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63)关于“陈三两”
文章来源: 大江川2011-04-04 16:54:27


陈为陈锡联,早年参加红军,四方面军的师长,二野的兵团司令,我军上将。

文革前后,是大军区司令员,领兵镇守中国东北及内蒙古,并主政辽宁。

当时,中苏交恶,中国北拒苏俄,南拒美国,加之内斗倒刘,文革风暴席卷全国。

其时,中苏大战一触即发:苏俄沿中国北方中苏中蒙千里边境,布百万大兵压境,并挥舞核弹,东北内蒙古一线,是北拒苏俄的战略要地。

陈锡联所部的精兵是我军重中之重,陈之责十分重大。

东北与内蒙,是中国的心腹之地,集中了中国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历来是列强必争之地,得东北,便已得大半中国,若顺势南下,或可势如破竹。。。国将难保。陈上将领此大任,必深得毛之信任,。其后,毛远新又获重任,除表明毛对亲侄寄以厚望,也表达了对东北战略的极度关切。毛必亲掌战略大计,毛远新与陈锡联都是毛所依重之人。陈深知最高统帅之意,因此尽心尽力,所任实现了最高统帅所嘱,为完成毛的北拒苏俄战略任务作出贡献,毛对陈部很满意。

陈三两,是指陈领军主政东北及辽宁时,全省的粮油供应短缺,城市居民每月只供应植物油三两,合 150 克。另外供应猪肉一斤,合 500 克。民众不满意,故有陈三两之说,以表达不满并讽之。

本来,东北是粮仓,也是富集粮煤油海路船港钢铁。。。之地。

何以至此?至今成谜。

猜想:

1 东北资源主全国,不可以东北独享,因此,东北在陈与毛远新的具体操作下,又要保证军需,还要供给全国,只有西生本省的利益——此举,或可称为极左。

2 但是,人们在评价陈与毛远所为,或为辽宁民众所承之重,及所遭遇更多坚困,为之不平时,也要知解当年的另种历史真实,即东北是战略要地,处于非常之地位,因为,不光生息着几千万民众,而且,集结了百万雄兵,他们处于战前状态,与苏俄高度对峙着,当年的辽宁人处在非常的生存环境中,东北与内蒙其实是前线。

如果说深挖广积,则最甚者,可能就是东北与内蒙。

战争,是民心的对决,也是经济力的对决,以当时中国之坚困,似应休养生息,全心建设家园。但是,毛说过,树欲静而风不止,其中,则另有道理。可能不是愚等所能尽知的,期待高人解惑。

是为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