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风之后序(下)
文章来源: 硅谷青梅2008-09-03 17:23:00
版权所有 , 谢绝转载 , 违者必究

以上都是我写这个故事的背景。第一次提笔写小说,还是有不少想表现的东西没有准确地表达出来。而我在从三月份到六月份,几个月的时间里,在上下班的路上构思情节(因为想得太入神,好几次差点撞车,呵呵),然后很多个晚上熬夜,敲出来,写到凌晨两三点。我白天在上班的时候工作需要就得不停的敲键盘,晚上继续敲下去,手指都敲弯了。写的时候,有时太投入,为男女主伤心难过,像写昊然出事那一段,写漪霜和李毅最后那晚告别那段,写漪霜回去看昊然的墓那段,写得泪流满面。这样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之外,牺牲睡眠时间写一部十万多字的小说出来,还要为小说中的人物揪心,其中的辛苦自不必说。写完之后,整个人像蜕了层皮。

 

有不少人问我,为什么,你的motivation是什么?

 

答案的大部分已经在前面了。一是从小以来对写作的喜欢,二是认为人间还是有一些很简单美好的感情,是值得人去珍惜和维护的,并感动于同胞们在异国的土地上,在不同的文化背景里,挣扎,奋进拼搏,谋生亦谋爱的勇气想把这些观点通过小说分享出来。

 

还有一点,外公和父亲都曾试图写部完整的小说出来,各种原因,始终未果,而我是他们这些全都学了理工科的后辈里,唯一一个继承了他们的一点文学细胞的人,能帮他们圆一圆此生他们未曾实现也已无法实现的那一点点梦想。

 

在贴出这部小说后,有一些读者很好奇漪霜是不是就是我自己,抛开太白山那场意外不说,她的其他部分的故事,是不是我的自传。

 

当然不是。

 

大家都说,头一次写小说的人,一般都是最本色的写作。也许。

 

漪霜说话,做事,还有思维的方式,她喜欢的风景,诗,歌,无疑都有我自己的影子,尤其是在故事的前大半部分里。她所处的时代,她对大学生活的一些青春记忆,她在硅谷的一些生活细节,甚至她的一些对话(比如和张敏的一些对话,和杰克关于中美文化的对话),她有几次出场穿的衣服,都是我自己的,但是,她绝不是我,她的故事,也绝对不是我的故事。我只是把我见到的和听到的很多真实的事情揉和起来,再加上一些imagination, 构思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把我的人生观和爱情观表现出来而已。

 

在小说中,要制造矛盾,要跌宕起伏,而现实生活中,我只希望是白开水加点蜂蜜,平平淡淡中有一点点甜味就好,在小说里,就像是开17号或者1号,走过一个弯另一弯又见,风光无限。而现实生活里,我情愿是永远在开South I-5, 一马平川地直开到海角天边。

 

有读者留言,漪霜这么完美,现实生活中有吗?我第一次写小说,是有点把漪霜平面化。不过,其实如果把她后面公司IPO后成了百万富女拿掉(其实这IPO发一把的故事,在硅谷里也是多了去了),在硅谷里的不少中国MM,还有我当年的女同学们,都和她一样,聪明能干,刻苦耐劳,在职场上独当一面,而生活中,这些中国MM们,拿着高薪,却一点不物质,且都有一付慈悲心肠。光看看四川地震时这里的很平凡的中国MM们每个人在第一时刻的慷慨解囊,并且四处在公司里组织捐款,给发动募捐的硅谷清华联网做义工,就可见一斑。至于她的美丽,我的大学时代,女同学里很有几个美艳如花的,有一个还被选进市业余时装表演队。一提笔写漪霜的容貌时,立刻想到的就是她们。

 

也有读者看了这个爱情故事,很好奇我现在身边的他是什么样的。满足一下大家的好奇心。我现在的他,是我大学时代的他,也是我唯一的他。

 

我们俩的爱情故事再简单不过。我从大学校园里与我家掌门(因为凡事他作主,所以荣获掌门之称)相恋,二十二岁的时候嫁给他,从两个一贫如洗的学生,一路携手互相扶持走到现在,欢乐忧患与共,荣辱与共。

 

也正是这份风雨同舟,简单平凡的爱情和亲情,还有我们周围的一些朋友们类似的从十几岁延续到现在,血肉相连的爱情和亲情,让我斗胆相信人间还是很有一些简单美好的感情,值得人去维护和珍惜的。而也正是掌门,和我所有的亲人,对我的包容和支持,让我能应付了繁忙的职场和生活场之外,还能写出一部十万多字的小说来。

 

谢谢大家一路的支持,一路的关心男女主的命运,谢谢大家对我的信任,给我写的那些Email,和QQH,给我分享你们的照片,你们的感想和评论,和你们自己的人生经历。这里摘录一个很特别的读者的感想(在征得了同意之后)。

 

"I'm impressed and touched by the love story you wrote. I really enjoy your fine literature touches. In many ways, it's truly a reflection of the real experience of our generation: seeking the intellectual satisfaction and entrepreneur adventures here, while experiencing the mental challenges and culture shocks here."

 

" Really we share so much in common. Growing up by the enrichment of Tang's and Song's poetry and classical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s, yet we went to the to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s. When we went college, we think the science is the best to pursue, and believe we can do anything we want no matter where. Studying and being the top one is the only thing, even now at work. We're pursuing the pure intellectual things, and aren't materialistic. That's I understand that why many years here, we care less to the car or clothes brand names, only if it has a quantum tech."

 

这位读者还有很多其他的评论,篇幅所限,不一一摘录了。真心谢谢这位读者,你的共鸣让我感动。

 

谢谢大家在我万维和文学城博客里和海外原创论坛里的留言。尤其是文学城博客里的热心读者们,在不少章节里的热心的讨论。有不少人都说一天刷我博客的屏好几次,看看有没有新的posting(点击率就是这样上去的?呵呵:)),也不止一个人说因为牵挂男女主的命运,晚上睡不好觉。感谢你们的热情。尤其是youyou77姐姐对每个情节的精确解读,我相信我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本来我从三月份开始,一边写一边在万维上贴,起初是写一节立刻就贴上去,后来发现其实回过头再看看,有些细节可以写得更好,所以后来就写得比贴得快,这样可以有些空间修改细节。到六月份,全写完时,在万维上大概是贴到了363 7节,有天心血来潮,开始在文学城一天一篇的贴(所以文学城的读者幸运的多:)),想等文学城上的章节追上万维后,再俩边一起贴。到后来,真追上了之后,因为工作太忙没空打理两个院子,而我更喜欢文学城的留言功能,互动比万维方便很多,索性把在万维的博客暂时关闭(对不起万维的读者了)。

 

一些万维的朋友追到文学城来看和鼓励,象无根草,昭君和桑妮,这几个万维里的才女,一个是大学里的教授,两个是高科技公司的中层管理,都是大忙人,这一路,从春天追到秋天,从万维追到文学城,始终在跟读这部小说,谢谢你们。

 

不管科技如何高速发展,生命里始终是充满挣扎,苦难和失败,也充满希望,幸福和成功。无论什么样的人生,有了爱,再冰冷再挣扎的时候,也有一丝丝温暖。有了爱,就有奇迹,亘古不变。单看汶川地震里的各种故事就知道了。

 

祝福所有还在谋爱的人,找到自己的真爱,只要相信,只要坚持。

 

祝福所有已经有爱的人,好好珍惜。

 

谨把这部我们祖孙三代里第一部完成的小说,献给我的外公和父亲。

若他们有知,也会欣慰的吧。

写到这,不觉间就有泪盈眶,无端打湿九月的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