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个馒头蒸成了这样
文章来源: 晓青2024-05-15 13:37:02

以为住在公寓里就事儿少了,一点都不少,好的就是不用惦记那边房子会不会出什么状况了,也算是一种解放吧。

这一折腾确实断舍离了很多,其中包括我的大蒸锅,小锅一次能蒸的馒头不多了,但也够l了,反正本来也要经常蒸的。趁着还能折腾得动。

蒸馒头这事儿说简单也简单,说不容易很多人也是觉得挺难的,不少人都放弃了。买得着的人当然无所谓,如果没有卖馒头的地方,自己会蒸肯定吃着方便。老面发的蒸出来特别香,时常容易碱放得不合适,或者揉不匀成了花脸,这个问题我也时常发生。

这次馒头蒸得还挺成功的,当然了,我老公以前就说,好看的馒头不如花脸的香,碱多一点确实是香,这种漂亮的白馒头只有面的味道。

过去家里熬粥很多人家喜欢放点碱,一来粥显得稠一些,再就是香一些。有些粥,像大碴子粥,就比较容易汤是汤米粒是米粒,我现在做大碴子粥都是用高压锅,相对来说好很多,我是熬粥不放碱的,多熬一会儿就是了。

困难年月人们有特别多的办法把有限的粮食做得能让家人感觉吃得饱一些,自欺欺人吧。现在是不吃正好,一吃就多。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让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有点需要节食似的。把握度非常重要,但非常不容易。

睡觉前要看看手机这个毛病有一阵子了,估计把眼睛累坏了,过去四年甚至更长时间换一副眼镜就行,而且度数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只是花的度数长的比较多,现在好像两年就感觉得换眼镜了。约了眼医,也不想去看,从来没有看过正经眼科医生,都是配眼镜的地方看看就算了,想想还是约一个吧,好多人等发现问题都很厉害了,眼睛可是很重要的。

最近听力有些下降,原来坐在车库外边车里等着家里安全系统不响了再走,后来关上房门就听着费劲了,所以得去看看耳朵医生了,测测听力。家里遗传的,听力不好。未来估计得用助听器,天天练耳朵操呢,管不管用的,就像打太极拳、拉筋、八段锦之类的,都说有用不是吗?

锻炼是需要的,各种方法,各种形式的都要尝试,跟衰老作斗争是长期的任务,一直到自己放弃为止。国内有个词儿叫摆烂,不要轻易摆烂吧:)是不是破罐子破摔的意思?最早那个词儿,雷人,我好久才习惯了,这些网络语言都是新词儿,咱用不惯。渣男渣女啥的,原来不都有现成的词儿吗,怎么发明出这么多新词儿呢,也不好听。

不像说馒头又叫馍、大碴子又叫棒渣那么通俗易懂。上海人更是特别,他们没有包子一说,不管包子还是馒头都叫馒头,肉馒头、菜馒头、豆沙馒头、花卷馒头?小笼馒头、生煎馒头、刀切馒头。好像还有白馒头,估计是圆的。用上海宁的话说:花头精老老透额。

艾玛,累死我了!突然想起上海人咋称呼包子的,上网一查原来如此:)我只记得小笼馒头,生煎馒头。哈哈,一看就是假鬼子。

多走些地方,多看点风景,多了解点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就像多读点书一样,长知识,还有乐趣。就像说信心满满,说窝心也是暖心一样的。

把个馒头蒸得这么好,显摆一下微博就可以了,结果又唠叨了那么多。

现在追剧《群星闪耀时》,现在这剧名儿,要么跟别人的书名重复,像《我的前半生》要么就说一半话、不好记。记不住不赖自己,赖别人吧。

新浪上我还有一些网友,跟我好多年了,总说要看我写的,刚刚把这篇放上去,说我违规不能发,想了半天醒过神来了,估计因为是包子两个字。一会儿改成带馅的馒头,看看像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