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悲剧
文章来源: 温馨秋月2013-09-19 19:07:52
红楼梦,是悲剧的悲剧,所有人物都预言悲剧结局,几无例外。即便不说曹公愿意,就是高鹗续本,也基本没能彻底摆脱每个悲惨人生。

每提红楼梦,细细读过的人,都会家珍般述说喜与不喜的人物,原因不一,但都各自陈述着道理。原因很简单,曹雪芹将每个人物赋予鲜明而复杂的品格,血肉人性,让人且爱且恨,无法统一定论。即使同一读者,读过每一遍,还会有新的感知,喜好移位也并不奇怪。

小时候读红楼,关注的多是钗黛,曾欣赏宝钗的识大体、宽容、沉静;不喜黛玉的小性、多疑、悲悲戚戚。可是,经过一点人生,见过一些世事,尝过爱怨之后,反觉自己感受有误。

黛玉是哭哭啼啼的,话语也免不得时而刻薄,现在说就是很但细细看她",确有着合理的情景,即符合她寄人篱下的处境,也符合她当时小于贾府各个姐儿年龄的特点。更关键的是她的,都是不知情的时候,待到感情被确认,她便比宝钗还要释怀。因为年少入贾府,才会有跟宝玉的两小无猜,才会对理解她懂她的宝玉爱到心碎。(而宝钗入府,是以后的事,而且本身就比黛玉大了两岁,十几岁的少女,两岁的成熟度相差很多,何况入府更晚了些)。颦儿多疑和小性都是因为爱的纠结,说明她专注于感情,所以,只要感觉到别人的真心,黛玉自会解开心中千千结,一心一意毫无芥蒂地用爱回报,去维护,去交心,不但对宝玉如此,后来对宝钗,对湘云,因为情谊确认,也转而视为知己,心存感激。黛玉对下人紫鹃、袭人、平儿敬重有加情同姐妹,没有任何小姐的架子和身份,可见她只问情,不在乎其他。黛玉的悲剧源于自身,为情所困为情而死,其实算死得其所的。

宝钗则不然,她一如既往地知情达理。这个知情达理,分寸拿捏得相当准确,她对人对事的态度,全部按自己的身份出牌。对宝玉,她不是爱,而是一个可能夫婿的选项,感情距离因此把握得精确得当,不越雷池,也不失时机。她的知情达理,还可以解释成不为任何事所动,即便对她自己的母亲兄长,她也是按分寸行事,绝不会因母亲受了夏金桂的气而失了小姐的身份去帮忙,更不会为了一个可怜的丫鬟香菱受凌辱而得罪猥琐的哥哥嫂嫂。对自己的丫鬟,她亲善而不亲密,言辞里从来都是俯视的亲切。对其她姐妹,她都只是关爱有加,却不会引为知己。宝钗的悲剧也源于自身,没有深切的爱,当然得不到真情回馈,宝钗注定孤独一生。

对比之下,黛玉才是真情之珍品,痴心忠诚,理解感情,心无旁骛甚至不问世事不食人间烟火般地地牵挂眷念所爱的人,不屈于周围的压力,黛玉从没在乎宝玉是否仕途通达,前程锦绣;而宝钗,几无真情,从来没有感情的巨大波澜,对哪个人都没有情真意切的好恶,她的不取舍,可以理解成理智的冷漠,也可以理解成感情的虚伪。她世俗,以世俗的礼仪规范刻意自己和周围,用仕途经济规范他人,当然包括宝玉。爱,对宝钗,可有可无。

王熙凤是让最多人痛恨的,都认为她对下人狠毒,而且不择手段地谋财害命。表面上她确实心黑手也黑,可是这种心狠手辣实际就是能在社会上呼风唤雨的男人风格,她的治家作风就是男人的治国作风:对手下人,亲(平儿、袭人、鸳鸯等)疏(思琪/死棋等)有别,奖(小红)惩(焦大)分明,决不姑息,对敌人或威胁到自己生存的人(张华、尤二、多姑娘、贾瑞等)不择手段置于死地,以绝后患……君王难道不是如此治国维护自己统治的么?她在贾府的位置决定她必须这样做,以前理家的王夫人与之相比,没有不狠,只有更狠,王夫人制裁害死丫头比凤姐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更加老道,不行于色,之后还可以慈善家的姿态,假惺惺地体恤怜悯死者,其实在她,制死几个丫头不过跟碾死几个蚂蚁一样。王熙凤没有阴险狠毒如王夫人,还体现在她仍然心存仗义,感情丰富,她对好友可卿可谓掏心掏肺倾情奉献,对她敬佩的姐姐妹妹关怀备至,基本不存任何私心(连最后的偷梁换柱实际都是为家族考虑),对她鄙视的人几乎不加掩饰(赵姨娘、尤氏、她自己婆婆),对丫鬟也并不刻意显示自己的尊贵,给了萍儿一嘴巴还会当所有人的面道歉(想一想,王夫人的一嘴巴是要人命的)。

凤姐实际是红楼梦里可看性最强的一个人物,她的悲剧是锋芒必露,仗义执言,伶牙俐齿,心狠手辣,但是却没有足够的阴险狡诈、两面三刀、左右逢圆和含而不露,所以才失宠甚至送命。