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父母“野合”是什么意思?
文章来源: 深山兰2011-02-18 05:51:56



《史记》记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这里的“野合”是什么意思?

我记得在什么地方乱翻过一本日文杂志,上面有一篇文章,附有照片。对日文,俺不识,但其中多数的中文俺还是认识大概的。一幅照片为一个土丘,好像是有一个浅浅的洞的模样,旁边解释说:“这就是孔子父母‘野合’而生孔子的地方!”俺看完文章,觉得世界上无聊的文人还是太多了。

那么,司马迁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是什么意思呢?

唐朝的司马贞《索隐》说:《家语》云“梁纥娶鲁之施氏,生九女。其妾生孟皮,孟皮病足,乃求婚于颜氏征在,从父命为婚”。其文甚明。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征在少,非当壮 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故论语云“野哉由也”,又“先进于礼乐,野人也”,皆言野者是不合礼耳。《正义》:男八月生齿,八岁毁齿,二八十六阳道通, 八八六十四阳道绝。女七月生齿,七岁毁齿,二七十四阴道通,七七四十九阴道绝。婚姻过此者,皆为野合。故《家语》云“梁纥娶鲁施氏女,生九女,乃求婚于颜氏, 颜氏有三女,小女征在”。据此,婚过六十四矣。

司马贞解释说:《孔子家语》称孔子的老爹孔梁纥娶了鲁国的施氏,生了九个女儿。他的妾生了孟皮,大概是儿子,但孟皮的脚有毛病。为了生儿子,孔梁纥向姓颜名证在的姑娘求婚。姑娘的父母让她嫁给孔梁纥。说“野合”是因为孔梁纥老,而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年轻。这样的婚姻不合礼仪。要知道,孔子是宋国人,那是商的贵族阶层的后代,所以特别重视礼仪。孔子学说中强调礼就是从那个传统而来的。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还断定孔梁纥娶颜证在的时候是超过六十四岁,在古代,那个岁数是很老的年龄,古人认为男子过了六十四岁后,不再具有生殖能力。当然,这是一般情况,有例外。这一点古人好像都知道。自然,这是不太确切的,男人生殖能力的消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并没有什么一条明确的界限。张守节认定孔子的老爹娶颜征在时过了六十四,而孔子的母亲大概十六七左右。孔子的老爹极想生一个儿子,所以才娶了个岁数相差如此悬殊的妻子,并且对着山丘祷告希望妻子给他生个儿子,后来果然生了孔子,就起名为丘。

《史记》下面又说:“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司马贞在此处解释说:“《家语》云生三岁而梁纥死”。“孔子少孤,不的知父坟处,非谓不知其茔地。征在笄年适于梁纥,无几而老死,是少寡,盖以为嫌,不从送葬,故不知坟处,遂不告耳,非讳之也。”这里解释得很清楚,古时候,甚至女孩14岁就出嫁,有时候还有比这还小的。孔子的母亲在颜征在“笄年”也就是刚过能结婚的年龄就嫁给了已超过六十四岁的孔梁纥。这样的婚姻不合礼仪,被邻居嘲笑。孔子三岁时,其父就去世了。孔子的母亲连送葬都不去,怕被别人嘲笑,故不知道孔子父亲的坟是哪一座。

这就是司马迁说“野合”的全部意义。

也许正是孔子父亲的这样行动给孟子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所以他才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类的观念。这里的“后”是指男性后代,女性是不包括在内的。这一观念直接导致了中国人口的不断爆炸。直到今天,爆炸还在继续中,也许有一天,会把中国彻底炸毁。

可那些无聊的文人对《史记》及注释的书的这个解释根本不看,反复重复“野合”是在野外性交!这不但和古文的字义不符,在逻辑上更是荒谬的。

《说文解字》说:“野,郊外也。”古人认为邑外为郊;郊外为野,就是说,城池的外边称为郊;郊外才是野。今天的“郊区”一词用的就是这个意思。“荒村野外”一词就是用“野”的这个意思。所以,若真像无聊文人胡乱解释的那样,“野合”绝对不是在室外性交,而应是在远离城市的地方性交。

孔子的父母是正式结婚的,为何要去远离城市的荒野性交?除非他们有专门的嗜好,且每次都是去野外,并且怀了孔子后还把这个结果告诉了他人。否则,历史学家又哪里能知道这样的结果?司马迁又如何能知道?

想一想这样荒谬的情形吧:一个即将就木的干瘪的老头子,为了生一个儿子,娶了一个十几岁的妻子。那妻子在今天看来,根本是儿童。这已经很寒碜人啦。结婚后,老头子领着妻子总到农民播种五谷的地方播种。圣人他爹啊,若真是这样,那是不是太寒碜、太砢碜人啊?在地下的圣人啊,原谅俺的无礼吧。

就是在今天,人们对人的生殖生理理解的很清楚了。在此情况下,就算男女双方都是医生,若他们不采取专门的措施,也是无法准确地知道怀孕是哪次性交的结果。除非他们在每次性交后的一定时间内,立即化验,才能知道。卢梭在年老时时候写回忆录时还清楚地知道是他父亲哪次回家后孕育了他,那是因为他父亲在外地,很长时间回家一次,且待了一晚上后就离开了,所以他母亲清楚地知道怀有卢梭是他父亲哪次回家的结果,因而告诉了卢梭。

读不懂古书,又要胡说,或者是故意地胡说,这是什么样的无聊文人!

《原始思维》一书中强调,原始思维的一个特征是,对矛盾视而不见。我相信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