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 3. 一生执着于教育救国的爷爷刘同
文章来源: 菜鸟show2020-07-21 09:23:32

 

刘同与太原平民中学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2018年6月11日消息 :海峡两岸平民中学校史研讨会举行。5月28日,由国台办九州文化传播中心主办的两岸平民中学校史研讨会暨大型纪录片《百年承诺》拍摄启动仪式在山西太原举行。

海峡两岸平民中学校史研讨会在太原举行

太原平民中学牵动着两岸四所学校的血脉,那么它是个什么样的学校呢? 平中建有一个“平民中学校史馆”,分为:“五四先锋 太原办学”“八处迁徙 四度复校”“六育并举 尤重爱国”“平中骄子 名标青史”“两岸同心 老校重生” 等七个部分。可惜我没有去看过,本文平中部分只是就我所知,围绕着我爷爷刘同与平中的史料而写。

 

      

  太原平民中学校徽

太原私立平民中学创办于1922年4月3日,是由62位山西籍毕业和在校的国立北京大学进步青年学子,每人捐一块银元,在北京大学礼堂召开发起人大会成立的。同年6月18日,在太原纯阳宫第二次董事会上,推举赵光庭为校长,五名校务委员,我爷爷刘同(北大物理系毕业)为训育员。秉承北大“科学民主,兼容并包”精神,做”五四”先锋,回乡办学,教育救国。平中的创建者们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人物,他们秉承北大精神,用全新的理念办学,主张民主自由,倡导新思想,传授新文化,提倡新作风,首开男女同校之新风尚。任课老师都是北大清华北师大毕业,立足平民教育,德才并重,尤重爱国,六育并举,文体兼长。平中一经诞生便迅速成为享誉三晋的著名私立中学,培育出了一批批优秀学子,平中学子遍布海峡两岸,海内外。据穆文瑛攥稿的“教育救国 百年情怀”记载,1933年全省会考,平中的两名学生包揽第一、二名。 1934年,平中十一人报考北师大全部被录取。1935年,高三班杨XX等二十四人集体赴北京报考北京大学除一人因病缺考外,全部被录取。1937年常XX高考全省第一名。平中以一流的师资、淳朴的校风、卓著的成绩,成为三晋大地久负盛名的一所私立中学。

1937年抗战爆发,太原平民中学的命运随着国家民族的命运而沉浮。学校被迫先后迁址徐沟、临汾、运城、西安。1940年暑期在陕南汉中复校,1947年4月于北京创办大成中学; 1959年8月由部分原平中校董会成员于台北县复校,直到1995年1月太原第44中学更名太原平民中学。平中随着国运一路辗转,四度复校,走过坎坷而辉煌的兴学之路,一路留存厚重的教育实践和优质教育的根基,即将迎来建校100周年。翻开平中从1922年创办到抗战逃难在山西初创的16年,其教育救国,优质办学的历史,尤其是抗战期间的流离迁校,让昔日的平中师生永难忘怀!

      1937年平中学生高中毕业纪念册—永不分别的我们

卢沟桥事变前,我曾祖父一家就住在太原平中旁边,家里两代7个人都毕业于平中:四爷爷刘D(后入北平大学工学院),伯父建X(后入北师大化学系),父亲(后入北平大学工学院),三姑建星(37年毕业,抗战为国捐躯),五爷爷刘Y(后入西北大学数学系),四姑建D(后入贵阳医学院),五姑建W(后入复旦大学经济系)。平中校歌歌词由在平中教国文的曾祖父刘文炳撰写,洋溢着爱国主义情怀。三姑建星和常XX1934年在天津的第18届华北运动会及1935年在上海的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上, 曾夺得两届女网全国团体冠军。爷爷作为平中的创建人之一,1937年的代理校长,带领平中师生向大西北避难。可见,我家前辈与太原平民中学的深厚渊源。

平民中学初建时期训育员,1937年代理校长 刘同

太原即将沦陷前夕,为了躲避敌机轰炸,作为平中主心骨的爷爷决定把平中迁到自己老家徐沟城内城隍庙等处,坚持于9月1日继续开学上课。当时物理课教师因战乱未到,特殊情况下,就由当时是北平大学工学院电机学三年级学生的我父亲教高三物理,加上曾祖父教国文,于是有了我家祖孙三代同时执教于平民中学之佳话。

习仲勋夫人齐心在去延安之前,在平中也有过一段短暂的经历。据“齐心:忆我在太行抗日前线抗大的战斗生活”描述:  “到了太原,我和姐姐(注:齐韫,后改名齐云)暂住在阮学文家,当时日军正不断轰炸太原,我们不得不天天跑着躲警报。 中秋节之后,姐姐得知她初中母校山西平民中学已疏散转移到徐沟县,我俩即去了该校继续读书。大约过了两个月,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 显然,那正是我爷爷带领平中逃出太原, 迁到老家徐沟的第一站。在平中逃难途中,时有师生脱离学校回自己老家去的,没想到齐心姐妹二人却在此时加入了避难中的平中。平中还是齐云的初中母校。

在徐沟只上了两个月课,太原即将沦陷已成定局,爷爷决定带领留在徐沟的平中愿意跟他外逃的师生继续向临汾逃难。时局多变之秋,齐心姐妹任长治县县长的父亲派人把她们接去了长治,离开了平中而没有随校南下。此时,火车已断,爷爷在老家宁家营雇了几辆大车拖行李及教学用品,师生不分男女则步行向南进发。沿途国民党败兵甚多,秩序混乱,大车及驴马均被抢走,幸好车夫无恙,都回到了家。1977年五爷爷回老家,村里有人还对他提起当年爷爷借他家大车的事。

从徐沟往南过韩侯岭时没有了大车,只能轻装前进,丢弃了一些物品,曾祖父的“徐沟县志”手稿及一箱必需保留的参考资料,由爷爷及几位学生背在身上过了山。十一月,从临汾继续南迁到运城,然后由风陵渡乘木船过黄河到潼关,于1938年初到达陕西西安。在那炮火连天,枪林弹雨,金戈铁马的年代,平中师生一路历尽千难万险,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十分辛苦。爷爷作为一校之长,更是跑前跑后,照顾老弱,事无巨细,亲历亲为,备极艰辛。路越走越远,然而平中人却将教育的种子播撒向了西北大地,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抗日救国。爷爷带领平中师生到达西安后,安顿好师生们的食宿,才赶去鸡公山与其他家人见面,爷爷一路逃难蓄下的长发和一身的虱子,让家人不禁心痛流泪。

1991年,平民中学在太原开校友会,当时随爷爷撤退的一些同学提起当年之事都极为感慨,这些学生后来都到了位于甘肃天水的国立五中,又升入大学深造,后都成了专业人才,在国家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回忆至此,他们都万分感激爷爷。校友会上,五爷爷、四姑、五姑听着这些也为爷爷为传承平中的“血脉基因”,为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而高兴。

让我们来看一段YouTube: 山西太原平民中學 百年校史

 

刘同在天水国立五中

1938年3月,国民政府为了收容安顿从战区和沦陷区逃出来的师生,在陈立夫主持下,全国大后方分片成立了22所国立中学,著名教育家查良钊先生在西安设立办事处,代表教育部在西安办理战区青年的救济工作,筹组设在甘肃天水的国立中学,收容了中学师生1700余人。4月初,筹备组组织师生从西安启程去天水,经虢镇,过凤翔,到汧阳,越关山,一路徒步,东部沦陷区大批流亡师生西进到达天水。

天水国立第五中学校本部设在天水道教圣地玉泉观,另设甘谷、秦安、礼县三个分校,师生1700余人。5月1日开学,爷爷因是平中代理校长,被聘为国立五中校务委员。我家五爷爷、四姑、五姑三人进五中上学,学校供给免费住宿、伙食和校服。五中师生远离故土,国难当头时,同舟共济,教风、学风甚佳。学余暇时上街宣传、演出,极为活跃。校园集会、讲演、读书会活动,频频举行。五中立足甘肃,一方面教书育人,教授科学知识,努力培养国家栋梁人才,另一方面把部分教师组织成教师服务团在西部地区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思想,爷爷被任命为甘谷县教师服务团团长。

教师甘肃服务团团歌歌词是这样的:

“想我同志,施教四方,白山黑水,黄河长江,领导青年,扫除文盲,发扬我国光。可恨倭寇猖撅,烽火燃遍故乡。关山重重,涓水汤汤,我们同志辗转来至后方,只知奋斗,没有悲伤,精诚团结,集中力量,自力更生,甘苦共尝,一切为救亡。教育责任,永记勿忘,工作生活,教学相长,唤醒民众,发愤图强,复兴我家帮。” 可见当年五中师生“教师殚思极虑,学生奋发报国”(碑文)之意志和气概。

曾在国立五中就读过的师生,无论是来自沦陷区或西北地区,都念念不忘母校的一草一木,一情一景。在那个民族危亡的年代,十几岁的孩子们流离失所、衣食无着,是国民政府收容挽救了他们,还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全部免费的衣、食、住、学,让他们度过了那最艰难的时刻。原就读于国立五中的校友,在今玉泉观入口旁的天靖山岱庙脚下,立“国立第五中学纪念碑(1938.5.1——1946.6.30)”一块,纪念碑正面介绍了国立五中创办的历史原由、经历,以及在天水办学期间的事绩。背面右侧碑文如下:

一九三七年,芦沟起烽烟。平津宁沪失,半壁河山陷。

人民遭涂炭,全民齐抗战。晋冀豫师生,负芨聚西安。

校长查良钊,亲率度关山。辗转行千里,分批抵陇南。

总校设天靖,国立五中建。本部在玉泉,分校设三县。

甘谷大象山,孔庙大成殿。秦安泰山庙,礼县北后牌。

原本是庙宇,权且作杏坛。三八年五一,开班续歌弦。

树林作课堂,马扎是伙伴。共读油灯下,席地抵足眠。

师长椿萱爱,同窗棠棣贤。相濡以沫存,痛痒切肤关。

八年堪短暂,育才逾一千。抗战得胜利,天南地北还。

遍布海内外,为国做贡献。卓有成就者,要以百位算。

陇渭父老恩,切切心中念。白发耄耋年,日夜思玉泉。

往事忆犹新,友谊愿永绵。寄望后来者,奋发更向前。

        国立第五中学纪念碑

爷爷在带领平中师生从太原到甘肃天水的逃难迁校过程中,一路为平中师生操劳。到了天水,又为国立五中在西部地区坚持后方教学,带领教师服务团东奔西跑宣传抗日救国。终于操劳过度,呕心沥血,积劳成疾,肾脏严重受损。最让爷爷遗憾的是因重病缠身,无法去参加平中1940年暑期在陕西城固的复校。在当时西北地区的生活环境和医疗条件下,爷爷不幸于1942年在天水病逝,享年仅仅50岁。

悠悠岁月,时过境迁,昔日太原平民中学和天水国立五中那些书声琅琅的校园教室已经成为了历史。在从敌占区逃往大后方跋山涉水的徒步迁涉中,在大西北广袤的黄土地上,有那么一批满腔热血的仁人志士,坚守教育救国的爱国信念,致力于平凡而又光荣的教育事业,书写了一段不可磨灭的篇章。

谨以此文纪念为太原平民中学和天水国立五中励尽心血,死而后已的爷爷刘同。

谢谢到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