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幼儿解释“死亡”?
文章来源: kylelong2011-11-02 19:19:08

 

 

学龄前的幼儿在看电视、电影或小人书时,经常会遇到“死亡”;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的“死亡”事件也是逐渐增多。这些正常的“死亡”对于刚刚开始人生道路的幼儿来讲,是非常恐惧和不可思议的事情。那么,长辈们应该如何向他们解释呢?

 

第一种解释:科学解释。人总是要死的,生命就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任何人都逃脱不了,虽然医学的发展可以延长人的寿命。

 

点评:很明显,这种解释,不可能对幼儿有效果,因为卡通片里面经常有不死不老的人,还有死而复生的。

 

第二种解释:哲学解释。人生的目的在于有意义地活着,当你年迈的时候,就会觉得已经很满足了,不会再有“死亡与否”的感觉。

 

点评:显然,这种解释,也不可能对幼儿有任何作用,既然有意义,为什么还要去死?幼儿每天面对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

 

第三种解释:厌世解释。人生是受苦受难的,当你年老了,吃过很多苦,你也就不再会喜欢这个世界了。

 

点评:这样的解释同样不可理解,幼儿自从出生,一直就受到所有人的关爱,要什么就有什么,从未体验到什么是受苦受难。

 

第四种解释:佛教解释。人生都是转世轮回的,人死了之后,还会再投胎,重新做人。当然,不是原来的自己。

 

点评:这种解释有点意思,而且电视剧里面有很多,而且还很搞笑。有些幼儿可能还会比较赞同。

 

第五种解释:天堂解释。人死之后,要去天堂,而天堂里面四季如春、阳光明媚,要什么就有什么,永远不会再死去。

 

点评:这种解释也比较打动幼儿,这样的世界与幼儿想象的世界几乎完全一致。

 

第六种解释:现实解释。活着就活着,死了就死了,管那么多干什么?每天吃好穿好玩好就行了。

 

点评:很实际,但没有多大效果,除了对现实报以无奈。当然,有些幼儿很可能就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