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海外生涯 (1)
文章来源: 大理杨二2004-10-26 06:13:51

周恩来的海外生涯
 编

 

注:这是近十年前在北京编的。送河北人民出版社通过后, 再送中央文献研究室审批。据在那里的一个师兄说, 经他的说项,审定结果是:经修改后可以出版。但终究没有下文。不了了之。后来我放在新语丝上。

也没什么好看的,但是是一个历史过程。 看当年的思想意识和现在的差别。



  
    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三个人的历史: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周恩来
,还有一个是蒋介石。
     ----理查德·尼克松

    在中国漫长革命的三巨头政治中,如果毛泽东是头脑,朱德是心脏,那末周恩来就是执行之手。
     ----海伦·福斯特·斯诺

    同周恩来相比,我简直像野蛮人。
     ----哈马舍尔德

    毛泽东真幸运,找到周恩来这样一位总理。我要是有一位像周恩来这样的总理,那就好了。
         ----苏加诺

    周恩来忠于自己的信仰,同他忠于自己的国家和信守人情之道,并无二致。这就是他有
别于本世纪其他中国领导人的地方。
         ----狄克·威尔逊

    周恩来是世界上最有才华的外交家,就是丘吉尔先生也算在内。
         ----狄恩·艾奇逊

    对于那些了解他的人来说,他将永远是伟大的中国革命中伟大的人物之一。
    拿周恩来和世界上许多伟人如拿破仑、罗斯福作比较,我只能说就人格而言,这些人都
不能望其项背。
    听到他逝世的噩耗时是我一生中最悲痛的时刻,甚至超过了我父亲去世时我难过的心情。
           ----韩素音

    简而言之,我生平所遇到的两三个给我影响最深刻的人中,周恩来是其中之一。
           ----基辛格

    周恩来是一位目光远大的人。他一直为保卫和坚持若干年后的中国革命而努力不懈。他
是用世纪来衡量时间的,而不是用一个人短短的一生来衡量。
       ----切斯特·朗宁

    凡是见过周恩来的人,没有谁会忘记他。他精神饱满,富有魅力,长相漂亮,这是一个
原因。他给人第一个印象是他的眼睛。浓密的黑眉毛下边有一双炯炯发光的眼睛,在凝神看
着你。你会感觉到他在全神贯注地看你,会记住你和你说过的话。这是一种使人立即感到亲
切的罕有的天赋。
        ----谢伟思

    周恩来去世了,中国失去了它影响最大、肯定是最富同情心的领导人之一。他象征了中
国革命的一切好的方面。他是一个为了救国而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一个热情洋溢的爱国者
;一个坚韧不拔的工作者和组织者;一个才华横溢的外交家和政治家。他决不是亲西方,然
而却是值得西方尊敬的一个人。
        ----大卫·劳森


                                      序
   
    周恩来,一个光辉的名字,恩被来者,泽及后人。
    周恩来无疑是许许多多人崇拜的偶像。在新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中,亦或在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的领袖中,乃至在世界范围的政治家中,没有谁能够像周恩来那样受到那么多人的普
遍欢迎和爱戴,甚至连他的敌人也不得不表示敬意。
    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这恐怕是个谜。是在于他对自己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
求?是在于他的温尔儒雅、彬彬有礼?是在于他的大智大勇、亦刚亦柔?是在于他忍辱负重
,俯首甘为孺子牛?
    周恩来的伟大,在于他从青少年时代起,便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把个人的前途同国家的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周恩来是这样,毛泽东、邓小平也是这样。
    本书主要介绍了周恩来在国外的生活:弱冠之年,东渡西旅,上下求索;三十而立,三
去莫斯科,鞠躬尽瘁于中国革命;五十而知天命,纵横捭阖于国际舞台,开创并奠定了新中
国外交局面。
    周恩来在国外的生活丰富多彩,本书首次系统而详实地介绍了他在国外的经历,包括求
学、革命、友谊、爱情、婚姻、外交等方面,倘对读者朋友有所裨益,特别是对青年朋友有
所启迪,亦不枉作者在窗外工地上搅拌机创造的重金属旋律下挥汗淋漓了。由于本人水平和
掌握的资料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请读者诸君斧正。
    本书参考了中央文献出版社的《周恩来传(1898—1949)》和韩素音的《周恩来与他的
世纪》, 金凤的《邓颖超传》以及伍修权、师哲、熊向晖、王炳南、刘晓、陈叔亮、姚力、
杨琪良、金畅如等老同志的回忆录,特此致谢。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总理之风,山高水长。
                                        作者
乙亥夏于新安斋


                                 目录


第一章 “东渡”
一、拒婚·东渡
二、“风雪残留犹未尽,一轮红日已东升”
三、4000留日学生中的“大人物”
四、“对新思潮尤所切望”
五、“真愈觉姣妍”

第二章 旅欧
一、“三月后,马赛海岸,巴黎郊外,我或者能把你看”
二、西渡
三、交换·反复·比较·抉择
四、《伍的誓词》
五、一致公认的重要人物
六、“伍君到德后,... 成绩很好”
七、主义的研究与宣传
八、国民党右派对他恨之入骨,竟拿出了手枪
九、半个多世纪的情谊
十、“我就选择了你们的七妈”
十一、法国政府数次邀请周恩来访法,终未如愿.

第三章 三去莫斯科
一、大连遇险
二、六大的第一忙人
三、“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者”
四、王明碰了一鼻子灰
五、二去莫斯科
六、几次受到中央的指责和批评
七、谦让
八、骨折
九、116页、5.5万字的备忘录
十、处处受欢迎的周先生

第四章 中苏风云
一、“一言为定,我在莫斯科等你”
二、“周恩来不是正在克里姆林宫谈吗?”
三、斯大林错怪了中国方面
四、斯大林屈尊
五、“我们要管”
六、“还是中国同志好……”
七、“一五”计划
八、彭德怀一饮而尽
九、紧急访问
十、“哪怕只去访问两个钟头也是好的”
十一、“恩来同志在莫斯科就不客气了,跟他们抬杠子
      了……”
十二、来不及吃鸡汤面
十三、“家庭内的矛盾”
十四、出席苏共二十二大
十五、最后一次访苏

第五章 樽俎折强日内瓦
一、向毛泽东作检查
二、“年轻的红色外交家”
三、“美国历史上一次丢脸的外交失败”
四、“你们早晚都会清楚,他是个不平凡的人”
五、怒斥罗伯逊
六、“不请示主席怎么能行?”
七、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八、红叶寄相思

第六章 万隆之会
一、本该避免的空难
二、真相大白·不了了之
三、一封匿名信
四、一语惊四座
五、“你赢得了每一场重要的战斗”
六、“人们都为他发疯了”

第七章 环球十万里
一、“对我来讲,周恩来是我的兄弟”
二、“我们皇太子最亲爱的朋友”
三、“从未见过如此智慧的政治家”
四、“我们这一时代的第一号‘胞波’”
五、得到了尼克松未得到、杜勒斯和艾森豪威尔得不到的“结
    盟兄弟的头巾”
六、行程十万八千里
七、在志愿军总部
八、非洲之行
附录  周恩来在国外时间表


                                   第一章 东渡


一、拒婚·东渡

    周恩来第一次出洋是去日本,时间是1917年9月下旬,时年19岁,风华正茂,血气方刚。
    这年6月,周恩来以优良的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他的毕业证书上写着:“中学部学生
周恩来, 年十九岁,浙江省绍(兴)县人,于中华民国六年六月业将功课肆习完毕,计得毕
业分数八十九分七二。”6月26日,南开学校举行了隆重的第十七届毕业典礼,陈独秀等贵
宾出席了典礼。 周恩来在毕业典礼上荣获“国文最佳奖”金质奖章,并代表毕业同学致答
词, 感谢母校和老师的培养,决心继续努力,为国献身。
    在南开四年,周恩来品学兼优, 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和钦佩。 南开学校《第十次毕
业同学录》中评价周恩来:“君家贫,处境最艰, 学费时不济,而独能于万苦千难之中,
多才多艺,造就斯绩,殆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欤。”
    当时南开学校的校长是著名教育家张伯苓。 张伯苓对周恩来的才华和人品十分赏识,
视之为得意门生。 他这样评价周恩来说:“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 凡朋
友事,无不尽力。”并在各方面帮助周恩来。周恩来对这位师长十分尊重,即使自己后来身
居“总理”之位。
    南开学校的董事长严修也从心底里喜爱这个才华横溢的青年,曾想招周恩来为女婿。周
恩来彬彬有礼地谢绝了。在一次散步中,周恩来告诉同学张鸿诰说:我是个穷学生,要是我
接受与有名望的严家联姻,我就得事事听从他们了,我的前途一定会受严家支配,因此辞却
了。严修对此不仅不生气,反而更加器重周恩来了。后来,当周恩来东渡求学时,严修在经
济上予以极大帮助。
    中学毕业了,19岁的周恩来向何处去?
    周恩来选择了东渡日本求学的道路。
    日本当时是中国仿效的榜样。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过去也曾蒙受列强的凌辱,明治维
新后却日益强盛,甲午战争中竟以弹丸小国打败了以前的宗主国,令炎黄子孙在刻骨铭心的
痛楚中不得不对其刮目相看。日本为什么能够富强?中国能不能走与日本一样的道路?为中
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想去看一看。而且,中日两国之间有一个由日本政府指定学校为中
国代培留学生的协定。协定规定:中国学生凡能考取指定的日本大专学校之一的,可以享受
官方待遇,直到学成返国为止。如能得到这一待遇,周恩来在日本求学的费用问题就解决了。
    1917年7月, 周恩来与同学李福景等赴北京筹划去日本留学。一些师友们纷纷慷慨解囊
,三三两两地凑几块银元。文学教师马千里思想开明,是张伯苓的妹夫,曾主持过邓颖超就
读的直隶第一女师的校务,他赠给周恩来五块银元。最终解决经费问题的,还是严修和张伯
苓。
    8月,周恩来又回奉天(沈阳)探望调到那里做事的伯父,并且回到母校同师友话别。
8月30日,周恩来为小学同学郭思宁临别题书“志在四方”、“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9月,周恩来从天津登轮东渡,取道东北、朝鲜赴日本。临行前,周恩来写下了那首脍
炙人口、 抒发其救国济世伟大抱负的著名诗篇。诗云: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二、“风雪残留犹未尽,一轮红日已东升”

    南开学校毕业生在日本留学的不少,有的周恩来认识,甚至是好友。南开学校董事长严
修的儿子严智开在东京美术学校学习,周恩来的同班同学王朴山也刚到东京,只比周恩来早
三天。还有童启颜、陈钢、张鸿诰、张瑞峰、高仁山、吴瀚涛、刘东美、杨伯安等。因为人
多,所以南开学校学生中就产生了同学会,总干事是童启颜。周恩来去后不久,被选为评议
员。
    由于东京有不少中国留学生,住宿就显得紧张。在早年支持过孙中山革命的中村正西的
热心帮助下,周恩来同一位陈姓学生住在神田区呗町金岛装修店二层的一个“贷间”里。所
谓贷间,即房主出租的多余房间,同时承办租客的伙食和一般生活照料。
    当年送洗衣服的孩子长岛英雄说:
   “爬上里面的楼梯,左右两边各有一间屋子,左边6榻榻咪的屋子就是周恩来租的, 墙
角边摆着一张椅子, 屋中央有火炉,周恩来总是坐在火炉前读书。
    拉开隔门,穿着黑色立领制服的周恩来一边同我打招呼,一边把自己的坐垫让给我,虽
然语言不通,但看得出他是一位很有礼貌的人。我们洗的大都是棉布衬衣和中国式的睡衣,
都是些很朴素、很普通的衣服。
    记得他的目光很敏锐,后来感觉就不明显了。但有一点令人难以忘怀,每次给周恩来送
衣服时,他总是从口袋里掏出两毛钱带着不好意思的表情交给我。两毛钱作为小孩的跑腿钱
在当时是不少了。我在回家路上从二毛钱中拿出一分买两个豆馅年糕吃着回家,有时也买点
心。周恩来总是一个人呆在屋里,我回去时说声‘谢谢!’,他还很不好意思。”
    由于经济困窘,周恩来几次搬家。1917年12月19日,他在给南开同学的信中说他“寓居
神田区日人旅馆中”;1918年给京都帝国大学填写的《入学愿书》则是“东京神田区猿乐町
门牌三号竹村家”。
    1917年10月,周恩来进入东亚高等预备学校补习大学考试的功课,主要是日文,也复习
其他课程。东亚高等预备学校位于神田区仲猿乐街七号,校长是松本龟次郎,全校共有中国
留学生三四百人。这个月,周恩来致函南开学校庆祝母校十三周年校庆,同时写信给同学薛
卓东,劝其“东渡”。
    周恩来准备报考的学校是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只要考取其中的一所
,就可以得到官费学习的待遇。周恩来明白,家中的景况不允许他逃避或退缩,必须要争取
考上才行。1918年1月,他在日记中说:“我现在惟有将家里这样的事情天天放在心上, 时
时刻刻去用功。 今年果真要考上官费,那时候心就安多了,一步一步的向上走,或者也有
个报恩的日子。如今我搬到这个贷间来,用度既省,地方又清静,正好是我埋头用功的日子
。”留学考试的最大难关就是日语,周恩来对自己的日语也不满意,他在日记中又说:“我
想我现在已经来了四个多月了,日文日语一点儿长进还没有,眼见着高师考试快到了,要再
不加紧用功,不要(说)没有丝毫取的望,就是下场的望恐怕也没了。”“我一个人,除了念
书,还有什么事做呢?用功呀,用功呀,时候再不给我留了。”
    1918年初,即到日本最初几个月,周恩来的心情是十分郁闷的。个人的前途,家庭的遭
遇,民族的命运,祖国的前途,时时刻刻在他的脑海里盘旋。作为长房长孙,他应该勇敢地
承担起责任,应该考上官费留学,应该为自己谋个光明的前途,走一条光宗耀祖新式“科举
”的老路;作为一个爱国青年,他又绝不甘心自己这样平平庸庸地度过一生。在这种矛盾、
苦闷的心境中,周恩来一面拼命学习,一面又不甘心被“八股文”束缚。他在日记中说:
    “无处不可以求学问, 又何必终日守着课本儿叫做求学呢?我自从来日本之后,觉得
事事都可以用求学的眼光看。日本人的一举一动,一切的行事,我们留学的人都应该注意。
我每天看报的时刻总要用一点多钟。虽说是光阴可贵,然而他们的国情,总是应该知道。”
    “大凡天下的人有真正本事的,必定是能涵养能虚心。看定一种事情应该去做的, 就
拼命去做,不计利害; 不应该做的,便躲着不出头,或是极力反对。...”
    1918年1月8日,周恩来接到家中来信,说在家久病的叔父贻奎去世了。听到这个噩耗,
悲痛和忧伤同时袭向周恩来。他在日记中说:“我身在海外,猛然接着这个恶消息,那时候
心中不知是痛是悲,好象是已没了知觉的一样。”“想起家中一个要紧的男子也没有,后事
如何了法?这几年来八伯(指贻奎)同八妈的苦处已算受尽了,债务天天逼着,钱是没有,
一家几口子饭是要吃的, 当是当净了,卖也卖绝了, 借是没处借,赊是没处赊,不要说脸
面是没了,就是不要脸向人家去要饭吃,恐怕也没有地方去要。八伯这个病,虽说老病,然
而病到现在何曾用一个钱去医治的呢?简直说是穷死了。”“连着这三天,夜里总没有睡着
,越想越难受。家里头不知是什么样子,四伯急得更不用说了,只恨我身在海外,不能够立
即回去帮着四伯、干爹(指周恩来的伯父贻赓和父亲劭纲)做一点事儿。如今处着这个地位
,是进不得也退不得。”
    可以说,这段时间是青年周恩来最为苦闷的日子。养家不能,救国无路,周恩来陷入了
彷徨之中,甚至想用佛教来暂时排除烦恼。
    然而,周恩来很快从彷徨中挣脱出来。他为自己定下了新的一年的生活准则:“第一,
想要想比现在还新的思想; 第二,做要做现在最新的事情; 第三, 学要学离现在最近的
学问。思想要自由,做事要实在,学问要真切。”
    这个时候,《新青年》杂志给了他以极大帮助。他在苦闷之中,通读了严智开借给他的
《新青年》第三卷,觉得眼前豁然开朗了。周恩来这才发觉自己从前在国内所想的较之《新
青年》所倡导的是太幼稚了,认为自己从前所想的、所行的、所学者全都是无用的东西。他
在日记中写道:“我自前天忽然的醒悟,将以前一切事体都看成了不足重的事,不足取的事
,心里头非常的快活。‘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我这时候的思想与这句话一点儿也不错。
我这时候的喜欢好象比平常人信宗教还高兴十倍。宗教家常说人要信宗教就是‘更生’‘重
生’。我觉得我这回大觉悟,将从前的全弃去了,另辟‘新思想’,求‘新学问’,做‘新
事情’,实在是同‘重生’‘更生’一样子了。法国女优倍那儿常说自己是小儿。我今天借
用他这句话。我看我自己现在实在是小儿了。哈哈!”
    “我现在心里非常快活。想起我从前所思、所学、所行,实在是一无可取。”
    从周恩来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已经完全从苦闷迷惘中挣脱出来,充满了兴奋、喜悦,
因为他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他为之探索多时的新境界。一当那张薄薄的遮盖他视线
的窗户纸捅破以后,周恩来立即全身心地融入了新世界。
    1918年2月15日,周恩来言由心生, 情不自禁地写下一句诗:“风雪残留犹未尽,一轮
红日已东升!”喜悦之情,可见一斑!
    不过,在东京高等师范的入学考试中,周恩来并没有被录取。考试是在3月4日至6日进
行的,共考八科:日语、数学、历史、地理、英语、化学、物理、博物,还进行了口试。虽
然没有考上,但此时周恩来思想上已经没有负担,因而精神仍然高涨,全身心地投入到下一
次考试的准备中。当然,周恩来心里是很着急,因而,他订了一个细致的学习计划:每天读
书十三个半小时,休息和其他事三小时半,睡眠七小时。
    为了能在七月里考上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周恩来开始了冲刺。

三、4000留日学生中的“大人物”

    正当周恩来埋首书屋的时候,一场突发的爱国运动改变了他的生活。若是没有这场运动
,中国或许多了一个学者,多了一个教授,而少了一个忠贞不贰的革命家,少了一个举世敬
仰的伟人。
    1918年4月,流传着消息说:日本政府准备同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签订《中日共同防敌军
事协定》。北洋政府丧权辱国的行径,引起了留日学生极大的愤慨,他们采取了积极的抗议
活动。
    以救国为己任的周恩来自然不会逃避这场斗争,他毅然抛下书本,积极地投入到这场运
动中去,而且以他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成为这场运动中的“大人物”。
    5月6日,中国十多个省在日本各校学习的留学生代表共46人,在神田区云川小路的中国
饭店维新号楼上召开秘密会议。周恩来为会议起草了抗议书,抗议日本政府对中国的侵略和
北洋军阀的卖国罪行。这时,日本警官和侦探数十人突然持刀冲入,拳打脚踢,逮捕了“为
首”的学生代表。
    关于此次事件,日本东京《日日新闻》1918年5月7日报道说:
    “在京支那人留学生连日来时有不轨举动,... 昨天下午一时许, 约700名学生在神田
区北神保町10号民国中央青年 会馆集会,密闭室门,严禁警察和其他日本人出入,似在讨
论何事。.... 更有40名干部集合于同区今川小路1-4维新号支那料理店楼上,饮酒并激烈
论争不休,致使神田署数十名警官赶到现场,... ”
    东京《日日新闻》记者、曾采访过周恩来的神近市子说:那时中国留日学生约4000人,
在他们中间,周恩来已经是一个“大人物”了。周恩来被认定为那次集会的领导者之一。
    哪里有镇压,哪里就有反抗。周恩来和其他留日学生代表对于日本政府的暴行极其气愤
,他们集合留日学生,一起到中国驻日公使馆游行示威,声讨驻日公使章宗祥的卖国罪行,
又一次遭到了镇压。
    爱国是无罪的,爱国者是无可畏惧的,周恩来等人又在神田的中华青年会馆召开了抗议
大会。与此同时,许多留日学生罢学归国, 先后达400人之多,留日学生十去其一,中国共
产党创始人李达、李汉俊就是在此次运动高潮时回国的。
    初夏时节的周恩来,再也静不下心来白首穷经。在五月的日记中,几乎全是记载留日学
生爱国运动的情况。周恩来经常在神田中华青年会馆的地下室里,撰写传单,翻译文件,印
发宣传品;他在各种集会上发表讲演,参加游行示威。周恩来还秘密与大杉荣书店取得联系
,商议出版革命书刊事宜,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
    5月19日, 周恩来又参加了留日学生中的爱国团体—新中学会。
    新中学会以在日本的天津南开学校和天津法政学校毕业生为主体,中心人物是童启颜和
高仁山等,和周恩来都很熟悉。新中学会以联络感情、砥砺品行、阐明学术、运用科学方法
来刷新中国为宗旨。他们吸收会员十分慎重,着重看个人的品行是否纯正、与其他会员是否
相知有素、感情笃厚。入会那天,周恩来发表了一篇讲演:
    “我们中国所以如此的衰弱的缘故,全是因为不能图新,又不能保旧,又不能改良。泰
西的文明所以能发达的原由是因为民族的变换、 地势的迁移,互相竞争, 才能够一天比一
天新。中国的民族是一系的,地位是永据的,所以无进步而趋于保守。 文化不进则退,所
以旧的也不能保了。 再说我们二千(年)的历史,思想学术全都是一孔之见。泰东西的文化
比较我们的文化可以说新的太多。他们要是主宰中国,决不能象元、清两朝被中国的民性软
化了。我们来到外洋求真学问,就应该造成一种泰东西的民族样子去主宰我们自己的民族,
岂不叫比着外人强万倍不止了么? 所以我刚入这会, 见着这个‘新’字,心里头非常着痛
快, 望诸同学人人心中存着这‘新’字,中国才有望呢!”
    最后,周恩来把“哲学的思想,科学的能力”这句话作赠言送给其他会员。
    新中学会之所以注重会员个人的品行以及相互间的感情,是因为他注重会员的集体生活
。新中学会在东京牛迂区鹤卷町112番租了一处房子作为活动地址, 叫“新中寄庐”,有十
七八间房子。周恩来也搬进了“新中寄庐”,和十几名同学住在一起,烧饭、洗碗、买菜、
打扫等都由会员轮流担任。各人所有的现款一律交公存储,按需支用。经济情况较好的会员
还一次或几次缴付互助金,帮助困难的会员解决学膳等的费用。新中学会每周聚会一次,讨
论国际形势,交流个人心得,不许迟到,不许早退。无故迟到者只能自觉地站在旁边,经允
许后方能入席。这一年,张伯苓在访美归途中路过东京时,曾到“新中寄庐”参观并进午餐
。午餐是由周恩来与马洗凡、李峰等做的,张伯苓很满意,并对这种集体生活盛赞不已,认
为是新中国、新社会的开始。
    7月2日、3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举行了。周恩来因为积极投入这场爱国运动
,自然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投入复习功课中,因而,由于日文、日语的成绩不够,没有被录
取。周恩来在日记中说:“昨前两日试验失败,心中难堪异常。”
    7月28日,周恩来从东京动身,回国探亲。先浮海至朝鲜,在釜山搭火车回国。在国内
呆了一个多月,9月4日,周恩来再次回到东京。

四、“对新思潮尤所切望”

    1917年10月周恩来初到日本的时候,正值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前夜。周恩来后来回忆道
:“我来日本不久,正好十月革命爆发了。”“关于十月革命的介绍,我在日本报纸上看到
一些。那时叫‘过激党’,把红军叫‘赤军’。”不过,当时的周恩来对于俄国十月社会主
义革命并不太在意。一直到1918年春夏之交,周恩来对于马克思主义才予以特别的关注。
这年4月3日, 周恩来写信给留美同学冯柳猗,信中说他现在“对新思潮尤所切望”,“甚
盼时有以示我。”这充分反映了当时周恩来的思想状况。
    周恩来之所以选择日本作为自己留学的地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和许多中国的
有识之士一样,把日本看作是中国学习的榜样。然而,到了日本之后,周恩来感到很失望。
确实,日本强盛了。可强盛的日本既有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也有流离失所、食不果腹。下
层劳动人民依然过着贫困的生活。正在这时,日本一场席卷全国的米骚动强烈地震撼了周恩
来,动摇了他效仿日本的信念。
    在周恩来归国前后,日本国内发生了空前的米骚动。起因是日本出兵西伯利亚后在国内
大量收购军米,导致米价扶摇直上。 7月下旬,富士县突发抢米风潮,随即迅速扩及全国,
并在农村和煤矿工人中发生暴动。在五十七天内,日本有三十三个县发生暴动,卷入人口占
全国总人数的四分之一。这场骚动尖锐地暴露了日本社会的阶级矛盾。
    周恩来是抱着救国的志向去日本的。他在日记中写道:“现在的人总要有个志向,平常
的人不过吃饱了,穿足了,便以为了事。有大志向的人,便想去救国,尽力社会。”而日本
国内的现实告诉周恩来,日本的“军国主义必然是扩张主义,一定要被推翻的。”“军国主
义的第一个条件是‘有强权无公理’的。”“军国主义在二十世纪上我看是绝对不能存留了
。我从前所想的‘军国’、‘贤人政治’这两种主义可以救中国的,现在想想实在是大错了。”
    1918年4月23日的晚上, 周恩来到东京堂去买书,顺便看了看新出的杂志。在《露西亚
研究》这本刊物中他偶然看到了论述俄国党派的文章,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恩来在日
记中说:
    “政府越压制的厉害,国民想改革的心越发坚固。百折不磨的精神,一直等到去年的春
天居然把俄罗斯皇帝的位子推翻了。”
    “一个叫社会民主党。 这党中分做两派, 一派是‘过激派’, 他的主义是主张完全
的民主, 破除资产阶级的制度,实行用武力去解决一切党纲。他的行为大半与社会革命党
很接近,党魁就是现执政的赖宁(即列宁)。还有一派是温和派,他的主义是民主如办不到
,仍主张君主立宪,资产阶级的破除须与有资产的人接近。”
    “俄国现在的各党派除了保皇党少数人外,大宗旨全不出于‘自由’ ‘民本’两主义
。 按现在情形说,君主立宪的希望恐怕已没有再生的机会。过激派的宗旨最合劳农两派人
的心理,所以势力一天比一天大。资产阶级制度,宗教的约束,全都打破了。世界实行社会
主义的国家,恐怕要拿俄罗斯作头一个试验场了。”
    正当周恩来“对新思潮尤所切望”之际,反对中日军事协定的运动爆发了,火热的行动
便代替了冷静的思考。 等到9月初回国之后,周恩来对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进一步
了解。
    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约翰·里德写的反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著作《震动环球的十日》
,俄国那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了他深刻的印象。周恩来开始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俄式道路是否
适合于中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了解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为此,
周恩来又孜孜不倦地阅读了在日本宣传社会主义的著名经济学家、京都帝国大学教授河上肇
先生的《贫乏物语》和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社会主义神髓》和片冈潜的《我的
社会主义》是日本早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两部著作,虽然其中掺杂着人道主义和改良
主义的观点,但毕竟使周恩来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要知道,在当时,马克思、
恩格斯两位无产阶级导师还没有一本著作完整地被译成中文,而列宁的文章连一篇也没有译
成中文。相对于不懂外文的中国人,相对于国内的知识分子,周恩来能够在思想界十分活跃
的日本直接阅读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英文、日文书籍,真是十分幸运的。
    1919年1月29日, 日本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传播者河上肇创办的半月刊《社会问
题研究》出版了。周恩来立刻被它吸引住了,成为《社会问题研究》的热心读者,并进一步
研究马克思主义。

五、“真愈觉姣妍”

    在东京的最后一段时间,周恩来寄住在神田区三崎町南开同学王朴山家的楼上。他曾为
王朴山题词:“浮舟沧海,立马昆仑。”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他又曾录梁启超的《自励
》诗赠王朴山。诗云:
    献身甘作千矢的,著述求为万世师。
    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新知。
    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
    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廖廓立多时。
    由于考官费留学未能如愿,加上此时国内传来消息,母校南开学校准备创办大学部。周
恩来便决定回国学习。
    回国前夕,1919年3月底, 张鸿诰、王嘉良、穆慕天等三人为周恩来饯行。张鸿诰既是
周恩来的南开同学,两人又是好友。他与周恩来一样,都是为了考官费留学而东渡日本。张
鸿诰考上了东京高等师范物理科,却不满意,希望自己能考上第一高等学校,以便将来可以
上大学工科。但报考一高,必须先从高师退学,而能否考上一高又没有把握。患得患失间,
张鸿诰征求周恩来的意见。周恩来明确地说,不能只顾一时的得失而动摇了多年的志愿,应
该考虑国家的需要和个人的才能来决定取舍。经周恩来一说,张鸿诰豁然开朗了,下决心退
了高师的学籍,后来果然实现了自己的志向。
    张鸿诰在南开时和周恩来曾住在一个宿舍,对周恩来的才识品行十分叹服。在饯行宴会
上,他特意准备了宣纸和笔墨,请周恩来题诗留念。周恩来欣然允诺,提笔写下“大江歌罢
掉头东”这首诗。并在诗后落款云:“右诗乃吾十九岁东渡时所作。”“返国图他兴,整装
待发,行别诸友,轮扇兄以旧游邀来共酌,并伴以子鱼、慕天。醉罢书此,留为再别纪念。
... 以自督尔。”
    1919年4月初,周恩来离开东京到了京都。 周恩来在京都停留了一段时间,住在正在第
三高等学校就读的南开同学吴瀚涛那里。
    在京都,周恩来游览了岚山、园山公园等风景名胜,并写下了《雨中岚山----日本京都
》、《雨后岚山》、《游日本京都园山公园》、《四次游园山公园》等诗篇。这是周恩来第
一次写白话诗。
    在这些诗篇中,周恩来表达了自己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喜悦心情。虽然他这个时候
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甚至自己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愈求愈模糊”,但毕竟“模糊中偶然
见着一点光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正仿佛“一线阳光穿云出”,“真愈觉姣妍”。弱
冠之年的周恩来,是何等的兴奋与喜悦啊!
    他在《雨中岚山—--日本京都》这首诗中写道:
    雨中二次游岚山,
    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
    到尽处突见一山高,
    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
    潇潇雨,雾朦浓;
    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
    真愈觉姣妍。
    在《雨后岚山》这首诗中,周恩来写道:
    山中雨过云愈暗,
    渐近黄昏;
    万绿中拥出一丛樱,
    淡红娇嫩,惹得人心醉。
    自然美,不假人工;
    不受人拘束。
    想起那些宗教,礼法,旧文艺...
      粉饰的东西,
    还在那讲什么信仰,情感,美观...
      的制人学说。
    登高远望,
    青山渺渺,
    被遮掩的白云如带;
    十数电光,射出那渺茫黑暗的城市。
    此刻岛民心理,仿佛从情景中呼出;
    元老,军阀,党阀,资本家....
      从此以后“将何所恃”?

    1919年4月, 周恩来由神户乘船离开日本到大连,返回了祖国。
    周恩来在日本虽然只呆了一年多时间,但这一年多却是他一生中的重要时期。正是在日
本,周恩来第一次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并逐步开始树立了他的信仰,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这对他的一生有着重大影响。
    在日本期间,周恩来和日本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凡是和他接触过的日本友人,无不为
他的刻苦好学和对日本人民的友好情谊而感动。
    1972年9月29日, 日本代表团的一位成员带给周恩来一张名片和一位88岁老人的问候。
    老人名叫元木省吾,这位代表则是他的孙子。
    1918年7月29日, 在东京函馆商业学校任教的元木省吾,因事从东京下关乘快车去香川
县。上车后,元木省吾与一位英俊的中国青年相遇。两人进行了一次友好的谈话。元木在当
天的日记中写道:
    “我和坐在对面的那个留学生周恩来叙谈了日本文学和支那文学的情况,他是来日本留
学的青年,他日语讲得很好,也有不懂的地方。他问我能用英文谈吗?我想这也是测度自己
英语讲到什么程度的好机会,就同意了。使我吃惊的是,自己连一些日常用的单词都忘了,
成了不会语法的英语。后来我们终于在纸上用写汉字的方法,进行了交谈。他很能讲,虽然
是浙江人。我们交谈的面很广,有几段是谈天津学习的事情,中国有名的作品,中国的字典
,以及日中友好等等。尤其是我称赞了中国之后,他显得非常自豪。最后他给我留下了姓名
,并希望经常给他写信,我也把自己的姓名留给了他。”
    这位青年就是周恩来。元木省吾和他交谈之后,互换了名片,然后道别。周恩来的名片
上面有石印楷书“周恩来”三个字,名片下角有“翔宇”两个字。名片上还有钢笔写的“东
京神田区高等预备学校”的通讯地址。元木省吾把这张名片珍藏了五十多年。
    曾经和周恩来接触过的日本友人回忆说,周恩来上学时,“身穿雪花呢学生制服,平时
则在碎的道花纹衣服上扎一条布腰带,穿一双木屐”;“虽然穿着破旧的衣服,但系着腰带
、带着俄式帽子,是一位英俊潇洒的青年”;“他是一位天才的演说家”。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关注着中日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友好往来。他在接见日本客人
时,多次流露出对滞留日本时期生活的深情怀念。他谈到神户港,谈到琵琶湖,谈到岚山,
谈到美丽的樱花,甚至谈到了日本的豆腐。周恩来曾说:“我在日本留学的时候,能做一手
很好的豆腐菜。那时候,经常吃自己做的菜。”
    1973年4月8日,日本驻华大使小川严四郎转达了田中首相邀请周恩来访日的意愿,这引
起了周恩来的无限感慨。他说:“我自己是很想再去的,现在的问题,是能不能腾出时间。
我上次离开日本时,樱花已经谢了。”
    1975年,周恩来在医院里会见了日本朋友池田大作、保利茂。他又深情地回忆起56年前
在岚山观赏樱花的情景。日本友人希望他能在樱花时节重返日本。周恩来回答说:“愿望是
有的,但是力不从心,恐怕很困难了。”
    池田大作是日本创价学会的名誉会长,他在创价大学校园内栽了一种樱花,取名为“周
樱”。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病逝,最终没有能够实现访日赏花的愿望。
    1979年,正当樱花盛开的季节,邓颖超率全国人大代表团访日。
    邓颖超在京都岚山为周总理诗碑剪彩时,深情地说:“绚丽的樱花,在自然法则的作用
下,万树千花同时开放,又豪迈地无所留恋地谢去,对青年时代的周恩来追求人生真理曾给
予很大的启示。诗碑为日本古都名胜锦上添花,也把周恩来和中日两国人民永远紧紧地连在
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