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园淘宝
文章来源: 长亭路2011-08-21 13:32:52



潘家园淘宝

这几年国内物价飞涨,很多东西比美国还贵,加上航空公司一个劲儿给咱行李“减肥”,买了也带不回来,所以我回国后越来越懒得逛街购物了。

可有一个地方我非去不可,那就是潘家园旧货市场。去潘家园淘宝,对我来说不仅是为了购物,也不仅是因为热闹、好玩,更是为重温乡土情怀,用咱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接接北京的地气。”

说起潘家园,老北京的故事可多了去了,其中最吸引人的是潘家园鬼市的故事。

过去潘家园的鬼市是从后半夜开始,天亮就收摊,凌晨4点来钟就有人进入市场了,此时天还没亮,人们提着灯笼忽明忽暗、影影绰绰如鬼火一般,说是人影远看却更像鬼影,在其间穿梭飘忽不定,鬼市就由此得名。晚清时期,时局动荡,国之将亡,许多清廷遗贵家道败颓后无以糊口,只能靠变卖祖宗留下来的那点家产苟且维生。但是总归曾经显赫一时,哪里放得下架子?于是拿了古董偷偷到街边摆摊贩卖,趁着天亮前半明半暗的光线,买卖双方说着外人听不懂的行话,在袖筒里捏价成交,成了交扭头就走,绝不恋战。北京人的面子可金贵了,躲开熟人做买卖当然是为了面子。这皇城根儿是官僚世家集中地,破败的显贵不少,久而久之,沿袭成市就是鬼市了。

有传说在鬼市上遇见鬼,人和鬼做起了生意的,还有传说一位太监在鬼市上终于买到了老佛爷催命要的上好狐狸皮,摸上去还带着狐狸的体温,原来是狐仙好心为了救他,剥下了自己的皮卖给了他,让他去交差。类似的民间流传还有很多。

  各种关于鬼市的传说为潘家园平添了神秘感,商户们乐意传,游客们也乐意听,潘家园成为了京城一景,在现代都市里保持着古典情趣,这也是潘家园作为文化市场的魅力所在吧。

90年代初,这里还只是个杂货市场,就像美国的“跳蚤市场”,商贩全是沿街叫卖。后来渐渐地古玩收藏品成了主流,这里人气大盛,成了全国最著名的古旧物品市场。每逢周末,商客云集,万头攒动,客流量达六、七万人。很多老外也喜欢来这里,我逛潘家园那天就遇到很多老外,感觉他们对这里一点都不陌生,熟门熟路的,个个还都是讨价还价的行家里手。

   前几年潘家园给人感觉挺杂乱的,现在有了分区,变得井井有条起来,卖古旧书画、文房四宝的地摊,卖古玩、特色工艺品的大棚,仿古家具专卖店,石雕石刻区等。

逛潘家园要赶早,我周六那天一大早就到了。先去露天旧书摊,发现大部分书摊货色都差不多,且多雷同,卖的无非是毛主席语录、旧连环画册、廉价盗版书之类,没多大意思。接着又去了字画摊,买了些宣纸字帖准备带回来给学生用,还有几张老北京四合院的水彩画,也是要带回来贴在教室里的。
  
从卖旧书的地摊走进卖古玩、特色商品的大棚,里面的店家就多了。有卖陶瓷泥壶的,批发各式珠宝首饰的,卖刺绣、丝绸工艺品的,卖仿古雕塑的,卖文革用品的。我在这里买了刺绣工艺品,圣诞树小挂件等,带回来都是很受欢迎的圣诞礼物。

潘家园假货多,如果有人说真,可千万别被迷惑,干脆说吧,就没一件真的。假到了这种程度,以至于你若问那卖古董的:“你这些是不是真的?”店主竟然会笑着反问:哪来那么多真的?人家答得实诚,倒显得咱问得傻了。

“捡漏儿(指别人看走了眼的好货,让你给拾了便宜去)”就别想了,买几样小玩意玩玩就行了,顺便拿这儿练练眼神儿,逛熟了,东西也都看透了,虽然没见着真的,但今后只要是假的一打眼就认识:潘家园地摊货,绝不会看走了眼。
   
你若问潘家园这样一个赝品漫天飞的旧货市场,人气为什么还这么旺?我觉得主要是因为价格便宜,消费者能得到实惠。反正到处都是假货,还不如索性假在明处,大家心知肚明,也就不去计较。当然人气旺的另一个更重要原因,是这里的文化元素吸引着人们去寻找那怀旧情结,很多人逛的是一股怀旧味道和风土、人情,买不买东西倒在其次。

我来潘家园,只要自己看着顺眼、喜欢的就是宝,不论真伪咱就掏钱,图的就是个乐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