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义工行(8):女儿带回来的照片 (组图)
文章来源: 广陵晓阳2009-08-12 09:55:50


在“2009年夏天女儿赴中国做义工随笔”系列中,我分享了女儿在一所偏僻乡村小学帮助建立图书馆和教学的经历。其中,包括了她所面对的留守儿童、失学儿童、以及艰苦的生活条件。离家二个半月后,女儿在前天晚上回到了她爸爸和我的身边,使我们全家团圆。

根据事先讨论和商定,女儿的男友去飞机场接机。为了不干扰这二位年轻人,她爸爸和我退居二线,在家耐心等候。当听到外面有汽车停在我家车库的停车道上时,她爸爸和我立即开门迎接女儿和她的朋友。看到他们,我真高兴。一见到我这个老妈,女儿就扑到了我的怀里,与我紧紧地拥抱和亲吻。然后,她给她爸爸一个拥抱和亲吻。她爸爸和她朋友帮助拿行李进屋。我在灯光下仔细端详着女儿,兴奋的心情变成了心痛。女儿变得又黑又瘦。我让她坐在沙发上,一把抓住她的腿,提起裤管,看到了可恶的蚊子咬后留下的斑斑点点,仅仅在脚馃附近就有十几个。看着女儿这个样子,我这做妈的心里挺不是滋味。

送走她的朋友后,女儿与她爸爸和我分享了有关义工的一些照片。在她从中国返回的前一天,我在电话中曾经问她有没有义工地方的漂亮风景照片。当时,她直通通地回答:“哪来的漂亮风景照片?我做义工的地方居住和生活都比较困难,有许多臭水沟、蚊子、苍蝇、和蟑螂。妈咪,你以为我是在游山玩水啊?”她的回话虽然有一点生硬,但是大实话。听了女儿的回答之后,她爸爸取笑我的小资情调,我也为自己的问话感到难为情。。。

看了女儿带回来的照片,我的心情比较复杂。如果事先知道她会面对那样的生活环境,我大概不会帮助她办理回国签证,也不会为她购买回国机票。然而,当看到她与同伴们为偏僻乡村小学建立的图书馆以及在图书馆内聚精会神读书的孩子们时,我又觉得女儿与同伴们所吃的苦有一定的意义。一位网友告诉我“真实的照片才是更有价值的”。现在我将女儿带回来的部分照片与朋友们分享。

【后语】“2009年夏天女儿赴中国做义工随笔”系列到此结束了。正如我在第一篇《女儿走上一条让父母喜忧参半的路》所说,做国际义工是女儿自己的选择。她爸爸和我曾经试着说服她放弃今年暑假的中国义工行程,但是没有成功。做国际义工不是她一时冲动,而是她多年来从小做起,从近做起,逐步形成的。因为是女儿主动要求去的,即使吃苦受累,她也无法埋怨别人。从这个系列的第一篇文章开始,我就收到网友询问高中生或者大学生去中国做义工的相关事宜。在此,奉劝朋友们一句,如果不是孩子主动要求或者表示感兴趣,请不要轻易将孩子推向国际义工。否则,有可能起物极必反的效果。




琵琶语

“2009年夏天女儿赴中国做义工随笔”目录:
女儿走上一条让父母喜忧参半的路
女儿从网吧发来的电子邮件
从女儿发来的紧急求助:如何消灭虱子?!!
女儿所面对的现实(1):留守儿童
女儿所面对的现实(2):失学儿童及其它
女儿与师生们告别:相见时难别也难
盼归
团圆 (组图)


住:女儿与女同伴共睡的一张床。由于那所小学宿舍空间相当紧张,学校只能给女儿和3位同伴们二张床。二位男义工共睡另外一张床。4位义工同伴们原来素不相识、来自于不同的大学和国家。但是,他们相处得很好。宿舍里有许多的蚊子和蟑螂。蟑螂经常爬到床上, 床上有时有跳蚤出现。



吃:二位男义工正在吃中午饭。几乎每餐都是如此:一份白米饭配一份长豇豆炒辣椒,连续吃了将近30天。由于当地食物很辛辣,女儿和3位同伴都患上了轻重不等的便秘。




吃:晚饭也是一份白米饭配一份菜





喝:每人每天供应很少的热水喝/用。由于当地水资源紧缺,如此混浊的洗碗水必须用了再用。旁边的“干净水”看上去与混浊的洗碗水差不了多少。这位笑得灿烂的女大学生是我女儿的同伴,来自于加拿大。




行:家访时必须走的路。那位可爱的小男孩赤脚在凸凹不平,充满碎石子的尘土路上行走自如。他的姐姐在前面引路。姐弟二个孩子现象在当地比较常见。第一胎是女孩的家庭通常会再生一个男孩。




家访:另外一对与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姐弟。他们的爸爸妈妈到城市打工。听我的女儿说,照片中的女孩聪明能干,是五年级其中一个班的班长。但是,她面临着失学的悲剧。她的家人认为女孩子小学毕业就可以了,不打算让她读初中。女儿和同伴们去家访,希望这个女孩能继续上学。



女儿和3位同伴的主要任务是帮助这所偏僻乡村小学建立图书馆。他们也帮助教4年级和5年级学生的英语课以及部分数学课。课余时间,他们和学生们一起玩。




女儿和3位同伴买来油漆,自己动手将一间作为图书馆用的大教室内部重新粉刷。他们也用钱买来书架和1000多本书。上学期,希望参加建立图书馆的4位不相识的大学生们曾经各自为图书馆募款,共募到二万多元人民币建立这个图书馆。




重新粉刷墙后,清理未来图书馆的地面。




逐渐成形的图书馆




5年级的一些女生们开心地庆祝新开放的图书馆。




在新图书馆中聚精会神读书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