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求:绿色鸦片(上)一一 闲谈高尔夫
文章来源: smilha2018-06-22 15:01:58

【华夏文摘】何求:绿色鸦片(上)一一 闲谈高尔夫

大概是20多年前吧,儿子考我,美国最热门的体育运动是什么?我说,这可难不倒我,三大球呗,篮球,棒球,橄榄球。儿子说不对。至少从 比赛转播收视率来说,排在最前的是赛车和高尔夫。What?赛车有什么好看?不就是一群小铁壳在那儿一圈圈的转吗,连个运动员身影都看不见。至于高尔夫也 好不到哪里去,一场球四五个钟头,运动员不外乎拿球杆一抡或一扒拉,每一抡或一扒拉还不到两秒钟,其余时间都在走路,有什么可看的?我那时最心仪的体育竞 赛是足球,运动员身姿矫健,90分钟的对抗没有间断,传、停、顶、射,一饱眼福……没想到多年之后,我也成了众多傻呆呆坐在电视前看高尔夫大赛的球迷之 一,说来难以置信。

据传现代高尔夫球运动成型于300年前的苏格兰,由牧羊人用驱羊棍击石子的游戏演变而来。如果你对高尔夫一无所知,最简短的介绍可以是:高尔夫是球 员力图在一定距离用球杆以最少的杆数将球击入球洞的一种运动。这里说的球杆是球员自己携带的高尔夫球杆,长长短短,用于不同的目标距离和球的位置状态。正 式比赛携带球杆不得超过14根。这里说的球就是专用高尔夫球,直径不小于1.68英寸(约43毫米),重不超过1.62盎司(约46克)。这里说的“球 洞”是球的目标归宿,直径4.25英寸(约108毫米)的小坑。而这里说的“一定距离”是从开球点到“球洞”的距离。一个正规高尔夫球场一共有“距离”长 长短短的18个“洞”,短至一百多米,长至五百多米,或说,短至一杆可以把球从开球点打到球洞附近,长至两杆(或三杆)可以把球打到球洞附近。

高尔夫有一个重要术语PAR,可以译为“标准杆数”。这个标准杆数是对训练有素的球员而言。每个“洞”都有标定的PAR,或PAR3,或PAR4, 或PAR5,也就是说,对训练有素的球员而言,如果发挥正常,短距离的“洞”应该可以3杆把球打进洞,长一点的“洞”应该可以4杆进洞,最长的“洞”则5 杆进洞。一般正规球场多设计成4个PAR3洞,10个PAR4洞,4个PAR5洞,全场18个洞一共是PAR72,所以又称PAR72的场地。当然也有不 少场地略有不同。世界上没有两个高尔夫球场是完全一样的,也没有“标准球场”一说。我办公室里有个同事Peter,每次签名都只写“PAR”。P、A、R 分别是他的名,middle name,和姓的头一个字母。这样签名很有点离经叛道。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个球迷,怪不得。

高尔夫还有一个重要术语handicap,可以译为“差杆”,用于量化地表示(业余)球员距“训练有素”的差距。比如说一个球员的handicap 是20,就是说他在一个PAR72的场地正常发挥要用72+20=92杆才能打完。打过高尔夫的人都知道,对业余球手来说,这已经是不错的水平了。获取 “官方的”(或非官方的)handicap数并不是很麻烦,每个人都可以到附近的指定球场去试试,好给自己贴个定量标签(或曰“头衔”)。可以说这是高尔 夫和其它球类运动不同处之一—量化球员水平。比如篮球,你也许会说“张三是二级运动员”,或,“大学校队主力”,云云,来形容他的水平。但对于高尔夫,你 就可以说,“李四是个low handicap golfer”,或“李四的handicap低于10”,那别人就会刮目相看。这里应该再补充一句:尽管球场的设计原则相同,PAR相同或相近,但实际上 不同球场的难度还是会相差很大的。你在A场地打了90杆,你在B场地可能110杆还没打完,并不奇怪。如果你想知道初学者的handicap一般都是多 少?说“不计其数”比较靠谱。“Handicap”不用于职业球手,他们的杆数通常都低于PAR,而且他们的赛场也较老百姓的球场更具挑战性。你看一场比 赛结束名列前茅的球员们的成绩常是负数,那就是低于PAR多少杆。顺便在此提一句,有个笑话说:高尔夫是最便于吹牛的运动。因为没人去核实你的 handicap,尽可信口开河。当然,一上场就“原形毕露”了。

高尔夫属单兵作战,这在球类运动里很少见。虽然不与对手正面交锋,更没有身体接触,但高尔夫仍有很强的对抗性。因此除了力量、柔韧、协调性、准确性 之外,心理素质也极为重要。正式比赛运动员要步行,每天打18个洞,连打4天。虽然有球僮(Caddie)给你背杆,也还是很累。所以体力要求也很高。然 而与其他运动相比,高尔夫又是运动寿命很长的项目。比如在2009年的顶级的British Open大赛上,60岁的老将Tom Watson就击败了一大串世界级年轻球手,险些夺冠。

美国职业高协(PGA)为高龄球员设有老年(Senior,也有为了好听译成“常青”、“资深”等)职业高尔夫锦标赛,50岁为资格门槛。许多职业 球员50以后就到那里打球挣钱去了。说到挣钱,高尔夫比赛的奖金也与众不同。每场职业大赛都有一个赞助方施舍的奖金“大钱包”,由所有出线球员按比赛名次 “分赃”,冠军拿18%,第2名10.8%,第3名6.8%,第4名4.8%……依次类推,第70名是0.2%(一般出线球员是70人!)。所以说“赏” 面很宽,且金额递减很慢,非它类球赛可比。比如明天(2018.6.14)开始的US Open大赛,大钱包里装有1千2百万美元。第1名将得到216万,第2名129.6万,第3名81.6万……最后的第70名还能拿到2万4。 Senior职业比赛奖金也很可观。我有一个亲戚对门的邻居40岁时辞去工作在家苦练高尔夫,计划10年之后成为Senior职业球员。真敢下赌注。重赏 之下,必有勇夫呀。不过美国职业高协成员有将近3万,不是每个人都能发财的。

高尔夫在美国是大众运动,据统计打高尔夫的人数有近3千万。美国地大人稀,资源丰富,有1万5千高尔夫球场,占全世界的45%。大部分球场打一场球 的费用只相当于两三美元一个洞,很便宜,谁都打得起。“打不起”是时间花不起。打18个洞4小时不一定够,打9个洞也起码要两小时。高尔夫在中国一直被贴 着“资产阶级”的标签,为“无产阶级”所不容。直到80年代中,第一个球场才修建起来,之后发展很快。但中国人多地少,尤其水资源匮乏,高尔夫的发展受到 限制,至今仍被称为是贵族运动,只有高官巨贾消费得起。这种状况恐怕短期内难有改善。

和所有体育运动一样,人们内心的关注好奇其实并不在国籍,而在人种。为什么泳池里尽是“浪里白条”,而跑道上多是“黑旋风”?对于高尔夫,人们也想 知道究竟什么人种有优势?高尔夫曾是(至今也许仍是)白人优越感比较盛行的领域。尽管有混血儿Tiger Woods一枝奇葩(Woods有黑人、泰、华人、印地安、白人等血统),男子职业高球基本上还是被欧美白人球手所垄断。而女子却截然不同,亚裔球手技高 一筹,常常囊括大赛名次,尤其韩国选手。当前世界排名第一的韩国选手朴仁姬(Inbee Park)回答记者采访时曾说,在我们韩国,(对)高尔夫(的热爱)深入骨髓(大意)。当然这是一种渲染,不过韩国女子确实表现不凡。以中国巨大的人口基 数,和极大改观的物质条件,我相信中国男女选手打入世界级球员行列应不是十分久远的事。

草于2018.6.13,待续。

 

作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