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语言危机?
文章来源: 君子2009-09-16 08:42:14

据说上海现在是内环线内说外语,二环线内说国语,三环线内外才说沪语。这与北京一环内是外语天下,二环内是“什锦”国语,三环线内外才听到正宗“京腔”是一回事。最直接的社会文化结果是,在城市核心地带,本地人不见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本地喜剧和戏曲难觅了。于是又有专家呼吁保护方言,抢救民俗;政府部门挖空心思,甩重金,寻对策。此乃政府政策的结构性问题。为何不先花点钱把相当数量的本地人留下,省得日后再花钱修补? 

不过,中国统一书写语言两千二百三十年,又统一口语近一百年,前者善当其功,后者则是乏善可陈。究其原因,不外是教育体制和百姓生活的平衡与抵消。受过教育的大多会官话或普通话,平常百姓自然是乡音绕口。就是官人或干部们到了家,还不一样是融入大家庭院的自然和温暖中去?

纵观天下,此乃不二法则。如此,语言便成了文化认同的重要原因。现代化缩小了人们沟通的距离,并提拉“强势”语言的扩张力,如英语在所有领域的影响,英法语在外交场合的通用。然而,这并不妨碍在过去独尊法语的比利时,人们推动争取佛莱明语官方地位的不懈努力威尔士语同英语在同一个大不列颠帝国中的抗争和共存;也丝毫未减加拿大魁北克以法语文化为标志的独立运动。

所以程乃珊说“上海话是活水泉,只会发展,绝不会消亡”是有道理的。何以晓得?答案自然是语言所扎根的生活是不朽的,与地球永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