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中国消除贫困的成绩到底如何?
文章来源: 山哥2012-03-28 21:13:41

最近三十年来中国消除贫困的成绩举世无双

山哥清楚地记得, 1981 年我们全家的月总收入不到 150 元人民币。经网上搜索,当年美元兑人民币比价为 1 : 1.53. 这样算来,我们家人平月生活费只有不到 20 美元,属于当年东亚地区 ( 包括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和中国等 )77% 的贫困人口之中。想想父母乃文革前大学毕业生,当时都是工作了 20 年左右的中级知识分子,我们的家庭应该在中国是中等偏上。当时中国日生活费低于 1.25 美元的人口当在 90% 以上。

目前中国没有达到 1.25 美元日生活费的人口不到 10% 。但总量还有一亿左右。世界银行下面的报道,给出全球反贫困的基本图画。

中国问题还很多。但肆意诋毁中国的发展成就,无论是出于无知还是故意,都是令人感到可悲的。

世界银行认为消除极度贫困取得进展,但警告仍存在脆弱性 (zt)

新闻稿编号 : 2012/297/DEC

2012 年 2 月 29 日,华盛顿: 根据世界银行今天发布的估计数据,在 2005 ~ 2008 年期间,各个发展中地区处于每日生活费 1.25 美元贫困线下的贫困人口比例和人数都出现下降,这是自从世界银行开展三年为一个周期的极贫状况监测以来贫困人口比例和人数首次出现全面下降。

据估计在 2008 年有 12.9 亿人处于每日生活费 1.25 美元的贫困线下,相当于占发展中国家人口总数的 22% 。与此相反,在 1981 年有 19.4 亿人陷于极贫状况。最新数据来自近 130 个国家开展的 850 多项普查。 2008 年是全球数据统计的最近一年,原因是虽然中等收入国家有更近期的统计数据,但低收入国家缺乏更新的数据,或者与以前的估计没有可比性。

2008 年之后更近期的分析揭示,虽然在过去 4 年间,食品、燃料和金融危机不时对脆弱人群产生严重影响,拖慢了部分国家的减贫步伐,但从整体上看全球贫困人数保持下降趋势。实际上,根据普查结果对 2010 年所做的初步估计(依据的样本规模小于全球更新的样本规模)显示,以每日生活费 1.25 美元的标准度量,到 2010 年贫困率已降至 1990 年的一半以下,这就意味着首个千年发展目标——在 1990 年的基础上把极贫人口比例降低一半——已在到达 2015 年最后期限之前实现。

世行研究局局长、贫困统计团队负责人马丁·拉瓦雷说:“发展中世界总体上看在消除极度贫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按照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标准衡量,脱离最贫困国家基本贫困线的 6.63 亿人依然贫困。这种大量人口集中在贫困线偏上一点的情况说明,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穷人处于脆弱境地。而且以目前的进展速度,到 2015 年还会有大约 10 亿人生活在极度贫困中。”

1.25 美元贫困线是世界上最贫困的 10 ~ 20 个国家的平均水平。与每日 1.25 美元相比,以每日 2 美元的较高贫困线(发展中国家的中值贫困线)度量,进展就会显得缓慢一些。的确,在 1981 ~ 2008 年期间,处于每日 2 美元贫困线下的人口数仅出现小幅下降,从 25.9 亿人降到 24.7 亿人,但 1999 年以来下降速度加快。

世界银行减贫与公平局局长杰米·萨沃德拉说:“发展中国家人口的 22% 处于每日生活费 1.25 美元之下, 43% 处于每日 2 美元之下,这种情形令人无法容忍的。我们需要加倍努力。在政策和规划方面,我们需要继续在多条战线打击贫困,包括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卫生服务、开展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弱势人群等。在度量方面,各国需要扩大数据收集和加强统计能力,尤其是低收入国家。”

公众可以通过在线工具 PovcalNet http://iresearch.worldbank.org/PovcalNet 获得最新国际贫困估计依据的所有统计数据,此网站也提供 2008 年之后的比较近期的估计。

世行集团研究局高级统计学家陈少华说:“ PovcalNet 是世行用于度量贫困和不平等的互动型公开数据工具。用户可以利用 PovcalNet 获得数据,可以复制世行的估计,也可以任意采用任何贫困线或者国家组别来计算贫困率。”

世界银行采用的方法是基于消费和收入,根据各国的国内通胀率和各国之间的购买力差异进行调整。

地区概要

东亚太平洋地区: 2008 年约有 14% 的人口处于每日生活费 1.25 美元的贫困线下,与 1981 年的 77% 下降明显, 1981 年该地区曾是世界上贫困率最高的地区。 2008 年中国有 13% 的人口、约 1.73 亿人处于 1.25 美元的贫困线下。东亚已于 10 年前实现了首个千年发展目标。

在除中国外的其他东亚发展中国家 , 2008 年的极贫率为 25% ,比 1981 年的 41% 有所下降。不过, 2008 年的极贫人口人数基本上与 1981 年相同,约为 11 亿人,上世纪 80 年代极贫人数曾出现上升,而 1999 年以来持续下降。

南亚地区: 在 1981 ~ 2005 年期间,以 1.25 美元度量的贫困率从 61% 降至 39% ,在 2005 ~ 2008 年期间再度下降了 3 个百分点。目前极贫人口的比例为 1981 年以来最低。

拉美加勒比地区: 以 1.25 美元度量, 1984 年贫困人口比例为 14% ,贫困率到 2008 年降至 6.5% ,为迄今为止的最低值。贫困人口人数在 2002 年之前趋于上升,而在 2002 年之后迅速下降。

中东北非地区: 2008 年该地区有 860 万人——约占人口总数 2.7% ——处于 1.25 美元的贫困线下, 2005 年贫困人口为 1050 万人, 1981 年为 1650 万人。

东欧中亚地区: 处于 1.25 美元贫困线下的人口比例目前低于 0.5% , 1999 年曾达到 3.8% 的最高峰。 2008 年 2 美元贫困线下的人口比例为 2.2% ,而 1999 年最高时为 12% 。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自 1981 年以来,该地区低于 1.25 美元贫困线的人口数首次降至一半以下( 47% )。而 1981 年的贫困率为 51% 。自 1999 年以来,该地区以 1.25 美元度量的贫困率下降了 10 个百分点。与 2005 年相比, 2008 年处于 1.25 美元贫困线下的人口数减少了 900 万人。

查阅 包含关键数据点的六页概要、介绍研究方法的背景论文、图表和专题内容,请登录: http://econ.worldbank.org/PovcalNet

此外,国际和国内贫困和不平等数据的图表可从以下网页获取: http://povertydata.worldbank.org/poverty/home

关于世界银行的更多研究数据,请登录: http://econ.worldbank.org/research . 关于世界银行地区和国别贫困工作信息,请登录: http://www.worldbank.org/poverty

联系人 :

华盛顿: Merrell Tuck (202) 473-9516, mtuckprimdahl@worldbank.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