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名钓誉”与“对牛弹琴”
文章来源: 广陵晓阳2009-12-11 21:52:12

女儿学习中文成语和歇后语的故事(上):错误应用篇(下):正确应用篇帖子中,我记录了女儿误用和正确使用中文成语和歇后语的故事。在第二个帖子的结尾我曾经感叹“她爸爸和我都很纳闷:怎么她记住的大多数是乱七八糟的成语和歇后语?听她应用文明成语和歇后语比较少。看来真是学坏容易,学好困难啊!”这不是我的恢谐或调侃,而是我真实的困惑和无奈,因为整体而言女儿是一位聪明可爱的年轻人,应用中文时却不太文明礼貌。感谢网友们对那二个帖子的跟贴和讨论,使我了解到象我女儿那样应用中文的行为不是个别现象,也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我们的孩子们在非汉语大环境下学习中文的难处。

在朋友们的讨论中,网友yimei1926和网友深山兰的跟贴尤其使我受益,使我心释然。网友yimei1926写道:“。。。这些小孩对坏的及好玩的记得特牢!我给儿子讲过狗咬耗子的歇后语,他哈哈大笑,叫我再多说几个!而且马上就活学活用来损我;。。。这些孩子就要在玩的时候学中文。。。”确实如此,我与她有类似的经历。先生和我也曾经给女儿讲过狗咬耗子的歇后语。女儿也曾经将之活学活用地“欺负”她爸爸。网友深山兰的跟贴更是从理论高度解释了这种现象。他写道:“离开了使用语言的环境,要学好书面语是很难的一件事。尤其是对汉语的成语的学习更是这样。在别的语言中,成语被称为Cliche,有陈词滥调的意思。别的语言一般都避免用这种‘成语’,但汉语则不同。汉语的成语是很难掌握的,尤其对不在汉语环境下的学生而言。。。”我向女儿讲解“沽名钓誉”与“对牛弹琴”的经历就证明了网友yimei1926和深山兰君所言。

今年暑假,在中国做义工的第二站带领夏令营的11位国外大学生中,女儿是唯一的华裔,也是唯一的亚裔。正如我在从一双小眼睛惹的麻烦说起帖子中叙述,所到之处,女儿经常被错认为韩国人。在夏令营也不例外。人们还夸奖她这个“韩国人”中文讲得真好,中文水平高。然而,女儿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这些人她是一位华裔。知道真相后,人们对她中文水平的评价有180度转弯,将标准大大地提高。个别直率的成人和少数夏令营学生还好奇地问她:“你的中文怎么只有这个水平?!。”言下之意,太差。即使如此,女儿还是认真地纠正别人对她的错认。女儿从中国回来后与我们分享了许多她在中国做义工的经历,包括上述经历。我表扬了女儿的行为是不沽名钓誉,并且将“沽名钓誉”写给她看和讲解给她听。遗憾的是无论从字形还是词意,“沽名钓誉”都超过了她的中文理解能力。我花费了相当的口舌也没有能够使女儿完全理解和记住“沽名钓誉”。

看着女儿对“沽名钓誉”依然一头迷雾的样子,我忽然想起成语“对牛弹琴”,用之形容我们母女俩当时的情况很确切。我将“对牛弹琴”讲解给女儿听,谁知她对这个成语很感兴趣,一听就懂。并且她调皮地问我对牛弹的是什么琴:钢琴?小提琴?。。。我对她说:“钢琴、小提琴是西方乐器,而汉语中的成语来源于中国古老语言。所以,‘对牛弹琴’中的琴应该是民族乐器,如二胡、古筝等。。。”女儿对这些民族乐器没有概念和兴趣,但对“对牛弹琴”津津乐道。教会她这个成语之后,我有些后悔,担心不知道谁将成为她试用“对牛弹琴”的靶子。正在我担心之际,她转身就将“对牛弹琴”活学活用地“欺负”她爸爸。

除了孩子们的天性和没有汉语大环境影响着我们的孩子们学习汉语,我个人认为文化差异也是原因之一。有一年暑假回国探亲时,汉娜的外公买了一本少儿励志书送给汉娜。知道当时已经是初中生的汉娜中文水平还不如国内小学二年级学生水平。外公亲自将少儿励志书中的故事讲给她听。有一个故事是“头悬梁,锥刺股”。汉娜听完那个故事后对外公说:“那个人有一点儿疯。那样做很危险,他会伤害到自己的。”听了宝贝外孙女的话,外公哭笑不得,直摇头。因此,文化差异也给我们的孩子们学习汉语造成一定的难度。如此看来,我们的孩子们还真不容易。我们对他们学习和应用中文时的一些行为要多一些耐心、理解、和包容。

【后语】:预祝朋友们和家人圣诞快乐,新年幸福、安康!


音乐《琵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