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怎样跟孩子谈死亡
文章来源: 胡涣2013-11-15 19:51:08


每个孩子对死亡这话题的敏感度都不一样。不记得是在哪本书上读到一句话,说teenager车祸率最高,因为孩子都有种永生的幻觉。他们下意识里不认为死亡跟他们有什么关系,所以就撒开了“玩命”了。但是也有些孩子被这东西严重困扰。这其中就包括小时候的我。于此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回忆。

我想生死这样的话题对孩子是太大了,他们没法自己参透,所以他们的理解应该主要是来自他们父母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我小时候,母亲是个悲观主义者,没有幽默感,还在与父亲争吵后好几次威胁要寻短见。我现在知道母亲那只是说说而已,但当时哪里懂得。所以我被死亡问题困扰也是很正常了。我自己的孩子们长大时家里的气氛远没有我小时候那样沉重,可能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对这话题没那么较真。有时候说起来,我便说生与死都是正常的自然过程。他们也似乎满足于我这个回答。

不过若有机会我还是想再跟他们罗嗦几句。我会说:人在小时候眼里只有自己,什么都是我的,什么都要抢过来。这就是为什么teenager不能要孩子,因为他们只懂得捞取,不懂得付出。成年后,就开始知道也该照顾一点别人了。年纪再大时,越懂得舍去自己的人、付出越多的人越快乐,面目狰狞的老人大概没有例外都是只知道为自己着想的人。所以人的自然规律是先以捞取为乐,再以放弃和付出为乐,直到最后放弃自己的身体。就像是人年幼时只喜欢甜食,长大了就开始喜欢苦味的东西 黑巧克力、不加糖的咖啡、浓浓的茶。

今年是肯尼迪遇刺五十周年,电视里有不少纪念节目。前几天看到一个,说肯尼迪的最大政绩之一是在好几次危机时坚拒鹰派发射核武器的主张,避免了美国被核毁灭。他后来不断向苏联喊话,建议双方都削减核试验,终于得到赫鲁晓夫的响应。有记者问这样是否会削弱美国的核进攻能力,肯尼迪答:我们现在的能力足以在一小时内杀掉三亿人,这够用了。至于为什么肯尼迪顶住压力没有按下核按钮,解说员认为这与他经历的死亡有关:他的哥哥Joseph在二战时驾驶的轰炸机在英吉利海峡上空爆炸,尸骨无存。跟他最亲近的姐姐Kathleen飞机失事遇难。他自己百病缠身,一次在伦敦被医生宣布只有一年可活。经历死让他知道珍惜生。

所以死亡是个好话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这个命题的等价命题是它的逆否命题:知道了死,就知道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