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湾 游(2)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章来源: 豆豆学厨2008-09-30 20:28:57
(事先申明:由于馆内禁止照相,以下所有文物的照片和部分文字说明摘自网络。)







故宫是台北之行的首选。由于馆内藏品太多,肯定要花费很多时间浏览,所以我们打算一整天都呆在博物馆里,从开馆到闭馆,其实也不过才 7 个小时,要想仔细看完 5000 件藏品,恐怕就是花上 7 天也不会嫌多。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台北故宫就有 60 多万件。可是博物院经常维持的展品只有 5000 件,每三个月会轮换一次展品,也就是说要花 30 年的时间才能让所有的宝物问世一次。哈!这老蒋真够绝的!仓皇撤离时也不忘把黄金和国宝通通打包全部带走。据说北京故宫留下来的基本上是要么价值不高,要么就是笨重无法携带的藏品。我在想:若是真留下来,说不定在文革的时候也被当成破四旧给砸了吧。不管怎样,只要能完好无损的保留下来就算是为人类做出了贡献。


台北故宫最有名的镇馆之宝就是: 肉形石 ,翠玉白菜,和 毛公鼎。这三件藏品始终留守于展厅,从来没有被撤换过。


1. 毛公鼎.






据考证,毛公鼎是据今 2800 多年前周宣王时期的 “ 国之重器 ” ,因刻器者为毛公而得名,于清道光末年在陕西岐山出土。 在中国,有两件青铜器堪称青铜器之最,一件是保存在北京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另一件就是铭文最多的这件毛公鼎。毛公鼎鼎身只有 30.75 厘米高,却铭刻了 32 行 497 个篆书文字,洋洋洒洒记录了毛公辅佐周宣王,后来获得天子赏赐而做此鼎的史实。鼎铭字迹清晰工整,篆文字字笔力遒劲,全篇一气呵成。该铭文是一篇西周真实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贵的文献,同时也是我国 “ 造字时代 ” 最经典的作品。因此,毛公鼎可称是价值无双的瑰宝重器 。


2. 肉形石






简直就是一块令人垂涎三尺、肥瘦相间的 “ 东坡肉 ” ,高: 5.73 公分,宽: 6.6 公分,厚: 5.3 公分。它来自内蒙阿拉善左旗,清康熙时供入内府。这块清代的肉形石,是一块天然的石头,色峰纹理全是天然形成的,取自一块黄玉。工匠将原来质感丰富的石材加工琢磨,并将表面的石皮染色,做成了这件肉皮、肥肉、瘦肉层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的东坡肉。其创意构思之巧妙,雕刻技法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3. 翠玉白菜







这可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大明星,享有最高的人气指数。其大小同真白菜相仿,是由一块半白半绿的翠玉为原料,运用玉材自然分布的色泽,雕琢出一颗几乎以假乱真的白菜;菜叶上还雕有螽斯虫(俗称“纺织娘”)和蝗虫。据说这是光绪皇帝的瑾妃陪嫁的嫁妆。白菜代表清白,象征新娘的纯洁,两只虫子象征多子多孙。


台北故宫拥有着中国半壁江山的宝藏,镇馆之宝又何止这三件。其实馆内的藏品样样都是极品中的精品,一路看下来真是大饱眼福。无论是字画,磁器,青铜器还是雕刻,藏书件件都是稀世珍宝,精美绝伦。



4.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乾隆一生酷爱书法,对《快雪时晴帖》极为珍爱,他把此帖和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的晋人三帖,并藏于养心殿,御书匾额为 “ 三希堂 ” ,视为稀世瑰宝。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被乾隆皇帝视为 “ 三希 ” 之首。其中的两幅帖如今在北京故宫保存,时至今日,“三希”尚未聚首。有专家说:只有王珣《伯远帖》是真迹,其它两幅均是后人临摹的。



5. 苏轼的“寒食帖”部分。








《寒食帖》“天下第三大行书”另外两个是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和唐代颜真卿《祭侄稿》。

据说其中 王羲之《兰亭序》的真迹已和唐太宗殉葬,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是后人的模本。



6. 唐 颜真卿 《祭侄稿






“ 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唐天宝十四年(775 ),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孤军奋战,苦战三日,粮尽矢绝,城破被俘。儿子颜季明被杀头,颜氏家族遇害三十余人。颜杲卿被押解至洛阳,英勇不屈,先被断一足,凌迟处死。后来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和杲卿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


从小就临摹颜真卿的楷书,今天终于看到他的真迹了。只是在印刷工整的字帖里体会不出写字人的感情和心性,也许是当初年龄太小的缘故吧。


今天终于有幸目睹到严氏真迹,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奋笔疾书。



7. 五代南唐赵干的“江行初雪” 。







是目前传世作品中最早的手卷。卷首有南唐后主李煜的题字。



8. 元 赵孟Fu “鹊华秋色”。

(不知为何这个字一直是乱码,只好用拼音代替)





画幅描绘的是济南的鹊山和华不注山,为好友周密而作。


相传有一天,赵、周密和几位好友在一起饮酒作诗。席间,大家谈笑风生,说起曾经游历的名山大川,赵盛赞济南山水之胜,对鹊山和华不注山更是赞不绝口。在场的人无不为之神往。当时,只有周密一人默默不语,赵很是纳闷。问过才知,原来,周密祖籍是山东,在北宋灭亡时随祖父逃亡,南迁到吴兴。从此再也没有回过自己的故乡,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晚上,周密回到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故乡的山水这么秀丽,自己却无缘相见,不免黯然神伤。第二天清晨,周密就迫不及待地来到赵家中,央求他再讲讲家乡的山水。赵一看眼前的这个山东大汉虽远离故乡数载,但仍然思乡深切。百闻不如一见。干脆画一幅画吧!于是提笔挥毫,凭着记忆描画起济南的山水来。就这样,被后人誉为“思乡之画”的传世之作《鹊华秋色图》诞生了。

此画在元、明两朝时一直收藏于民间;到了清朝,这幅古画才被收入皇宫,成了乾隆皇帝心爱的宝贝,并亲笔以大字“鹊华秋色”题写于引首,题跋九则,钤印众多。后来乾隆巡狩济南时发现此景似曾相识。想起了《鹊华秋色图》,开始还赞叹不绝,仔细对照后觉得不对劲,原来,赵所画《鹊华秋色图》的鹊、华二山方位有误,本应鹊在黄河北,华在黄河南,可画中两座山却在同一岸边。乾隆一想:这还得了,打起仗来连两座山的基本方位都没搞清楚,还不得败下阵来,这可不是小事。随即,下旨:欲焚。转念一想,好得此画也已流传了几百年,更得来不易,姑且先将此画收入大内,任何人不得观赏。就这样,《鹊华秋色图》被打入了冷宫。


也许这是传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清朝《鹊华秋色图》的确是深藏皇宫不为外人所见的。直到后来台北故宫开放以后才得以问世。



9. 北宋 范宽 “ 溪山行旅”。







范宽是北宋中期的绘画大家。这幅画可是他传世的唯一真迹。



10. 明成化 斗彩鸡缸杯。








乍听这名子觉得挺奇怪的,为啥叫“斗彩”呢?百度一下知道斗彩原意为釉下青花与釉上彩色争奇斗艳。也就是青花勾线,填以色彩。整体感觉比较淡雅柔和。别看这普普通通的,大小也就和茶杯差不多大的杯子,可是价值连城呢。这小杯子一出生就是皇家血统,备受明朝皇帝的推崇。万历年间的时候就已是“成杯一双,值钱十万”了。1999年,一只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在中国瓷器拍卖价,就是以
近三千万万港元成交的。搞得我们在逛古玩市场时,一看到有鸡的图案杯子就两眼放光。



11. 北宋 汝窑 莲花式温碗。






北宋汝窑瓷器被誉为青瓷之冠,传世极少,目前全世界典藏不足 70 件,而台北故宫博物院就收藏了 21 件,堪称世界之最。图为全世界绝无仅有的北宋汝窑青瓷莲花碗。



一天的时间匆匆过去,很快就到了闭馆的时间,似乎还是意犹未尽,华夏文明的五千年历史长卷又岂能是这短短的一天所能全部领略?


12. 台北故宫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