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笔下的世态炎凉
文章来源: 美丽的人生2020-11-28 23:48:46

当年在大学读书的时候,张爱玲这个名字还属于禁忌。教育部编纂的文学史上根本就不提她,所有写人性写感情的作品,只要不是高大全符合党口味的作品一概不提,更不提非革命阶级的地富反坏右资本家出身的边缘作家。

这个名字渐渐热起来,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国家门户打开,政治神经松动,在历史在文坛上活跃过的不入主流的作家,不被官方认可的作家,才重新回到读者视野。

记得最早见到张爱玲清丽奇谲的文字,就仿佛看到一队队身穿红卫兵服装的人群里头,突然走出来一个奇装异服的时装模特。那种感觉是新鲜而独特的。

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她是一个高挑的另类。虽然许多人在她笔下见识到太多人性的阴暗,因而对她厌恶鄙夷,进而对她的文字一味贬低否定。我知道有不少男性读者,很不喜欢她琐碎的描写,敏感的心思,和近乎病态的心理。但这并不妨碍另有一群人,对她的文采对她的情思对她的文字,产生出狂热的痴迷。俗称“张迷”。

其实这中间不乏不明就里只为随大流而迷恋她的人。这些人里,我敢说有相当一部分是喜欢赶潮流跟时髦的年轻女性。因为在一个阶段,追捧张爱玲是小资的特征。

还有一部分人,在我观察的种种表现里,分明是冲着她贵族的家世,传奇的爱情而去的,至于她耐人寻味的文字,反而只不过是个样子。

说起来不免为她唏嘘不平,惊世的才华,高贵的出身,一生里却是连爱都稀罕得到的。幼年孤独,少女飘零,中年流落,晚年凄凉。一个女人一生里头所希冀祈求的美满,她一样也没有得到。

从这凄然的身世看出去,再看她文字里吐露的幽微的心思,我是连指责的力气都没有的。说她阴暗吗?说她消极吗?说她灰色吗?她的生活里,有许多的欠缺。而这些个欠缺,本该是与生俱来,天然赋予的。

她的作品最早热起来的时候,我手头七七八八攒了好几个版本,小说散文,单行本合订的文集都有。似乎是都读过了,可是却都没什么印象了。那个时候读书,也像是赶个时髦应个景一般。平日里匆匆忙忙,带孩子又上班,时间紧得很。倒是听说好几个出版社靠出她的书都发了财,这事有印象。

张爱玲一生都不是富有的人。虽说是出生在大户人家,可是在她用闲散的口气写成的自传小说《小团圆》里,每时每刻听到的都是她在为金钱伤脑筋。这倒让我想起《红楼梦》里王熙凤的叹息,家大业大开销大,驴粪蛋子外面光。

前几天朋友给了一个听书的链接,真是个好办法。你看我短短两周假期,听完了好几部书,书评写得都来不及。我先选了泰戈尔的得诺贝尔奖的《沉船》,又选了几个短小的作品。张爱玲的《小团圆》我放在重点的位置上,专心来听。

听毕竟是听,边做家务边收听小说,是个两不耽误的好事。只是,很多情况下,不能像我喜欢的那样,坐下来写笔记。所以,等有时间写评论和感想的时候,就无迹可寻。也不能再回过头去重听一遍,也就只好硬着头皮,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了。

《小团圆》这部书,给我的感觉不像是张爱玲一贯的写法。写作这部书的时候,她已经年过五旬,漂流到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书里凌乱细碎的人物和故事,都是缓缓的回忆。给读者的阅读体验,很明显少了早年成名作里的炫目的机智,犀利的冷酷,近乎苛刻的挖苦,不留情面的奚落。

这个时候,走过她生命里的亲近的人,就像暴风雨中的飞鸟,各自投林四散,音讯全无。对于过往所有的回忆,都留存在她脑海里。相信这样一部书,在她的脑海里,早已经成形过无数遍了。所幸她辗转流落中,终于在某一个时刻,下决心将往事付诸文字,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揣摩回味。

读这本书,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书中对细节不厌其烦地描叙。细节是撑起小说的血肉。香港,上海,北平,天津。主人公盛九莉,她的母亲,姑姑,父亲,后母,弟弟;小时候的奶妈,长大后的情人,家族里七姑八姨,和整个大家庭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这些人物之间发生的事情,折射出时代的背影,人物内心的活动,并以此揭开复杂幽微的人性。正是对诸多小事精细的捕捉,敏锐的观察,才将人物深层的心理表现出来。

听的时候,不时听得感叹。感叹最多的一处就是,小说中流露出的世态炎凉。书中张爱玲的化身九莉,是个苦命的孩子。苦命,生在豪门大宅,看似衔着金钥匙落地的孩子,不见得就不是苦命。大家庭有大家庭的麻烦。纨绔子弟,利益婚姻。婚姻衍生的小生命,往往都是牺牲品。

九莉不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她根本就是母亲不疼,父亲不爱。她父母畸形的婚姻,从小带给她浓重的阴影。书中她称母亲为二婶,因为一生下来就过继给大伯家作女儿,自己的母亲反倒是外人。

在她求学投稿,出书出名,以至于陷入恋爱的过程中,不只一次她喃喃自语或对姑姑和情人说,“我要还二婶的钱,她花在我身上的钱都要还给她。“

这话细嚼起来,许多悲凉。二婶是她的母亲,亲生母亲。在她们交往的许多时候,都没有普通母女的亲昵亲密,有的却是隔膜和生分,甚至敌意。

这当然与旧时大家庭破败的婚姻有关系,但是九莉却因此备尝酸辛。张爱玲曾经说过一句话,她说,“如果你认识过去的我,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含义深远。

很显然张爱玲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是一个敏感的感受者,是一个灵敏的记录者。在她写的许多细小的琐事上,我蓦然发现自己也曾有过的体验。甚至想,假如自己也如实把那些细密的心思,把观察到的别人的眼神举动,都一一写录下来,是否也会引发偶尔读到的人的共鸣呢?

文字是承载着能量的。文字亦同时具备储存,幻化,鲜活,变异,沉静,复活等等的能力。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另一处的世态炎凉,是九莉在二婶和她姑姑的对话中流露出来。当时她的母亲二婶又要启程去英国了,在收拾行李的当口,为了一个精美的饼干盒子,和姑姑客套起来。九莉受到触动,一个极其细小的细节,让她感叹到,二婶和姑姑这样的生死之交,都能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生出隔阂。

她对人性的剖析,是一般男性作家透视不到的。更不用说她书中写到的恋爱情节,她的爱与依恋,那人的爱与背叛,她心中多么明晰的一盏灯。听的时候难免恍惚,爱玲她,是活到五十多岁才变得如此通透,还是年轻时候就已经看破了红尘?

通常勘透人生的人,往往活得明白,也因而可以避免许多的跌落,获得比较平静稳定的生活。可是张爱玲的日子,却似乎是因为看得明白了,反而落得孤寂凄凉。她从未得到过世间的爱,那她还给世间的,也就只好是冷漠隔绝。

她不要孩子,也幸好不要孩子。可是她寂寞的心里,到老了,仍然执拗地做着一个梦,一个有三个娃娃的梦,在一个世外桃源般的草屋里。这是母性的觉醒,女人的天性。而那个能够给她孩子的人,就是一再让她心碎的唯一的爱。

有一段九莉内心的独白,在她和一位当红影星陷入恋情的时候,她说,可知我不只是残花败柳,更是被摧残得伤痕累累。并自言自语说,也幸亏有他。

耐人寻味!一言一语,细细情节,都是世态炎凉。有人会说,这样的文字太悲太凉。难道人世间不就是如此这般的悲与凉?

这是一部值得再读的书。听罢之后,我立刻着手在网上搜索文字本,但没有结果。此刻仅凭记忆写出点滴感触,难免凌乱。

不管怎样,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