

可见,使中年女人焦虑的不只是自己一天天变老,更是另一半在外面风光无限地被一群年轻女人的围绕。有谁能给出解药来缓解中年女人的这种焦虑症,我想,即使再高明的心理学家也是无计可施的。

不过,我们也不必杞人忧天。从我回国有限的观察看,患有这类焦虑症的中年女人也并不是比比皆是。毕竟,大多数人的家庭还是相安无事的。我的家人朋友中各色人等都有,有称得上大款的,也有公司企业高管,他们都过着平平静静的日子。我推想,大多数中国人也会如此这般地生活。那些整天爆料花色新闻的人毕竟属于少数。所以说,中国文化歧视中年女人似乎是有一点点过了。

但是,中国整个社会那种拜金主义的氛围也的确助长了老男人找小女人的不良风气,这股风无疑会使有焦虑情结的中年女人更加焦虑。这中间除了有文化传统的因素,更重要的恐怕还是社会行为准则的导向在起作用吧。

2010 7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