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娃学这学那,毁娃天才路!
文章来源: 家有淘气2015-09-14 20:01:17

前些时候,智慧宝在子女坛推荐《Developing Talent In Young People》。正好图书馆有,借了来,好几个星期下来,只读完关于钢琴家成长的两章。家有琴童,接触的琴童多,自然对琴童成长为专业钢琴家的过程比较感兴趣,也颇有共鸣和感慨。

先是21位美国本土成长起来的青年钢琴家的数据归纳,然后是一位“典型”钢琴天才的成长史。有点有面,至少在音乐演奏方面,天才成长的阶段和每阶段的必要因素说的很清楚了。

早期,家庭有或没有音乐背景,父母认为学习音乐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送娃去学钢琴。琴娃上手很快,显示出有别一般的天赋和兴趣,得到关注和赞扬。

中期,琴娃开始师从专业名师(音乐学院教授级别),父母投入更多。琴娃继续出色,成为该名师的得意弟子。

后期,经老师推荐,通过大师的考核,琴娃成为某大师的入室弟子,更在国际性大赛中脱颖而出。

对照一下咱家,淘气还算争气,不管开始的小组课还是后来的私教,在同龄组都算数一数二,更是现在老师的得意弟子。三年了,汇报演出都是他压轴。可惜,爹妈不肯投入更多时间和金钱,没往名师那里送。老师是认识的,朋友的朋友,水平不错,英文不好,只在周末教学生,甚至不算音乐圈里人。虽然淘气基本认真地坚持练琴,考级程度不低,成绩不错,总归仍在第一阶段踏步。

特别有意思的是在报告中提到,在中期琴娃们在家庭以外因为钢琴进一步得到大众的关注和赞美,在家庭内得到资源优先并为了保障练琴时间而被豁免家务等等的优越感,使得琴娃们心甘情愿地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钢琴上。同时,家长们有意无意地屏蔽了其他方面的信息和机会,引导琴娃专注于练琴。到了后期,练习更加漫长枯燥,竞争更加激烈艰苦。有人在彷徨痛苦中考虑放弃钢琴,却发现除了弹琴不知道还能干什么,或者再没哪样能像钢琴这么拿手,于是,只能继续专注钢琴,一条道走到黑。

看来天赋固然重要,“专注一样”才是培养天才的必要条件!

想起淘气第一次考级,碰上一个说话特别艺术的裁判,替他抱了琴谱送他出来,对老师和我大力称赞:“他非常有天赋。我简直以为在听少年朗朗的演奏。将来,你在卡耐基厅举办演奏会,一定要送票给我。”

淘气听不太懂,也知道是在夸奖他,眼睛亮晶晶,一路上问:“朗朗是谁?很有名吗?卡耐基厅在哪里?很有名才能去办演奏会吗?”

“不有名也可以去卡耐基厅办演奏会。区别是有名的专业的,拿钱去演奏,其他的花钱去演奏。”

“朗朗是不是专业的?他弹琴挣钱吗?裁判说我有天赋,我是不是也能成为专业的?什么是专业的?”

“专业的就是弹琴跟人家上班一样。”

“什么?一天弹八小时琴?”

“没有八小时,五六小时总要有。”

“不行!”淘气斩钉截铁:“除了弹钢琴,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可不可以弹琴,但不做专业的?”

“那就是业余的了,想弹多久都可以,但是不要想别人为了听你弹琴给你钱。”

“我可以做别的工作挣钱。”就这么一番对话,淘气清楚地给钢琴和音乐定了位:他的生活中必须有音乐,有钢琴,但他只要做业余的,just for fun!

哎,从小让他碰这个试那个,弄得想干的事太多,一个“少年朗朗”简简单单毁在咱手里了!

有家朋友比较愿意投入,两三年前就进入了中期,前一阵跟老师闹僵了。原因是老师要给琴娃加码,家长因为跟其他活动冲突拒绝了。老师要求停体育活动:“足球网球这些算什么?统统停掉!钢琴才是你的生命!”

价值观不同,没法继续一起玩下去。没有家长的配合,名师也出不了高徒。

推爹推妈真是不好当!不推,有天赋的娃也上不去天才路。多样地推,毁娃的天才路。专一地推,推上黑道,要是挣不出头,又是怎样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