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海中做转化心灵的说书
文章来源: 细拉2010-03-25 05:41:49

据说当英国人探勘澳洲,第一次看见那手短短苹腿跳来跳去肚子还有个大口袋的动物时,问当地原住民∶那是什麽?」原住民耸耸肩,回答∶kangaroo」意思是,不知道。於是,英语系国家叫袋鼠kangaroo,也就是原住民的母语不知道」。

不知道」正是我面对网际网络快速成长莫可奈何的反应。尽管从八十年代学生时期起,便开始使用学术网络,用电子邮件连络,但是当我还在努力跟上电脑系统更新的步伐时,网络族早已娴熟跨越国界在线上虚拟交流。据估计,最近卅年产生的资讯远比过去五千年所累积的资讯总和还要更多。十年前买的电脑是今天的垃圾。

当大家在电子资讯高速公路上穿梭往来时,我还踏在沥青铺设的土路上举步不前,与内心不想求变的意志奋战。世界的改变速度远超我应变能力的极限。尽管如此,我仍然奋力克服内心那个「不」字,在时代潮流的推挤下,以龟速前进,反思从事後现代文字工作的我当如何因应这汹涌澎湃的改变风潮

终究,我还是接受了必须改变的事实,愿意调整自己在文字事奉的心态,甚至写作方式,来顺应遽变的风潮

 

学习写故事

        头一个改变是,痛下决心去学习写故事。在现代的世界里,故事并不讨喜,在人们的下意识中,故事是读完就可随手一扔的,而能够清楚表达思想观念、能逐点分析、教导该怎麽办的文章才值得认真阅读。看看目前中文基督教出版的书籍,就可一见端倪。比起其他类的书籍,故事类的书籍(童书除外)相形之下寥寥无几,而最受欢迎的书籍是告诉你该如何活出美好人生的书。

        然而,遂特(Leonord Sweet)撰写《中译∶鸽子型教会》(Soul Tsunami),一言惊醒我这个梦中人。他指出∶「在後现代世界中,未来是属於那些『讲故事的』──那些可以在所有基本媒体形式(印刷、软体、音响、录影带)讲述自己故事的人。」

        你可能会质疑遂特是否太夸张了。一点也不,他真有先见之明。他十年前就指出,後现代人的特质之一,是喜好「感知」甚於「认知」。後现代的人注重灵性,竭力寻觅「有灵」的人事物。单是看《哈利波特》小说的销售量,就可清楚看到後现代人对灵性充好奇与渴望,企盼找到心灵的归宿。後现代人想认识上帝,但对有关上帝的事以及认识宗教往往兴趣缺缺。人们要在内心体验「那远超一切的」。

而讲故事正是提供了感知的交流,能「体验其他人的经验」。随著故事情节发展,共享故事主角们的喜怒哀乐,从故事中汲取勇气和智慧面对人生,甚至让故事医治我们破碎的心灵。可惜的是,现代人往往不懂得品味故事,不晓得如何从故事中汲取精华,但後现代人可是天生读故事好手,他们用心灵去咀嚼故事情节,而不是用脑袋去分析它。

        福音书讲述耶稣在世的故事;不但如此,耶稣自己就是说故事好手,以故事教化 的跟随者。基督信仰的信息正是一篇爱情故事,而爱情最动人心弦之处,往往那寻寻觅觅的时刻,爱情是需要细心培养和照料的。圣经叙述著上帝创造了人类,每每向人类表达爱意,向人类启示 自己,期盼人类回应 的爱,并且也描述了人类对上帝的回应。而对我们基督徒而言,我们的生命是圣经故事的延伸,也是一篇爱情故事─体认上帝的爱,回应上帝的爱,并且在地上活出 的爱。

        用「痛下决心」四个字来描述自己学习写故事,并不夸张,因为它涉及了改变,跳出长年来给自己设立的框架。在慢慢摸索中,我发现必须首要改变的是自己的态度∶脱掉「这是我的立场」的高帽,诚恳地邀请「让我们一起前行」;从批判思考,改为接纳,且以对方的角度来思考;从客观冷静分析,到参与有份;从「由上而下」到「平行一起」的关系;从考虑「是否传达了意义」到「是否分享了良好的体验」;从积极呈现结果、归纳富有意义的结论,到真诚剖析内心的历程。

        态度的改变,是内心的转化,需要时间的载运。在摸索中,我有两年多的时间几乎都不投稿,动笔写的东西全部封存在电脑里。我努力以第三者客观的眼与心,来检讨自己写的文章。故事体现了什麽生命的议题?是否描述精彩,却只有娱乐果效、或个人抒情,却缺乏重心?这样写会不会伤人、导致某些读者有挫败感?故事的陈述会不会误导人?这篇故事是否能引领读者出黑暗入光明?故事是否传递了有偏见的信息?

        谁又能超越主观,以客观评论自己呢?内心似乎有一堆问也问不完「不知道」答案的问题。过程是痛苦的,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摸不著头绪。然而,我渐渐明白很多时候,重要的不是该怎样写,而是该成为怎样的人,因为怎样的人,就用怎样的眼光看事物;而眼光决定了笔触与思考方向。

 

看重人际关系

        第二个改变是,著重关系。这是前不久才有的领悟。其实,遂特早在他的书中一再强调∶「关系统管著後现代人的生活。」可是,我必须承认自己眼有看、心没懂。後现代人真的十分重视活跃的接触,网络之所以吸引人,不仅是因为提供资讯,更是给予了虚拟空间的活跃人际接触。不信的话,问问你认识的青少年,一星期花多少时间上网与朋友聊天。冲突管理学领域中,有句名言质问著∶「你是要据理力争,还是要与人亲密?」後现代人宁可选择拥有关系,胜於争辩!

        葛培理布道团指出,百分之八十接受耶稣基督为主的人,是受朋友影响而信主的。要向後现代人传福音,就要著重关系。网路不只涉及科技,更是涉及人际关系。可惜,我对这一点实在後知後觉。

        在朋友的怂恿之下,我踌躇了二、三年才开博,无非是犹豫著自己可否做到一周固定贴上二、三篇博文,养博客。心里忖度著,做不到,倒不如不动手。但是,网海实在是向後现代人分享信仰的好园地,实在不想错失这机会。终於在文学城博客名厨毛毛妈的帮助下,开了博客。开博时,毛毛妈细心叮咛,要上上其他人的博文,留下话,交流交流。我又是耳有听,心没懂,只是努力尽可能按时交作业,贴博文。直到最近,才懂了交流的重要性。交流中,才能你来我往,才有关系存在。这是我做网民最大的失败处,正在积极改善中。

        你可别小看这小小的你来我往,照样会结出美丽的果子!我记得几年前,新浪博克『哼小调的哈比人』开博不久,有一位徘徊在信仰边缘的朋友在博克留下话,结果在哈比人博克贴博的众弟兄姐妹在基甸的带领下,关心这位朋友,努力为他解惑,经过一段时间,他信了主。

        著重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会拓展文字传达的深度。至於,怎样才能与读者产生互动,我还在摸索学习中。

 

从「我」变为「我们」

        第三个改变是,从「我」改变为「我们」。後现代的人深知单打独斗的独角秀年代已逝,团队行动才是方向。网络之所以吸引人,不只是提供资讯,更是让人能自由且尽情地展现自我。然而,若是能够结合许多不同的「我」,欣赏彼此的不同,通力合作,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体验,展现集体身分的「我们」,来呈现与分享自己所经历的那位又真又活的上帝,就能够提供多元化的文字体验,让读者经历上帝。

        在这个方面,己有不少先驱者开路。请容我以请容我以「哼小调的哈比人」博克为例,进一步解释。几年前,苏文峰牧师和网络先驱基甸有独到眼光,带领一群海外校园的作者,开了『哼小调的哈比人』博客,几年下来卓然有成,最近又开了「耶路撒冷的星光」博客圈,更广地汇集基督徒博客,并且还有声有色地开办圈内活动,这就是「我们」,也是建立「关系」。这样的博客与博客圈增加了文字的多元性。

XXX

        负责挑选美国空军「捍卫战士」(Top Gun)成员的克林柏中校曾提到挑选捍卫战士的标准∶「我不只要求飞行技术精良,更是要找那些愿意更上层楼、走第二哩路的人。」也就是,除了技术精良之外,还要有热忱。同样的,想要在网海中转化後现代人心灵的文字工作者,除了要勤练文笔外,还要有走第二哩路的热忱。这正是我对自己的期许与目标。

 

後注:

这是四个月前左右写的文章,已刊登在《传扬杂?》。当时,满腔热情;回顾起来,做网民这件事对我还真有些困难。怎样维持网络热情,对我真是难事一桩。一有时间,多半总是跳在书海里悠然自得,浮游、潜游两相宜。只能对自己说,加油,上网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