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上海 -- zt by 老哥
文章来源: Eyre2009-03-13 17:41:55

这个城市的名字很像她展示给人的第一印象-像一个海。从飞机上俯瞰上海,其实她就栖息在黄浦江和东海之间那个三角洲上。因为临近海洋,面朝大海使她有了海的秉性,她丰富而且炫目,这里不但四季分明,各色人种,万国建筑,还有融合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这种文化有一个很贴切的名字叫“海派”。不知道“海派”的由来,据上海的同事讲大概是30年代寄宿在上海的那帮文人叫出来的.

在出国以前,从来没到过上海。只晓得上海是一个大城市,上海的商品很流行,上海人很排外。认识上海人还是从澳洲开始的,许多同学和朋友都是上海人,接触多了,也不觉得上海人那么排外,仅仅因为大家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不同而已,只不过是我们还没有习惯上海式的精致和时尚。天知道过去认定上海人排外,狭隘的看法是个多大的误解。这个在六七十年前就接受了迷你裙和男女同校的城市,在那么多年之后又给了外来者更丰富和多元的机会。上海人心里都明白,谁不曾经是这个城市里的“外地人”呢?上海本来就是一个外来者的城市,否则怎么叫“大上海”? 大就意味着包容和海涵.

曾在上海住过短暂的时间,接触了一些上海朋友并有了几个上海同事,重新认识了上海人,可能是因为这个城市里的人越来越自我,越来越独立,所以每个“漂“在上海的人都会不自觉地认为这是他/她一个人的”海“,就像上海人常说的”阿拉上海人“一样,上海人就像在这片海里游着孤独的鱼一样。人们习惯了在地铁里互相避开目光,习惯了在银行里彼此一米的距离,习惯了和住同一层楼里的邻居擦肩而过,习惯了一个人在这片静静的海里游来游去。也许D厅里忘情舞动的两个人都能识别对方身上的香水味道和牌子,但永远也看不到彼此的眼睛;也许在衡山路某酒吧里偶然共饮的两个人,一个在品味啤酒的苦涩,另一个则在Jazz里回想往事。

坐着出租车飞驶在泛着蓝光的延安路高架上,你真会感觉到自己仿佛是游弋在五光十色的海洋里。这个历来有着“不夜城”之称的城市愈来愈自信地展示着她妖娆妩媚的现代气质,就像淮海中路上时髦的上海女郎一样,那样挑逗人们的神经;看着到处林立的高楼,也没有感受到像穿行在冰冷的森林里,上海的建筑也像上海女人一样显得风情万种,南京西路上依次站立的梅陇镇,中信泰富和恒隆广场,像股市里显示的指数一样挑逗着人们的欲望。这是一个真正信奉消费主义的城市,对金钱和享乐有着惊人的崇拜,否则为什么我们形容上海为“海纳百川”呢?

从酒店的窗口看着人民广场上窜动的人头和南京西路熙熙攘攘的人群,和那霓虹灯照耀的建筑,联想在夜夜笙歌,时光流转的新天地,在锐舞节奏随中每个空气分子跳动的ROJAM,我更确信自己是在一艘豪华的游艇上在海上游弋,不会感受到海的死寂。只有回忆起在瑞金路的弄堂里,当我在汾阳路的街心抬头看见普希金雕像,在华山路午后梧桐树掩映的咖啡馆门口听到里面隐约传出的钢琴声,我才会觉得这个城市有时候和她那些石头的老房子一样优雅而缄默,我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孤独,就像在一座孤岛上看着死寂的海洋,感受是那么的落寞。也许,这静静的上海,真的只是你一个人的海洋.

这就是我对上海的感受,一个具有海洋气质的城市的感受,人就像那孤独的一条鱼静静的游在这片海里,看着周围灿烂绚丽的珊瑚和美丽迷人的鱼儿,而感受的还是海洋深处的冷漠和寂静。
------------------------------------------------------------------------------------------------------------------
按:走过很多地方,由于自己的慵懒游记都成了太监篇,搬来老哥的这篇文章做个引子,从上海开始,有空的时候准备把自己游历过的地方慢慢补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