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性能最强2颗16米红外高光谱光学卫星
文章来源: (a)2016-01-30 04:31:17

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2颗16米红外高光谱光学卫星可行性报告顺利通过专家论证

2016-01-29

  1月29日上午,民政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在京组织召开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2颗16米红外高光谱光学卫星工程项目可行性论证会。会议由民政部救灾司司长庞陈敏主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院士王礼恒担任论证专家组组长,来自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等工程各大系统相关单位以及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地震局等用户部门代表和专家参加了会议。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王桥、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副主任范一大出席会议。

  会议听取了16米红外高光谱光学卫星工程项目和卫星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审阅了相关材料。经过质询和讨论,与会专家认为方案科学合理,技术指标和技术路线合理可行,产品成熟度高,符合规划安排和工程立项要求。该项目拟接替已超期服役4年且面临“断档”的环境与灾害监测与预报小卫星星座A、B星,将有力提升防灾减灾、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地震等多用户自主卫星数据资源支撑和业务化应用服务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16米光学卫星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工作顺利启动

         2015年10月23日,环保部监测司、民政部救灾司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的2颗16米光学卫星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工作启动会。环保部监测司胡克梅副司长和卫星中心有关人员、民政部救灾司庞陈敏司长和国家减灾中心有关人员,以及国土资源部、水利部、总装备部、国家林业局、中国地震局、中国农科院、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资源卫星中心等单位的代表共4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听取了2颗16米光学卫星项目背景介绍、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工作方案汇报以及卫星研制方案汇报,随后进行了讨论,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此次会议,标志着2颗16米光学卫星项目立项工作全面启动。

16米光学卫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论证会顺利完成  

      2015年5月19日,16米光学卫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论证会在北京举行。环境保护部监测司胡克梅副司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卫星中心王桥主任及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东方红航天卫星公司胡汉平副总经理、白照广总师和有关技术人员参加了会议。由潘德炉院士、任振海院士等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由卫星中心牵头组织编制的16米光学卫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论证,认为发展16米光学卫星迫在眉睫,对保障我国环境遥感业务化监测与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卫星中心组织召开16米光学卫星工程大总体协调会议

2015年4月27日,卫星中心会同环境保护部监测司在北京组织召开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中两颗16米光学卫星工程大总体协调工作会议,商讨两颗16米光学卫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事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东方红卫星公司、中国资源卫星中心、总装备部测通所等有关单位的代表参加会议。这两颗卫星将作为环境一号A/B卫星的后续业务星发展,以保障我国环境遥感监测与业务化应用有稳定可靠的卫星遥感数据源。经讨论,会议初步明确了卫星工程近期任务分工,各系统代表均表示将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此次工程大总体协调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两颗16米光学卫星工程立项工作全面启动。

 

卫星中心与东方红卫星公司等单位专家对接16米光学星工作

2015年4月1日,卫星中心组织航天科技集团东方红卫星公司、中国资源卫星中心、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等单位专家召开技术交流会,商讨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中两颗16米光学星技术论证事宜。卫星中心综合部、水遥感部、大气遥感部、生态遥感部等部门技术人员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围绕两颗16米光学星的环保需求、有效载荷配置、卫星轨道设计等技术细节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为下一步两颗16米光学星立项论证工作奠定了基础。

 

美国《大众科学》杂志2016年1月26日报道称,中国准备发射世界上“最强大的高光谱成像卫星”,而且这种所谓的商业遥感卫星系统甚至具有监视导弹发射井和导弹本身的能力。

美国《大众科学》杂志2016年1月26日报道,中国将发射强大的民用高光谱成像卫星,而且中国商业遥感卫星系统(CCRSS)具有监视导弹发射井和导弹本身的能力

根据这篇报道的介绍,相机和红外线传感器等光电设备通常仅能探测到电磁频谱中的某一波段。例如,普通相机只能够探测到可见光波段,而红外线相机能同时观测到数百种电磁波段,并在不同电磁波长内打造出一种多层次的形象“立方体”。因此,使用这种技术能发现隐身战机或地下掩体。

报道称,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中国就开始大力研发高频谱成像技术并将其投入民用领域。目前,中国已将该技术应用于各种太空平台,包括“嫦娥”探月任务、“天宫”和HJ-1高光谱小卫星的对地观测任务等。此外,中国还正利用安装在各种飞行器上的高频谱成像设备开展许多工作,如环境监测、石油勘探、减灾防灾和农作物估产等。这篇文章称,随着计算机处理能力与日俱增和高光谱传感器体积越来越小,中国很可能将扩大这种技术的军用和民用范围。

在中国政府2016年1月8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来自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的相里斌教授,因“不明项目”获得中国领导人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证书,而相教授正是一位“高光谱成像专家”。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主任相里斌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习近平身后左侧)

据了解,高光谱成像技术具有一系列军事用途。这种技术将成为探测浅水区潜艇和水雷的“宝贵工具”。对于陆地上的目标,由于能区分“木质诱饵”和真实导弹发射装置的频谱特性,该技术能够识别伪装设施。在空中,高频谱传感器还能被动探测采取了屏蔽热源措施的隐身战机。另外,高光谱成像技术能用于探测核武器和化学武器,并定位隐藏此类武器的地下隧道和掩体。

高光谱卫星曾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中间为“布鞋院士”李小文

据了解,中国航天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已经在高频谱成像技术方面展开了相关研究,有消息人士表示,中国计划在2016年末,发射一颗商业遥感卫星,而高频谱成像能力是这颗卫星最重要的技术之一,这将大大强化中国卫星对地探测能力,得益于中国科研实力的整体进步,中国已经彻底掌握了高频谱成像这一世界顶级技术。

对于卫星的高频谱成像技术应用,中国其实早已投入使用,包括已经发射多次的嫦娥探月卫星、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以及HJ1高光谱小卫星等,这些卫星和飞行器利用高频谱成像技术展开对地观测任务,并在民用领域展示了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对中国最强高光谱成像卫星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美国《大众科学》杂志的报道可以看出,中国即将发射的这颗最强高光谱成像卫星,其光谱分辨率小于5米,地面分辨率在15米左右,主要波段数为328个,而美国在2010年发射的战术卫星3也只能接收300个波段的信号,由于中国最新成像卫星装备有超强的高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因此中国对美国有技术上优势。

当前,具备研制和发射高光谱成像卫星的国家只有中、美、俄等少数几个国家,主要原因是这种卫星对精密仪器、材料等技术的要求都极为严格。因此,高光谱成像卫星的研制成功是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