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恐惧 --我读《如焉》
文章来源: 多吉2016-02-06 20:41:23


      一个人人恐惧的世界。毛泽东恐惧,表面上装得对林彪事件无所谓;周恩来恐惧,临死之前表白喊冤枉;四人帮恐惧,终其生于牢狱监管;直到薄熙来的恐惧随红歌而行,迎来周永康的恐惧犹如灭顶之灾。经历过这个国家政治生活的人,人人恐惧,无人幸免。

      所以,国民要争取免予恐惧的权力,但这又是境外势力发明并输入的。所以,恐惧只能蔓延。。。


-----------------------------------------------------


恐惧、恐惧 --我读《如焉》
作者:澳洲吴言  2014-7-30
 

       我不是文科出身,更不擅长文学评论,但读完胡发云的《如焉》,竟然有股强烈的冲动希望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很早就听说过这本书。大约是2006年左右,我在北京工作,有位同事给我推荐说有一本叫《如焉》的书在北京流传,还是打印本。我问她大概的内容,她说是写一位单身中年妇女在网上网下的故事,她很认真劝我,绝对值得一读。我想,这个年头还有什么文学作品会洛阳纸贵?估计是讲那些中年女性网恋的故事吧?犬儒的时代,这种书应该走红。同事虽然是很有文艺范的,但考虑到她的身份是个单亲妈妈,也许同病相怜吧?这种臆断加强了我对该书的偏见。当然,那个时候工作也是非常忙,读文学作品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后来在网上读到高伐林老师转载胡发云在武大的讲座,知道了湖北还有这么一位独立独行的思想者,他竟然就是《如焉》的作者!于是萌发拜读该书的想法。

      感谢澳洲的多元文化政策,在社区图书馆找到《如焉》,港版的。令我惊讶的是章诒和的评语:“六朝无文,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当代亦无文,惟胡发云《如焉》而已。” 什么作家、什么小说可以使章诒和这位我印象中文笔优雅、心气孤傲的女士给出如此高的评价?我带着疑惑开始进入《如焉》的故事中,花一周的时间认真读完。


     

      《如焉》的大致情节为:干部家庭出身的茹嫣,中年丧偶,将儿子培养出国读书后参加了一个留学生家长的“空巢”论坛,开始与博友交流,分享感受。由于她网文的文采与情怀,很快就结交了一批网上朋友,包括在知青论坛“山乡岁月”上的达摩。与此同时,同一个研究所工作的,高干子弟江晓力给她介绍一位男朋友--本市主管科教卫的副市长梁晋生。梁副市长是一位“口才极好,懂艺术,爱读书”的中年男子,因为读到如焉(茹嫣的网名)的文章对她产生好感。这样,儿子留学后的如焉开始了两条线索的生活,一边是达摩和他的“青马”组织的朋友们及老知识分子党员、曾经的胡风分子衛立文老师,另一条线是现任副市长梁晋生和同事江晓力等。因为突如其来的萨斯病毒,使得周围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政府/官员与民众的各种反应出现了矛盾、冲突甚至激化,如焉也因写过几篇随感而发但反馈热烈的博文以及与达摩等异端分子的交往被梁副市长主动疏远,刚苏醒的中年爱情嘎然而止。。。

      就是这么一个平凡的故事为何赢得众多名家与男女粉丝的好评?我想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反映当下大题材。

      对于文学创造者尤其是写长篇小说的作家来说,反映当下题材是份危险活,首先是政治风险,所谓“吟罢低眉无写处”;无法在大陆出版也就意味着经济风险;还有小说的学术价值风险,因当下的大题材没有完全沉淀下来,很多的资料没有完全披露,公众与学界的共识也没有形成,做这类似的文学作品完全有可能十年后惨不忍睹,变得毫无价值。

      苟活于这样外表光鲜的实则荒诞的太平盛世不发出声音,对于中国普通的民众是可以理解的,但对知识分子则不可饶恕。这是作者借书中衛立文老师的观点。衛老师在和“青马”成员们聊到:“即使是苏联这样的集权国家他们的作家、艺术家们都留下了自己的声音,诗歌,音乐,小说,雕塑,戏曲,如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 显然,胡发云就是要做中国文化界的承担者,而且他也做到了!

      小说以2002冬年至2003年萨斯病毒的发端、民间谣言、政府辟谣、真相大白后又不顾人性的“白色恐怖”等为大背景,穿插了轰动一时的孙志刚事件、美英联军攻打伊拉克,还间接勾画了八九民运事件以及镇压后给民众(包括知识分子)带来的心灵恐惧、继而整个社会的集体沉沦、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犬儒化。这些自然地溶于一个普通中年女性的市井生活中,举重若轻,实乃大家手笔。


     

      小说通过人物的个人苦难经历对产生这种悲剧背后的人性原因做了深层次的探讨,比如书中的衛立文老师,是曾经到过延安参加革命的热血知识青年,后随军南下到这个城市,曾经当过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55年被打成“胡风分子”后,发妻带着两个孩子远走,衛老师开始了他苦难的日子,但也给了他自省深思的契机,终于熬过了反右、文革等运动至四人帮垮台官复原职。这样大悲大喜的经历并没有让他像大多数的被平反者那样“向前看”,怀着感恩的心态“努力为党和人民再干二十年”,而是深究为什么很产生这样的悲剧?善良的中国人民为什么陷于那样的悲剧而不能自救?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在那样的环境下为什么会抛弃甚至出卖自己的亲人?衛老师认为这是因为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恐惧。

      中西方都曾有过君王统治术,西方最有名的是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君王论》。君王该如何驾驭臣民呢?他认为君主要拥有自己的军队,依靠残暴和讹诈取胜。这套理论很直白,但似乎不够艺术,而我们中国的老祖宗韩非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明瞭这一切,只是比马基雅维利更加精细,是“攻心为上”的方法。韩非的“法、术、势”教导君王除了掌握权柄外,最好的办法是让手下的王公大臣们对你圣心莫测,这样才会兢兢业业为你办事,不敢轻易造次。说白了就是让手下的人有恐惧感。这一套理论一直应用到今天依旧对统治者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辛亥革命没有皇帝后,中国民众的个人尊严得到极大释放,那时候虽然国难当头,但短短的、动荡的四十年间竟然产生了那么多的文化大家、科技大师和民族工业家教育家,说明消除了内心恐惧的中国人潜能是何等的惊人?他们是满怀信心迎接人民解放军的,他们憧憬着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一个“共同纲领”所称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可是随着朝鲜战争的开始,中国军队赴朝参战,国内武装力量薄弱,蛰居台湾的蒋介石又叫嚷着反攻大陆,怎么办?新中国的领袖们自然想起了老祖宗的计谋,杀一儆百、制造恐惧。中国政府应朝鲜政府的请求,在1950年10月8日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在1950年10月10日,也就是决定出兵朝鲜的第三天,毛主席主持通过了《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在短短两年的时间,抓捕260多万“反革命分子”,处决70多万。那个时候一个乡镇一级的政府就有权杀人,很多曾经参加过“三青团”的、在“铲共大队”任过职的、抗日时期投笔从戎参加国军而胜利后复员的抗日英雄们,还有国民党军队的起义军官等大都被镇压。这应该是共产党政府当政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恐怖活动,从此,人心思定的中国人民再次陷入了一轮复一轮的恐惧之中。

 

      镇反时期的红色恐怖宣传画

 

      衛老师对发妻带着两个孩子远走是理解与愧疚的,因为她是恐惧,一种莫名的恐惧,为了保护好自己的一双儿女,必须远走高飞。

      有关民众对萨斯的恐惧/恐慌的描写,作者做了精妙的比喻:“恐慌适宜在吊诡的气氛中生长,就像小时候听妖魔鬼怪的故事,真正害怕了,不是鬼哭狼嚎的时候,而是大家都不作声了,直了眼,平了脸,悄没声地朝人多处挤。到得故事完了,各自散去,暗夜小巷中,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那恐慌便到了极点。” 在国内经历过这段萨斯时光的国人都知道,在胡温免掉卫生部长和北京市长,由吴仪与王岐山接替后,官方开始每天公布各省市的疑似患者的数量、确诊患者的数量以及死亡的数量,大家反而坦然,没有慌乱了,倒是之前官方遮掩,民间疯传,人们各自带着口罩,眼里闪着彼此心照不宣的神情时最为紧张,因为你不知道你会在哪里、从哪个人身上传染到那个致命的病毒。也正因为此,懂得驾驭民众的政府就是要让你对它感到变幻莫测、无所不在、无所不能(“老大哥在看着你”),在内心里根植这种恐惧感,于是你就自我约束言行举止,限制自己的活动空间,做好一个恐惧政权下的良民了。

      衛老师长叹一声说,恐惧,恐惧。。。一个民族,苦不怕,难不怕,饿不怕,寒不怕,如果人人心中都有某种莫名的恐惧,才是最可怕的。便是今天,吃好了,穿暖了,那心中的恐惧却远远没有消失掉。穷有穷的恐惧,富有富的恐惧,贱民有贱民的恐惧,权贵有权贵的恐惧,写文章的有写文章的恐惧,连读文章的也有读文章的恐惧。不然,会有那么多人外跑?当年抗战的时候,多少在南洋在欧美过得锦衣玉食的,都越洋跨海地奔回国来,投笔从戎,教育救国,是因为心里没有恐惧,只有仇恨,只有豪情与崇高

      小说中其他人物的人生悲喜剧也源自于恐惧,比如梁晋生副市长的前妻,家里是空军的,一个很开朗很自信的姑娘,林彪事件后,父亲被关进去,她突然就像变了一个人,几个月不说话,一天,突然对丈夫梁晋生说,我们该分手了,现在分手,我们还可以保留许多愉快的回忆。。。另一个人物“青马”成员毛子,曾经是八十年代的思想界新锐,八九六四期间非常活跃与乐观,可是枪声一响,他竟然变成了华子良,像狼一样的干嚎。。。在过了那阵风波后竟然成为了马列主义的博导、解释当政者各种路线政策的理论专家。

      对于毛子似的恐惧,作者借男主角达摩的网文《恐惧的力量》对恐惧做了精到的分析:恐惧常常比灭杀更有力量。灭杀只能消灭异端的肉体。恐惧可以改换他的灵魂,让一个最不羁的反叛者成为驯良的奴隶,并以此作为其他同类的标本。尤其可怕的是,恐惧是长在自己内心的,别人无法帮你将它割除。

      恐惧、恐惧,正如男主角的网名达摩的另一个意思,达摩克利斯。那么悬挂在中国人民头上两千多年的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何时可以解除呢?

 

注释:

《如焉@sars.come》 作者:胡发云 香港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① 见该书25节147页

② 据某个纪录片的介绍,没有一个“胡风分子”的妻子离婚,他们都和胡风的夫人梅志一样,默默承担了一切,陪着丈夫走过最艰难的岁月。堪称中国版的十二月党妻子。但想必作者有亲身接触的生活原型?需胡发云先生指教了

③ 见该书44节第312页

④ 见该书36节2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